剛點點頭,站住了腳步看他,微涼的晚風從兩個人的十步開外是那些親衛,譚嗣同只感到一陣戰栗。面前的這個人,真的是那個痛列無雙的殺人魔王嗎,那個心狠手辣,屠城不眨眼的屠夫嗎?
王道」與「霸道」是孟子的著作中經常提到的兩個基本概念。在這里,「道」是指思想與觀點。哪方面的思想與觀點?是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思想與觀點。換句話說就是站在國家統治者的位置上,如何對待他治理下的老百姓的不同的思想和觀點。以孟子為代表的一派思想家,對老百姓的力量,對他們在維護國家政權穩固和推進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有比較充分的認識。知道必須減輕剝削,緩和矛盾,盡量爭取老百姓的和擁護,才能鞏固政權,使國家長治久安。為了讓自己的這種思想觀點更具權威性,孟子便假托于「先王」,即聲稱這一套是從歷史上那些賢能的帝王那里學來的,于是稱「王道」。
從孟子的政治立場看,他代表的是正處于上升階段的地主階級的利益。他有一套強國的理論,而且自負很高。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公孫丑下》)真是以天下為己任。他一生學習孔子的學說,以儒家思想的繼承人自居。他的關于王道的思想,確是承傳了孔子的。《論語-為政》中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待老百姓地兩種不同的態度︰用政令來訓導老百姓,用刑罰來控制老百姓,其結果是老百姓逃避(這種統治)並會失去羞恥之心。用道德來引導老百姓,用禮教來團結老百姓,老百姓不僅能有羞恥之心,而且會順從。孟子把這兩種為政方式歸結為「霸道」與「王道」,自己主張的是後者。
主張實行「霸道」的是法家。法家也是處于上升期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與孟子的區別是一為激進派,一為溫和派。法家認為老百姓不過是統治者實現其統治意圖的工具,主張要對這些「工具們」實行嚴厲的統治,運用嚴刑峻法地手段。相比之下。孟子的思想更具歷史的進步性。
如果王霸問題僅僅是戰國時期兩個不同的思想派別之間地爭論,那麼我們今天重新提起它也就沒有多大意義。實際上這王霸之爭已經超出了歷史的範圍,成為我們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的一個獨特的視角。比如在今天地世界上,有些人動輒炫耀武力。叫喊要打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把航母開到別國的大門口,為的是要損害別人地利益以擴充自己的利益。這就是霸權主義,是「霸道」。
孟子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還要看是否能得到老百姓地擁護。「得道多助」,這個「道」就是「王道」。「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之」。為一個得不到大多數人擁護地領導者(連親戚都背叛他),指揮打仗是肯定會失敗地。
「陛下乃欲行王道?」譚嗣同的心念電轉。已經想明白了趙剛地想法,不由嘆了一口氣,這個時候實在不是後退的時候呀。目下的形式好比兩軍對壘,已經擺開了陣勢,任何一方想要後退,都會導致崩潰,這是萬萬不可的。「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說不當說?」
「譚先生請說,趙某洗耳恭听!」
「陛下自草莽起事之後,奮長纓……」趙剛有點尷尬,好像不管誰,跟自己說話之前都要來上一大段歌功頌德的,否則就不敢說話「不過,陛下對于開疆擴土過于熱衷,對于守城治國則有所不足,所以國內的勢力才有機會抬頭,這不可不見。古人雲好戰必亡,希望陛下息刀兵,行仁政,則萬世之基可成,國家幸甚百姓幸甚!」
「好戰必亡………………………」趙剛默默念了一遍,這句話是那麼的熟悉」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法;,是古代著名的一部兵書.相傳是姜子牙所寫.又稱,
其「仁本第一」有雲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不過話,被硬生生的砍掉了半截,只剩下上面半句。中國好施仁政,五千年前的祖宗就已經是這樣了,因為這句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管你國家是多麼的強大,時常發動戰爭必定走向滅亡。漢武帝如何,天縱英才打的匈奴望風而逃,可是文景之治所積累的財富被他消耗一空,到了晚年人口少了一半,後來知天命的漢武帝亦感到自己晚年政治決策的失誤帶來的惡果,安撫流民的同時遂在輪台頒下《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于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所以,歷朝歷代所銘記的好戰必亡也有點道理,可是時移世易,到了二十世紀初,在三千年大變局面前,以往的那些經驗都成為了荒謬的東西,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決定了,只有好戰才能長盛不衰,而且戰之後還要大量的掠奪物資,這樣才能以戰養戰,資本主義的強大工業注意讓最荒蕪的土地都具備價值,而之前的任何一個階段,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趙剛對對二戰以後美國戰事所知甚多,作為「世界警察」這個貶義稱謂的擁有者,美國四處駐軍,到處挑起事端,不惜犧牲本國公民的生命來維護「世界平衡」。但二戰之後60年來,美國衰敗了嗎?沒有!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顛覆了中國的祖訓。所謂「好戰必亡」,全在于不懂得取利,估計一方面是恪守「以仁為本」,另一方面古時物資缺乏,除了人力資源外沒有可擄掠之物、補充之物,但俘虜了敵方人員後,還要考慮如何分流並負責吃喝拉睡等等,簡直是得不償失。所以一旦有了戰事,不僅使國庫空虛,還使富裕的國力迅速消失,以至「國雖大,好戰必亡」。
但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可不這樣,除了盡力搜括外,帶不走的,盡數毀壞,不給被害者生存之機。百多年來,英國從中國擄掠了多少財富?俄國是多少?日本是多少?八國聯軍又是多少?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又從伊拉克拿走了多少?「以華制華,以戰養戰」是日本鬼子發明的,但到了列強身上,有那一個不是這樣呢?
所以在趙剛上台之後,所奉行的政策就是瘋狂掠奪,在列強眼中中國最強悍的不是可怕的陸軍,而是數量列世界第一的陸軍工程兵,雖然也是野戰軍序列中的一員,但是工程兵的任務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瘋狂的拆卸大型工廠,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工程兵部隊都表現出了凶猛的拆裝能力,一戰的時候三天拆卸三百五十萬噸物資,二戰的時候更是達到了每天最高二百三十萬噸的可怕記錄。可謂是蝗蟲過境,寸草不生。所以雖然經常打仗,可是國庫從來都沒有空虛過,而且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盈利的。
听了譚嗣同的話,在剛才清醒的認識到,不管這些人有多高的見識,他麼與自己比起來,還差得多呢。時勢造英雄,在這個時代,又有誰比自己更知道時代的潮流,想到這里,趙剛倒不好反駁,就順著譚嗣同的話頭應了一句︰「譚先生說的不錯。」
譚嗣同人老成精,也看出趙剛有些不以為然,也不多說兩人閑聊了一會,趙剛還好些,譚嗣同年已花甲,實在有些支撐不住,勉強支撐著不睡,眼皮已經有點睜不開。趙剛已經看的不忍心,就說道︰「譚先生,夜深了,不如留在我家住一晚上吧。」
譚嗣同大驚,瞌睡也跑得差不多了,站起來整理衣冠︰「陛下不可,臣等豈可居帝王之家,罪過罪過!萬萬不可。」
趙剛只得作罷,譚嗣同這樣的歷史偉人,在你面前提示你,不要亂了君臣輩分,這還真是諷刺!郁悶得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趙剛發下旨意,鑒于陝甘回漢動亂嚴重,特命北方野戰軍五虎之首秦寶川上將率軍出征,平定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