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一 第一卷 安慶之戰 第一百五十三章 強國之本

作者 ︰ 玉葬沉煙

轟轟烈烈的「滅滿」運動從江蘇蔓延開來,大明帝國控制下的數十萬滿人都將接受新生帝國的審判,數以萬計的帶罪之徒被處以極罰,數不清的滿人男丁女丁被充沒為奴。

朝廷很快從這一場運動中看到了利益,于是,在曾紀澤的提議下,朝廷迅速下了新的修正公告,規定凡沒收之滿人家產,將有十分之一被上交官府,以充實國庫,整個帝國將從中獲得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曾紀澤敏銳的目光使他看出了更大的利益,于是他在他的江蘇新設了一個「勞工輸出司」,統一清點規劃充沒為官奴的滿人,並與歐洲允許蓄奴的國家合作,將所充沒的滿奴像非洲黑人奴隸一樣賣向國外,以換取大筆的銀元現金。

同時曾紀澤規定,賣出滿人奴隸所得之錢,將直接劃撥給江蘇省教育司,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以為他下一步的教育改革做準備。

清洗運動愈演愈烈,各地從對滿人較為公正的審判,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清洗,但凡滿人,幾乎都逃月兌不了家破人亡,子弟為奴,妻女為婢的下場。

滿人所遭受的殘酷報復,使得容閎等一部分官員產生了憐憫,他們認為朝廷對滿人的處置太過嚴酷,尤其是曾紀澤所進行的奴隸買賣,同樣是十分的不人道,有違于文明國家的精神。為此,容閎還特意寫了一封勸諫信。請求曾紀澤重新考慮他的政策,使之不至于演變成一場野蠻地種族清洗。

曾紀澤對現代的56個民族之一的滿族沒什麼反感,但對這些一百多年前的滿清寄生蟲卻充滿了厭惡。

不殺光他們,不足以平數百年來漢人所遭受之苦難。

他們將傲然屹立于世界地華夏淪落為任人欺凌的弱者。他們摧毀華夏燦爛的文化,他們扼殺華夏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們束縛華夏開寬地心胸,他們如寄生蟲一樣。爬滿了傷痕累累的華夏大地,即使在她已經飽經折磨,奄奄一息之時,仍不停止貪婪的吸食她的鮮血。

如果說對于人類,可以有同情心,可以寬恕。但對于寄生蟲,對它們的仁慈,便是對自己的殘忍。

曾紀澤並沒有直接回應容閎地勸諫,而是以真名的形式,在《明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滿清七大罪」的署名文章,以此來向世人解釋大明清洗滿人的原因。\\

文中指出︰

滿清乃胡虜,自入關以來,就從未將漢人當作同胞,而是當成自己的獵物與剝削對象。對漢人實行殘酷的種族隔離、種族歧視和欺壓政策。他們對包括漢人在內的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對人民的反抗殘酷鎮壓,根本不考慮漢人地幸福。

滿清從來不把中國當成家園。也不願與漢人一起建立家園。他們將中國視為他們掠奪地場所,所以他們根本不會費心思去保護漢人。而是隨時準備與任何列強國家一起瓜分中國,一起剝削欺壓漢人。他們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將中國從明時代的世界首富,變成眼看就要亡于列強之手地殖民,。人民眼看就要淪落成為像非洲黑奴和北美被滅絕的印第安人地悲慘命運。

滿清不僅自己作為剝削漢人的寄生蟲,還勾結蒙古貴族共同剝削漢人,他們任意揮霍搜刮來地漢人財富,他們勞民傷財,修建運河把南方漢人生產的財富運關到滿蒙地區,供他們享受,他們對中華文明發展沒有任何貢獻。

滿清殘酷統治逼出無數次起義,不但造成無數百姓喪生于內戰,還浪費無數的財富。而他們自己卻大造園林,肆意揮霍,輸掉一次又一次的對外戰爭,簽無數條約,失去無數領土和資源,使漢人生活更加的貧困。

滿清大搞文字獄,借編四庫全書,大燒華夏寶中的文化書籍,把幾千年漢人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化為灰燼。多少漢人祖先用鮮血積累起的寶貴經驗,從此不能再為後代所知,後代們不得不重新走先人走過的彎路。滿清制造民族隔閡,將本族全族遷往漢地,卻又不允許漢人遷往邊疆省份,造成丟失大片國土。

滿清之罪責,可謂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若是以德報怨,那將何以報德?故,必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滿清不滅,無以慰祖先在天之靈,滿清不滅,無以重鑄漢人血魂,滿清不滅,無以伸天地好還之理,滿清不滅,無以復漢人必報之仇。

不知當年滿清入關,毫無人性的屠殺漢人之時,是否會為子孫考慮,而刀下留情。

事實證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血債,不是自己還,便是後代來還

曾紀澤的「滿清七大罪」一出,無疑是給那些所謂的同情人士以當頭棒喝,使他們清醒的認識到,如果再為罪行累累的滿人辯護,那便是與天下漢人為敵,與天下被滿清殘害的民族為敵,與世間公理為敵。

「七大罪」的廣泛宣傳,很快撫平了省內的質疑情緒,而「七大罪」之論也迅速的傳播到各省,甚至是南京朝廷的曾皇手中。為了給大明目前對滿人所采取的極端措施一個合理的解釋,曾皇特批示,將「七大罪」以朝廷聖令的名義在大明境內廣為張貼。並派人偷入滿清境內,四處張貼,以激勵尚在滿清統治下的漢人憤起反抗。

隨著滿奴輸入政策的進行,江蘇政府教育司所得的教育基金迅速增長。曾紀澤見資金已基本到位,便立即開始了他地教育改革。通過與容閎、馮桂芬等教育人士的商議,曾紀澤初步擬定了江蘇教育的大方針,為以「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的名字,在《明報》以刊登了整個改革地方案。

一、頒布《義務教育法》,以小學堂為基礎,努力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

江蘇政府將以《義務教育法》為指導思想,將集中力量發展小學教育為首要任務。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六個大學區,每個在學區設1所大學,轄中學40所,每一中學區又分為300個小學區,每區滿600人即設小學一所。

普及小學教育的原則是︰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為了保證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教育法將采取強制性義務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之條件,辦幼兒小學、貧民小學、女子小學及殘障人小學等不同形式地小學。

在教育內容上,將以重視兒童智育發展為主,除教授傳統的儒學教育外,更將著重灌輸西方先進文化思想,傳授初步的科學文化知識。

關于儒學教育,曾紀澤將滿清統治下的儒學大部分廢除。責令馮桂芬等人整理宋代以前的儒學思想。創立新時期背景下的新儒學,以使儒學這門古老而智慧地教義。能夠剔除她的糟粕,突出她的閃光點。在世界變革的大潮中重新煥發光輝。

江蘇省在辦小學教育的過程中,將不僅僅規模龐大。數量多,還將更重視教育內容和教學水平。初步規定,小學將開設包括語文、算術、歷史等十五門基本課程。歷史課中,除講授中國史外,還將講授歐洲史、美國史等世界歷史。在條件允許的地區,還將因地制宜的設一二門外語課,以英語為主,法語、俄語、德語、日語為次。

小學教育的目標是在1874年以前,使江蘇地區的初等就學率達到99%,男女生就學率大致相當。

二、努力改進、充實中高等教育。

頒布《中高等教育法》,在小學教育初步成效之後,將教改地重點轉為改進中等和高等教育上,開始建立和發展現代科研事業。

中等教育將是升學為主,設法、醫、工、文、理、農、商等專業學科,作為向大學輸送優秀後備人才地預備學校。

同時,設立專門的獎學金機制,對學習努力,才能行正,但家境貧寒者,在檢查學業合格後,可發放獎學金,或貸給相當地學資,在學生工作以後須償還。同時,選派大批高才生赴美國留學。

三、大力發展實業教育。

開辦工農、水產、商業等1種實業技術學校,聘請外籍教員講授各種技術知識,以大面積的培訓低級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為不久將要在江蘇省大興而起地產業革命做人才儲備。

四、大力興辦師範教育,提高教師地位和物質待遇

頒布《師範教育令》,確立兩級師範體制,即分為尋學和高等兩種,尋常師範學校由地方政府設立,培養公立小學教師和校長。高等師範學校由國家設立,培養尋學師範學校教師或校長。

提高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鼓勵立志于教育事業,凡教育之薪金,將不得低于東軍排長級別薪金,凡教師之待遇,將擁有與舉人同等出身,並與一般官吏同級別。

曾紀澤地遠見遠超于當世任何人,他清楚的知道發展教育是文明開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富國強兵的基礎。

國家富強的基礎,在于人民的富強,當平民百姓尚未月兌離無識貧弱之境時,所謂的富國強兵終究只是徒有虛名,對抗世界列強之目的也難以達到。因而使百姓知識進步,吸取文明各國之精華,逐步振興全國學校,廣泛普及教育,乃是當今大明第一大緊急任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一八六一最新章節 | 一八六一全文閱讀 | 一八六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