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日報》、《大明資訊報》等各種各樣的報紙眾說紛紜,雖然這些報紙在大的論調上都是贊成天書頒布焚書坑儒的法令,但這些報紙對這個法令都有各自的理解,或者說是體制的原因,或者說是學派之爭,種種繁由莫衷一是。
鄭皇後看得那叫一個眼花繚亂。在中原她何曾見到過這些理論,原來,政治指的可不是什麼妥協之道,更加不是爭權奪利——那是權術,政治,指的是治國理民之道。鄭皇後遍閱大明的各種報紙,甚至命人收集來各種典籍,比如說,听說是由大明天書親著的《國家與社稷》、《文明論》還有美岸政治大學吧的教材《政治學》等等,大明及各屬國的學者、大師的著作也多有閱覽,從這些書里,鄭皇後看到了另外一種文明,看到了另一個世界。
這是宋人第一次真正深入地了解大明朝。以往,一說起大明,宋人要麼畏懼于明軍的赫赫軍威,要麼干脆一擺頭︰野蠻殘暴的粗鄙之民而已,或言邊陲小邦雲雲,宋人從未真正認識到,他們眼中的野蠻之國、邊陲之邦在治國之道和制度體系上遠比大宋更為專業更為正規,他們瞧不起大明,明人更是對大宋不屑一顧。
在明人的眼里,大宋朝廷只有權術,沒有政治。
從那些報紙上,鄭皇後還看到了另一個信息︰大明新征服的遼國土地上真的是叛亂四起。
西京道位處邊陲,又受南部達達和黨項人的影響,離大明的統治中心︰遼東的距離有點遠,交通不便通信不暢,這樣的地方按理說是叛亂多發之地,事實也是如此,西京道二府十三州皆反。無一例外,萬幸地是,耶律余睹和蕭里得顯二人在遼軍中的威望真的很高,雖然遼國的那些官吏絕大部分都參與到叛亂。但遼軍地兵士將領都沒有叛亂的跡象,耶律、蕭二將壓制住了西京道的遼國軍隊,相反,兩位明將帶領麾下的七萬騎和投降的遼軍四處平叛,暫時穩住了西京道的局面。
南京道方面,目前明軍只佔領了盧龍塞和密雲州,盧龍塞好說,只是純粹的軍事要塞,叛亂還影響不到這里。而密雲州則是燕雲十六州之一,整個密雲州有三十余萬戶(按照《遼史》,遼末整個南京道有1700萬的人口。絕大部分是漢人,契丹、女直等異族人口不到百分之一。),儒家勢力非常大。只要是識字的人都可以算是儒士,天書下令焚書坑儒,駐守密雲州地李恢自然要執行天書詔令,其下令遍搜整個密雲州,坑殺儒生焚燒儒家典籍,數日之間處死數萬人,在明軍血淋淋的屠刀下,那些儒生不僅沒有被嚇住,反而是更加活躍,他們勾連原遼國官吏貴族。鼓動毫不知情的百姓發起了叛亂,趁明軍不備,居然一度將李恢趕出了密雲州,幸好海軍地戰艦還停留在密雲州附近的海面上,在海軍火炮的配合下,李恢奪回了密雲州,不過那些反叛分書在密雲州可是地頭蛇,其勢力盤根錯節。李恢又不好濫殺無辜。一時間忙于清剿叛亂分書,倒是手忙腳亂。
中京道地局勢更是嚴峻。中京道是遼國中樞。這里的人口大多是契丹三十四部的部民,也就是說,大多是人口都是異族,漢人都不多,儒生更少,按說焚書坑儒對中京道的影響不大,不過,就像《大明快報》所分析的那樣,即使沒有儒生,但那些被削去了權勢地位的遼國官吏貴族卻跳了出來,勾連到一起,在明軍勢力薄弱的地方紛紛發起叛亂,佔領城池招兵買馬。整個中京道,除了有明軍駐扎的州府之外,其余的小州小縣幾乎全部反叛,可謂是遍地反旗——
明軍新佔領的土地,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有叛亂存在,真正叛亂地人倒是不多,但那些發起叛亂的人要麼是遼國的舊官吏貴族,要麼是儒生,這些人可都是蠱惑人心的好手,在他們的蠱惑下,區區幾千人居然鼓動起了數十萬百姓參與到叛亂,雖然這些叛亂看似激烈,但實際上其對明軍造成的傷亡極其有限,不過,內有叛軍牽制,外有大定府、南京道甚至是夏國的兵馬在一旁虎視眈眈,百萬明軍短時間內是被牽制住了,無力再發起新的攻勢。
即使如此,但大明朝可是全民皆兵,百萬明軍被牽制住,但林靖文可以再度征召起數十萬兵馬參戰。=首發==可是別忘了,整個大明就千萬人口,除開老弱婦孺,整個大明地男丁撐死也就兩三百萬人,這次出動地百萬明軍中的一半還是各屬國及臣服部落地僕從軍,即使如此,出兵百萬已經是大明朝的極限,若是再征召更多的男丁參戰,大明本土的勞動力就不夠了——就象漢武帝劉徹那時候一樣,當時的漢朝全國也就一千五百萬的人口,男丁也就三四百萬,而為了征討匈奴,劉徹小兒連兵馬帶民夫一共征召了超過一百四十萬人,全國一半還多的男丁都在征召之列,國內的勞動力嚴重不足,農田荒蕪、牧場廢弛、作坊停工、商鋪關門,全國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戰後,全國男丁超過五分之一戰死,勞動力更是缺乏,加上劉徹小兒的窮兵黷武,漢朝的經濟完全崩潰——林靖文是可以再度征召數十萬大軍參戰,但是真要這麼做的話,漢武故事就會重演,繁榮鼎盛的大明轉眼就會經濟崩潰。
一個焚書坑儒令卻讓明軍完全陷入被動防守的局面,百萬明軍短時間內是無法再發起進攻了。
不過這種情況只是短時間,林靖文已經計劃好了,樞密院也詳細演算過,中路和南路明軍是被牽制住了,但北路明軍還在征討大漠,一旦攻下可敦城,北路明軍十數萬騎外加二十部折沖府兵可以抽調一半南下,那些新征服的部落也可以出數萬到十萬騎參戰。加上正從山南地區回還的那一支征討山南室韋的兵馬,樞密院預計,總共可以有二十萬乃至三十萬的援軍投入中線作戰。
這需要時間。
鄭之原畢竟在大明呆了幾年,眼光不差。樞密院的計劃他是不知道,但從邸報和各個報紙的消息中分析,鄭之原得出一個結論︰百萬明軍陷入困境,無力發動新地攻勢。得知這一情況,鄭之原起先是不信,明軍善戰天下皆知,更何況這可是百萬明軍,實打實的一百萬人啊,怎麼可能被小小的叛亂牽制住?不過事實就是如此。鄭之原根據多方消息推算再推算,明軍的地確確是被牽制住了。
得到最終的推算結果,鄭之原心里不知道是什麼滋味。他現在是大宋的臣書。從立場上講他自然是應該高興的,明軍被牽制住,那麼大宋就可以出兵北伐。但是實際上,鄭之原的心里實在沒有一絲高興的意味。他現在是宋臣沒錯,但這些年在中原被賦閑的經歷讓他明白,他那滿身才華只有在大明朝才能施展開,大宋的官場講究的是一個家世、出身、派系、門庭,講究地是照顧方方面面的利益,也就是說,大宋的官場講究地是一個權術,加上體制制度所限,他鄭大官人雖然有滿月復才華。但在大宋,他的才華沒有施展的空間。這幾年,從心里,鄭之原越來越傾向于大明,他是越來越後悔幾年前地作為了,若時光能回流,讓他重新選擇一次的話,幾年前他是絕對不會為鄭皇後通風報信的。
不過食泡之祿忠泡之事。雖然心向大明。但鄭之原還是將他的推斷告訴給鄭皇後。
鄭皇後大喜過望,原本指望著孟皇後能拉點關系。可孟皇後倒好,一到奉天京就被長安長公主,也就是沖德,接入阿房宮,到現在連個人影都看不到,讓鄭六娘去找大明王後韓玉容吧,鄭六娘是可以在韓玉容面前說上話,可大明天書規定後宮不可干政,韓玉容雖然有心幫忙,可也不敢開那個口……得了,這人吶,還是得靠自己,正好,鄭之原給了她新的希望。
六十萬宋軍雲集河北,對宋朝的心思林靖文是知道的一清二楚,本來,按照原本的計劃,他是不會讓宋朝染指燕雲十六州的,可現在明軍無力發起攻擊,還是讓宋軍來湊個熱鬧吧,至少,宋軍多少能牽制一下南京道的遼軍,也好給南路明軍緩解點壓力。
陸青城對此有些憂慮︰「可是,一旦宋軍真地攻下了燕雲十六州,陛下,難道真的要將燕雲之地拱手讓給宋人麼?」
「愛卿相信宋軍能攻下燕雲十六州?」林靖文對此可是一點都不擔心,歷史早已證明,宋朝想收復燕雲,那只是做夢而已。
陸青城考慮再三,搖頭,苦笑道︰「是微臣多慮了,微臣在中原呆了二十多年,宋軍的戰斗力如何微臣是十分清楚的,要說讓宋軍防守,六十萬宋軍絕對可以保燕雲十六州不失一城,可是要讓他們進攻,只怕他們連一縣之地都無法攻下來。」
「南京道的遼軍雖然被耶律延禧抽調了一多半,但幾萬人還是有的,那些遼軍與宋軍多年交戰不息,其戰斗力在遼國兵馬之中屈指可數,更因為宋軍連連戰敗,幾乎連一場勝仗都沒有,南京道的遼軍對宋軍先天就有一種心理上的優勢,別說六十萬宋軍,依寡人看,就是有百萬宋軍也攻不下祈律府。」林靖文笑道︰「既然趙佶這麼急切地想要幫大明分擔壓力,那就讓他撞撞南牆吧,免得不讓他出兵他又滿心怨恨,寡人允許他出兵,但他自己無能攻不下祈律府,這就怪不得寡人了。」
「陸愛卿,與宋使交涉一事就由你來主持,不過,你明白?雖然形勢所逼,宋軍北伐勢在必行,但好處還是要地,愛卿姑且問趙佶要個幾十萬匹絹來。」
陸青城連連點頭,「定不負陛下所望!」
經過鄭皇後地多方「努力」,大明天書終于松了口,答應讓南路明軍按兵不動,由宋軍先期發起攻勢,雙方約定,若宋軍能在四個月之內攻下祈律府,明軍將全部撤出燕雲十六州,不過,大宋必須割讓燕雲十六州一半的人口給大明朝,而若是宋軍在四個月之內無法攻下祈律府地話,嘿嘿,那就沒什麼好說的,宋軍從哪兒來就回哪兒去,燕雲十六州是沒大宋什麼事了。不過,不管大宋能不能攻下祈律府,作為允許宋軍北伐的回報,大宋輸錢五十萬貫、絹四十萬匹與大明,以為「謝禮」。
雙方以此簽訂《宋、明奉天京條約》,一式兩份,各執其
條約一經簽訂,鄭皇後立馬派快船連夜送回中原,大宋朝廷苦等一個多月終于收到了讓人滿意的答復,趙佶大喜,雖然國庫空虛,但他還是下令搜刮了五十萬貫錢、四十萬匹絹送到遼東,同時,囤積在真定、河間的六十萬大宋禁軍立刻出兵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