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牙海盜 海盜的寶藏 馬可•波羅與鄭和

作者 ︰ 牙牙呀

馬可#183;波羅

馬可#183;波羅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5歲時,他的父親和叔父從遠東經商歸來,向他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和富庶的景象,他決心長途旅行,到東方尋求文明和友誼。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馬可人很聰明,到了中國以後,逐步熟悉了東方的風俗和語言,甚得忽必烈的常識和恩寵,屢被委以重任,派他出巡中國各處,足跡遍及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並奉命到緬甸、佔城(今越南)和印度等地。1292年馬可#183;波羅啟程回國,三年後返回意大利。1298年他與熱那亞作戰時被俘,在獄中與獄友作家魯思弟#183;切洛合作完成《馬可#183;波羅游記》(也叫《寰宇記》)。

這本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游記著作之一。它激發了西方人對東方富庶的無限向往,促進了西方對東方的了解。書中全方位地、生動地記載了中國的安定與繁榮。除了中國,馬可-波羅還記載了亞歐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的其他地區,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促進了地理學的發展。英國學者約翰-拉納()在《馬可-波羅與世界的發現》一書中,專門講到《游記》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對東方而言,《馬可-波羅行記》也是一個史料寶庫。它對深入研究13世紀的中國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通過《行記》,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遙遠的過去。在很多方面,它使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變得形象而豐富。

不過近年來不少學者懷疑馬可根本沒來過中國,游記中的記敘只是他的道听途說。德國學者徐爾曼在《中世紀城市組織》中最早提出馬可#183;波羅根本沒有到過中國的論證,認為所謂他在元朝17年的歷史完全是荒誕的捏造;另一位德國漢史學家福赫伯則列舉了許多疑點,如揚州做官、襄陽獻炮等加以印證;美國學者海格爾和英國學者克魯納斯、吳芳思等不約而同寫了《馬可#183;波羅到過中國嗎》的文章表示質疑。

但幾乎中國所有的元史和蒙古史研究者都認為馬可#183;波羅到過中國。他們認為,如果馬可沒有到過中國,他根本不可能寫出這樣一部著作,因為書中涉及元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大量細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同時期的歐洲、西亞、中亞文獻對元代中國的記述如此翔實。

鄭和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本人是一個伊斯蘭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出生。他十二歲時,因家庭遭大變而被送到北平,成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隸,做了宦官。不久後,明朝皇室內發生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斗爭。從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期間,鄭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初,朱棣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並提升為內宮兼太監。由于鄭和小字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他三保太監或三寶太監。

當時印度洋沿岸各國都信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于鄭和信奉兩個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識而且又擔任管理宮廷事務的大太監,因此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領船隊出海遠航。鄭和率領的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東非等地區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索馬里和肯尼亞,航程10萬余里。

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有大船62艘,連同中小船只共200余艘,水手以及負責護衛的軍卒等兩萬多人。最大的船,長44丈(約147米)、寬18丈(約60米),裝有九桅十二帆,載重量約一千噸,可容千人,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會當地國王或酋長,同他們互贈禮品,向他們表示通商友好的誠意,也是向海外各國夸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鄭和還同各國商民交換貨物,平等貿易,購回當地的特產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與其後著名的航海家達.伽馬相比,達.伽馬的船隊是一支海盜船隊,而鄭和的船隊卻是一支和平貿易的船隊。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空前,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近90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20年,可惜鄭和船隊只是曇花一現,後來明清兩朝再也沒有類似的遠航,而禁海令倒是下了不少,終于使得近代中國落的閉關自守、衰朽沒落的命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金牙海盜最新章節 | 金牙海盜全文閱讀 | 金牙海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