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趙矜率眾起義成功、完全控制新城的時候,東斯聯軍已經攻下了沙萊城。
聯軍各國官兵那個高興!攻下了一直騎在咱們頭上的韃靼人首都!目標達成,作戰告一段落!很快就可以回新城,分財寶,分女人!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可以帶著分到的財寶和女人回國享受!
……那個高興。可是高興不了幾天,從新城逃出來的梁贊公國將軍席加諾夫帶著幾個殘兵奔來報告,聯軍官兵頓時全體傻眼。
什麼?奴隸暴動?!見鬼了……
東斯人的奴隸暴動一直不斷,貫穿了整個金帳汗國統治時期。他們不斷地造蒙古人的反。可沒想到,東方各族奴隸也來造他們的反。這當然是有原因的——趙矜的號召作用。但是聯軍根本不知道,只覺得這事情十分突然,令整個聯軍頓時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
聯軍的實際總指揮夏塔尼耶夫,更陷入一個極端尷尬的地步。本來,他組織聯軍反抗蒙古人,接連攻下新城、沙萊兩座重鎮,英雄之名正是如日中天!這英名如果記載到史書上,那不僅是民族英雄,甚至是跨民族英雄!不料,新城奴隸一造反,主要勝利成果化為烏有,聯軍各國官兵對夏塔尼耶夫大人立即從五體投地變成了怨聲載地。
想想,咱們的財富,咱們的女人,統統都沒了,怎能不怨他?怨他用人無方,委任無能的切爾耶夫大公做新城留守。該死的切爾耶夫,咱們大家都知道他是只豬玀,守城的本領不比他玩女人的本領多!這樣的豬玀,一旦出事怎麼守得住呢?還有庫雷法魯。這該死的庫雷法魯,雖然是個名將,卻也是個有名的沒酒量的酒鬼!沒酒量的酒鬼怎麼可以信任?不過也是只豬玀而已!居然委任兩只豬玀留守那麼重要的新城,夏塔尼耶夫大人實在是給勝利沖昏頭腦,迷了眼了!
以上種種想法和怨恨,很快在聯軍中蔓延。達尼爾公爵雖也懊惱,但他非常睿智,知道懊惱于事無補,還是干點實實在在有用的事吧!于是他悄悄地為官兵們的怨恨推波助瀾,派人傳播了許多對夏塔尼耶夫不利、對自己有利的流言……
于是官兵們更加覺得,夏塔尼耶夫大人這次失算,完全是由于剛愎自用,不听達尼爾公爵的諫勸。如果是由達尼爾公爵留守,應該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
聯軍十分懊惱,無處發泄,就把沙萊搶掠一空,再燒成焦土。好些國家的君主,比如金奧爾第斯科公國女大公塔依杜列,公然與夏塔尼耶夫決裂,氣呼呼地率領本部卷了戰利品,踏上歸途。就連基輔本國的大公——無知小子斯維亞托斯拉夫,知道新城丟失,心都快碎了,差點兒也要跟叔父決裂!但他懼怕叔父,暫時還不敢。
剩下的聯軍不足十萬,夏塔尼耶夫費了很大力氣,好不容易才把他們重新組織起來,回頭向新城進發,要奪回這座意義重大的城市。
達尼爾公爵在這個時候就很乖覺。他不願自己挑頭參與反攻新城之事,因為他擔心冬季就要來臨,萬一攻不下,聯軍怨氣必將更加嚴重,挑頭者必成為怨恨的傾注對象。
那麼,達尼爾何不像塔依杜列一樣,率領本部回歸?那又不行,會觸怒基輔大公國。畢竟基輔大公國在名義上仍是莫斯科公國的宗主國。而且,通過這次聯合東征,達尼爾已經在各國人的心目中樹立起很不錯的威望,如果這時候擅自歸去,必然對威望有損。因此達尼爾在權衡之下,決定繼續跟隨夏塔尼耶夫,率領本部參與圍城;但又及時做好兩手準備,以防不測。如果聯軍不能迅速奪回新城,面臨冬季風雪的威脅,自己就可以提出撤退以保全實力的建議。那時候順應人心,各國人就會視自己為拯救者,而非豬玀。
再說新城之中。起義軍已于九月二十八日正式建立政權。因為時間倉促,暫未確定國號,只稱義軍,遙尊大宋為正統。紀元亦沿用大宋年號,稱「祥興二年」。
作為義軍政權的領袖,趙矜即稱「大將軍」。至于眾人頗認為主公就是大宋宗室,趙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是默認。反正,真的不一定不是呢!誰知道呢?千年以後,姓趙的人是不是有當年宋朝皇室的血統,已經無從考證了。
是不是真的不要緊,重要的是,主公是大宋宗室的話,部下們都很高興。他們誰不願意跟隨一個名頭響亮的主公?誰會質疑?往主公臉上貼金,就相當于往大家臉上都貼金,聰明人只怕主公名頭不夠響,傻瓜才會去質疑主公是不是真有這些身份!就像那關羽、張飛,怎麼會去懷疑織席賣履的劉備窮匹夫究竟是不是貨真價實的漢朝宗室?
至于部下們的頭餃,一時也沒工夫斟酌,趙矜暫先拜將三員︰李荼為左將軍、何安平為後將軍、烏達為右將軍;任命偏將軍五員︰蕭銎、鹿裔、鹿祥、李圭、齊勁;擢授裨將軍十員︰顏士重、劉商、高敬和、林宓、史逞、安豐、戴得功、葛里申、何磐、姚蠻子;又以素迷獨、譚勝、周伯榮、楊洪、田疆、弓里敖、呼合珥等數十人為各部校尉。
政權草創,即面臨重大考驗。過不幾天,探馬探知東斯聯軍回師,趕緊報告。大將軍遂點起人馬,分守四面城門城牆。這其中,南門正當敵鋒,責任最大,令烏達把守。西門其次,齊勁自告奮勇,大將軍便委用之。東門用鹿裔,北門用李圭。劉商、高敬和、史逞、戴得功各引一支步兵屯于四門之後。李荼、何安平居中坐鎮,分別作為輔佐大將軍治軍、治政的左膀右臂,另撥鹿祥、林宓、葛里申等相助。
大將軍本人,則親自統領騎兵作為機動部隊,由蕭銎、顏士重、何磐、姚蠻子四將緊隨護衛。到了上陣之時,蕭銎、顏士重兩位神箭手左右開弓,何磐、姚蠻子兩位大力士左右開路,必襯托得大將軍氣概非凡!
就這樣,初步組織起來的義軍,總計約四萬,其中弓弩手二萬余人,近戰步兵約一萬人,騎兵八、九千人。這支新建立的軍隊,實際上還是烏合之眾。為了當前的守城,弓弩手為第一優先,因此必須首先湊足弓弩手的編制。其次是近戰步兵。戰況緊急時,一旦敵人冒著箭矢沖到城牆下開始爬城,守城軍民就搬起滾木擂石砸之!萬一敵人爬上城牆,弓弩手已經無法對抗,就必須有近戰步兵頂住!
至于騎兵,義軍可以組建更多的騎兵部隊,但並不是當務之急。目前重在守城,八、九千人已經夠多了。這是義軍的第一批騎兵,招募的都是有騎術基礎的人,但他們多數人還沒受過專門軍事訓練,更別說列陣迎敵。因此他們的主要任務,其實不是作戰,而是訓練。守城戰不一定用得著他們參與,只管天天跟著大將軍訓練。騎兵是富有沖擊力與機動力的兵種,是開疆拓土的利器,今後總會用到的。
再說馬匹。馬匹對于國家非常重要,在古代可謂首要戰略資源。漢朝的時候,國家建立了許多馬場專門養馬,而且在民間生產勞動中鼓勵使用馬匹,實際上就是「藏馬于民」。打仗時軍馬實在吃緊了,還可以征用民馬。沒有大量的馬,怎能保衛中原,更別說直搗黃龍府驅逐匈奴!唐朝建立伊始也積極養馬,光是中央政府的馬場就養著多達七十余萬匹軍馬,地方和民間還不算。如果沒有這麼多馬匹,怎能捍衛邊疆、戰勝突厥?宋朝生產力遠遠高于唐朝,但是中央政府養的馬最多時也只有二十多萬匹;地方的馬也不多;民間則因為以生產力為優先,缺乏戰略考慮,大量保有牛而少量保有馬,養馬並沒有得到政府鼓勵,反而地主、農民們因為怕自己的馬給政府無償征用而傾向于不養馬。這樣一來,全國乏馬。軍隊一旦有行動需要馬匹,所得到的往往不足所需要的一半。缺乏馬匹的軍隊,戰斗力、後勤力豈能不打折扣?宋軍善于防御而不善進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制弩發達而軍馬匱乏。單靠著防御而強大的國家,縱觀東西方,自古未有。宋朝又怎能不積弱呢?
如今義軍建立政權,必然需要發展,坐守新城無異于坐以待斃,必須向外打出去。因此,必須逐漸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必須保有充足的馬匹。那麼,目前義軍的馬匹有多少呢?
金帳汗國控制廣大地盤,馬匹數量原本極多,但是默闊帖木兒遠征時已動用了屬于自己的大量馬匹,剩的主要就是本年度懷胎牝馬兩萬多匹。這些牝馬都是大汗的財產,夏季放養于新城、沙萊一帶草原上,入秋之後就集中到面積廣大的新城里,利于防寒,以免天氣突變而使牝馬死亡、流產。這二萬多匹懷胎牝馬,現在就歸義軍所有,真是一筆可貴資源。明年它們生下的小馬駒如果管理得好,有七、八成存活的話,那又是將近兩萬匹馬了!
至于金帳汗國將士私有的馬匹,因他們出征時一般都把家人和牲口帶著去,因此沒有什麼留在新城的。
新城里的其它馬匹,大致包括︰一、原新城守軍的戰馬。亦失哈所部原有數千騎兵加數千步兵,騎兵通常一個人有好幾匹馬,總數就有兩萬多匹。但經過作戰損耗,現存大約萬匹。義軍目前的騎兵,所用的主要就是這部分馬。二、未足齡小馬和部分留下養病的弱馬,這部分達到四萬多匹,可惜不能即用。趙矜令人將它們好好喂養和調理。三、城中原有平民(主要是蒙古人、色目人)家里的馬,這部分也有好幾萬匹,其中也有懷胎牝馬。東斯軍破城之後從平民手中奪取;如今大將軍仁慈,不顧手下眾將反對,又讓平民認領回去。至于主人已經被殺、無人認領的馬,則發放給翻身苦力們,助他們安家從事生產。因此這部分馬也不能動用,不過,藏馬于民,畢竟對將來有益。
各部分總算起來,目前新城里共有馬十余萬匹,屬于義軍的有七萬多匹,明年還有大約兩萬馬駒加入馬群。這樣看起來,好像不少了,但若眼光放長遠來看,只怕遠遠不夠用。所以,今後必須想辦法獲得更多的馬,也必須控制大片草原,才好養馬。光靠新城里面囤積的草料、有限的草場,可不是長遠之計。
就這樣,義軍十分重視馬匹的保育,秣馬厲兵。城外,東斯聯軍先頭部隊約萬余騎兵,于十月六日來到。隨後,聯軍主力部隊陸續抵達,把新城四面包圍起來。
這是東斯聯軍第二次包圍新城。可是此時的新城,已不是第一次可比,防御力已經大為加強!先前亦失哈麻痹大意遭到突襲,如今趙矜率領眾將及早準備;先前亦失哈兵力捉襟見肘,如今義軍兵力充足。東斯軍在南城門附近嘗試攻城,一試之下,城上萬弩齊發,矢集如雨!南面守將烏達親自擂鼓,義軍士卒全力射擊。東斯軍很快就被射倒一大片人,連城牆都無法靠近,眼看這樣子攻城不是辦法,不得不趕緊撤退。
保衛新城之戰,首戰告捷。但是新城甚大,城牆外圍沒能像王宮外圍那樣挖出護城河來,那麼光憑城牆,可否頂住東斯大軍的圍攻?
(待續本回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