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世間奇怪實難錄,鎮遠一隅幾人熟?
演繹古今成一統,抄來故事任君足。(神座)
鎮遠,位于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對于她的歷史,我自不必道來看官想必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
己丑仲春晦日,鎮遠祝聖橋上。
明月之下的青龍洞,被猶如白晝般讓留意它的人們毫無遮掩地隨意觀賞拍照。此時已是初更時分,出來乘涼閑聊的人們已經盡數歸去,就連那些異鄉來此觀光賞景的游客們也都不堪疲憊回到旅館睡卻了。
此刻的魁星閣,陪伴著它的除了清風和明月外,就只有一個人——更夫!他坐在石階上抽著旱煙。一袋旱煙抽完,他才漫不經心地把煙斗放到口袋里然後站起身來朝禹門碼頭走去。過完橋頭,他打響今晚二次報更的第一棒——二更天了。只見更夫一邊敲鑼一邊往前走一邊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燭。……」聲音漸漸遠去,祝聖橋又恢復了之前的寧靜。
是夜停電,如非你太堅信科學,如非你很了解鎮遠,否則你一定會相信你已回來古時的某個朝代。這里的一山一水,任何一建築都會讓你有這樣的判斷。
天微明,祝聖橋對岸的寺院里就傳來木魚聲和誦經聲。——這是青龍洞里中元禪院的和尚們每天都少不了的功課。每天清晨的木魚聲和誦經聲已成為了找附近居民起床的定時鬧鐘。人們已經把這些融入了生活,已把它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了祝聖橋的魁星閣上。往來于橋上的人們少有人抽出一眨眼的時間去欣賞它的偉岸和美麗,都為著各自的生活忙忙碌碌往來穿梭。只有幾個老頭兒們圍坐在石階上「擺龍門陣」,天天如是。只是偶或有一位與眾不同的老者或坐于石階上,或依于柱子上,但總不與人言。或看書札,或吹豎笛。春去秋來,反復如是。人皆言其不與人往來,素無親朋。是日,這老者倚坐在魁星閣下,漫漫的吹起一曲《舞溪煙》。
據我一位知曉音樂的老師說,他從未在任何曲譜上見過老者所吹之曲。但老師卻說這首曲子是曲中極品。他幾次三番特意去求教都未果,那時我就罵這老頭太不近人情了。眼前這老者就是老師幾次向我提起的吹那首《舞溪煙》的人,遠看去,老者約七十有余,發須花白,衣著古樸。(神座)他悠然自得地吹奏著,儼然不覺我在觀察他。
鎮遠的風景總是叫人流連忘返,百看不厭。不覺我已忘記觀察那位老者,而忘形于周圍的美麗山水和建築。俄而,待我回過神來時已不見那老者身影,我望盡大橋兩端也未見著他離去的影子。忽然一尋思,莫不是他不小心掉入河中?我急忙跑將過去俯身望向河面,卻不見一小點浪花。
尋思半晌無果,想著幾月不曾去過青龍洞玩了便起身由經後門進了去。之所以走後門,是因為那有熟人,不需花錢。由曲徑徐徐登上玉皇閣觀賞了一番,最後去到了中元禪院。來到殿前,只見有一和尚靜坐于側,我上前捐了功德,再慢慢退回雙手合十拜了三拜。那和尚見我禮畢方才起身走過來對我說道︰「施主,求支平安簽吧。」
我轉身答道︰「禍福隨緣至,悲喜由心生。多謝了!」
和尚听完,說道︰「施主如此悟性,真是非凡。小僧慚愧。」
和尚語音未落,但見從佛像後面走來一位須發花白的老者。我定眼一看,此人正是我在舞溪橋上所遇見之人。這老者走近和尚將手揮了揮示意讓他退卻,那和尚就退了回去坐下默誦起經文來。我正要去思索哪里有些不對,卻被老者問斷思路︰「年輕人,一早來此拜佛,可是有所求?」
我答道︰「呵呵,無求便不可以拜佛了麼?」
老者雲︰「既是向佛,何不皈依如來?「
「老人家,你怕不是佛門中人吧?佛家講的是緣,一切隨緣。您一把年紀,如何做起這滑稽的事呢?要是這里嫌和尚少了,就去門口擺個招生啟示便是了。」我有點生氣地說道。
老者竟笑了起來,說道︰「貧道戲言,望莫見怪。貧道這就離去不妨礙年輕人拜佛了,後會有期。」
我懶懶回答道︰「不用後悔有期。」
語畢,卻又听得他問道︰「年輕人,如何稱呼?
我慢慢答道︰「晚輩姓李。
我一邊回答一邊覺得哪里不對勁,再看看這老者和那和尚才想明白,原來這老者並非是和尚衣著,而那和尚很明顯是禿頭,而且言行舉止間都能看出他是個和尚。那為何這白須老者示意他退下時他就退下了呢?莫非是他爹。我如是一想,竟不覺發笑。老者見我笑出聲來就問是何緣故。我怎好直言我之所想,于是答道︰「沒什麼,我只是奇怪,老人家既非佛門中人,應該也是來拜佛的吧?為何剛才卻替如來招起門生來了呢?」他自為老不尊也顧不著給他面子。
原以為我這一激他會翻臉。不想卻哈哈一笑說道︰「年輕人還為剛才的一句玩笑話當真啊,貧道罪過。」
听他自稱貧道,我再仔細打量他上下,倒也真像道士模樣,只是沒見他拿著拂塵而是兩手空空。我靈機一動,就問道︰「你既是道士,如何還來此拜佛?莫不是您老還想——」我沒有把話說完,雖然是為他一言之失生氣,想也沒必要跟與人有仇似地不休。
以為他會無言以對,便自討沒趣地離開。他卻是不怒不氣,說道︰「哈哈,老道這趟來可是專門為了見一見你。其實信佛信道,只要是正道就是好道。至于入什麼教都是無所謂的。」
怎是為了見我,豈不是戲言,我與他素不相識,半面之緣都沒有過,更是非親非故,如何老頭撒謊都不加思考的?于是笑道︰「我都不認識你,怎麼說是專程來見我的?豈不是笑話?」
老者見我發笑問他,回問道︰「年青人,那我問你,你叫什麼名字?」
我答︰「李孟。」
老者哈哈一笑,說道︰「那就是了。不要以為我們未曾見過,其實在幾天前我們就見過面了的,怕只是你記不起了罷了。」
話說這李孟左思右想也沒有一點印象在幾天前見過這老者——一柳真人。要說這一柳真人,就要從張三豐說起了。當年張三豐游歷來到鎮遠,見此地風景獨秀靈山真水益于修行,一留便是三載。期間收得一弟子祝榮,他便是眼前的這一柳真人。據史料記載,張三豐在鎮遠的中和山修道三年後便不知了蹤跡。就連他關門弟子一柳真人都未見于史料。只有鎮遠周邊一帶熟知張三豐在此收有一弟子名喚祝榮。至于一柳真人這名字卻罕聞于外。張三豐在中和山修煉得道,已歸往蓬萊,行前三囑祝榮看好這方靈山靈水,詳細不表。且說這一柳真人,師傅一去已是若年,依靠師傅留下的心得和秘籍,已而修煉得道,不死不滅。他來找這青年李孟,是為了師傅之命。
一柳真人見李孟在思索,便又說道︰「年輕人,記不記得沒關系,你只要記得我即將要告訴你的話就行。」
李孟忙問︰「什麼?」
一柳真人道︰「鎮遠歷史悠久,清朝時期,吳三桂造反,他命守築城之將攻打鎮遠,當時鎮守鎮遠的是甘文琨將軍。鎮遠關隘那也算得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則叛軍中有一道士,名叫石堅,此人善于幻術。正是因為他,流沙關一夜就被攻克,鎮遠失陷,甘將軍自刎謝國。這石堅後來是被我師傅千里趕回來才收了他,只是師傅慈悲心腸,沒有將他完全消滅,本想留他一魂一魄好去投胎重新做人,他去附于舞陽河內一條魚身上,伺機出來。直到現在,他仍然藏匿于這河底。因為有我師神器鎮住,一直沒能出來。」
李孟听得跟看武俠電影一樣,便說道︰「老人家,鎮遠歷史悠久我知道,吳三桂造反我知道,甘文琨我也知道,只是你說的石堅我沒听說過,至于什麼幻術我更是聞之未聞。您老歸老,吹牛還有一套啊。哈哈!你瞎吹了這麼半天,我當是听故事了,謝謝。很精彩很精彩。——不過我現在要走了,還有事要做,改天有時間了再來听你吹。」
李孟語畢轉身要走。一柳真人忙說道︰「貧道說的是真的。你若不信,你仔細想想,是不是舞陽河里每年都會死好幾個年輕人?」
這個李孟當然知道,他念高中那三年都親見死人,好幾個還是他同學兼老鄉。但李孟哪會相信是這個緣故,他只邊走邊說道︰「哈哈,那是因為他們有的水性不好有的水性太好,自己找死。」
一柳真人想再說,李孟已經走下了台階,他只得搖搖頭嘆息自語。
李孟往回走來到祝聖橋,卻見一柳真人手拿一支豎笛站在魁星閣下,見李孟走近,他便說道︰「年輕人,是否有心學那曲《舞溪煙》?」李孟一驚,以為見了鬼了。忙問道︰「老道,你,你怎麼跑到我前頭了?你不是……」一柳真人笑道︰「我走的近路,再者我比你走得快多了。」
李孟听他這麼解釋這才放下心來,又問︰「你追我干什麼,我才不學你什麼曲子呢。」
一柳真人道︰「此曲只因天上有,你不學你會可惜會後悔的。我耐心教你,不消幾日你便能學會。」
李孟樂道︰「你這老道,自夸可不是你們的作風哦。我可沒那閑功夫跟你學你的神曲,我還要上班,走了。」
李孟邁步正要走,卻被一柳真人一聲喝住︰「且慢!年輕人,此前出言是有點不妥,不過那也只是想逗一下你,你犯不著和自己過不去。我告訴你,只因你我有緣,想為你免去一劫難救你性命,不然我才不願來此走這一遭。」
李孟听得他說得神乎其神,僅當他吹牛,說道︰「看你不像神志不清之人,怎麼說的話跟聊齋一樣?懶得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