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入手寶劍,頂針自然不肯放過我,硬要檢驗一下這些日子以來我的劍法有無長進。
到院中跟頂針拆招比試,才過了片刻他就發覺了我的有形無實,雖然木蝶劍法是《南華集》中的上乘武學,但是我的基本功太差,單純憑著對口訣的理解出招,像平刺、撩劍、截劍這樣的基本動作我都不會,始終只能得其招式卻不能諳其道,出劍的時候帝悔劍自然是無一聲蜂鳴。
頂針一邊糾正我的動作,邊說到︰「公子的基本功雖差,但也不是無法彌補。木蝶劍法跟夫差劍法最大的差別就在一個‘勢’字。」
頂針告訴我,不管哪門哪派的功夫,只要抬手起式,便能知道其中基本的武學類型。就拿春秋刀法來打比方,刀乃百兵之膽,起手就在于一個勇,提刀、開式、弓步,開弓就沒有回頭箭,何時見過使刀如同使劍一樣還要縮回去蓄一下力再刺出的?刀法要麼快,要麼猛,絕無迂回一說,春秋刀法重掌力,虛步伐,幾乎用不到指力。尤其是其中的燃木刀法,和同為絕學的燃木掌幾乎是如出一轍。如果起的是刀式,即使你手上拿的是劍,使出來的依然是以砍為主的刀法,但是眾所周知,劍是不能用來砍的。
木蝶劍法就是極為重視起式的一個典型。造勢者,式也,這套劍法特別依賴身法,要靠身法造勢,才能在和敵人的周旋中找到破綻,見招拆招。說白了就是靠輕功迷惑對手,再從木蝶劍多變的劍招中找到克制敵人的路數;而夫差劍法恰恰相反,這是一套完全沒有起手式的劍招,招招一氣呵成,簡便易行,但需要極為扎實的基本功作為鋪墊。這或許也跟夫差是軍人有關,行軍打仗,動輒就是千萬人的陣勢,戰場上的廝殺不比武林中人的比試,分分鐘都是戰機,延誤戰機就等于拿生命開玩笑,所以越是行之有效的招式便是戰場上的高招。
「以公子的悟性,只要掌握好起手式,靠著《南華集》的心法自然能把招式引導正確,剩下的就是不斷的聯系了。這也是夫差劍法的真諦所在。如果公子能把這兩套絕世劍法都練成,恐怕曹操的五子良將一齊上也不是我家公子的對手。」頂針驕傲的說著,又端正了一下我舉劍的姿勢。
我苦笑道︰「我根本不想練成什麼絕世武功,我只想回到現代,過我該過的生活。」
頂針見我興致不高,便終止了練習,他勸我要珍惜這次際遇,能夠得到南華老仙的傾囊相授,那可不是一般的造化。
刺史府人群攢動,所有人都趕著往宮殿上奔,我拉住一人問他出什麼事了,他只道︰「愈將軍不知道嗎?又要打仗了!」
很快,我也收到了傳召,赴殿議事。宮殿之上,孫權正襟危坐,一派君威。周瑜和程普一老一少伴君左右。在他們之後的是家臣凌統、周泰等人,台階下則是甘寧,太史慈眾將。剩下的就是滿朝的文武群臣。
古代開會不比現代。沒有,只能靠念的。那通篇的文言文听的我頭昏腦脹。大概就是說,之前趙雲敗給夏侯??皇欽┌埽??暮??褳?源螅?昧司V萑床皇兀???氛栽普飧鑾羈塴H緗裰辛巳思業募疲?徽栽埔?叫亂埃?V菀脖渙醣付崍嘶厝ュ?昂蠹謝鰲?p>而作為盟友,東吳要做的就是往新野調動兵力,雙方配合吃掉夏侯??拇缶??p>說到打仗,總歸是要死人的,所以有人反對也不例外。魯肅第一個站出來表態,認為孫策尸骨未寒,我軍還要冒著出征的風險打一場並無把握的仗,不值。
孫權直接借題發揮,追封孫策為桓王,這樣既出師有名,又塑造了一支「哀兵」。前後聯系一下,竟讓人覺得魯肅的這個「反對意見」提的相當巧妙。
剩下的戰事布置,兵家調動之類的大事,則由大官們去研究,我等副官參將只要去執行就可以了。想來這點與現代也無異,就連我這樣不起眼的自由撰稿人,也要靠上面定基調,下邊才敢寫。
待眾將紛紛立下軍令狀,會議終于散去,周瑜跟隨孫權下殿,又特意吩咐讓我也同去,說是有事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