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蜀山之枯竹老怪 正文 蜀山新劍俠

作者 ︰ 莫問的另一張臉

蜀山泊山洞坐落在無為西南下泊山中,距縣城38公里,地處無為、廬江、巢湖兩縣一市交界處,二軍路橫亙下泊山下。[我搜小說網]《徐霞客游記》載︰白湖之畔,往來棲避,故名泊山。自1994年開發以來,先後投入350萬元,建成了江淮獨秀的古溶洞。全洞面積約4000平方米,游程長800米,洞分三層共有18個大景區、186個景點。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晶瑩剔透,其「石枝、石花、石猴、石鵝管」為溶洞「四絕」,且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是典型的克斯特地貌,美麗的地下宮殿,故有「江北第一洞」美稱。洞旁200米有一座「小九華」之稱的泊佛寺,內有格調高雅、文物書畫根雕展館,山巔有「清風閣」一座,巍然數里可瞻。[全文字首發]

蜀山鎮仁泉村有一仁泉井。相傳三國時,曹操領兵伐吳,行至此泉,人乏馬困,軍中疾病流行。曹軍飲此泉而病愈。曹操駐馬嘆曰︰惠爾仁泉,遂得名。千百年來,泉邊石頭仍留有曹操駐馬泉邊的蹄印。舊時,泉邊有一石獅,傳說石獅常現身農家阡陌殃苗,農人怒而投石,中其上額,毀其容而為一尊石墩至今。東漢時期(100),蜀山修仙人數空前繁榮,最多達數千人,分成數百小門派,各自都有一套獨特的修仙方法。各門派宗旨不同,但多數都和道教的宗旨有一定聯系。同時,蜀山妖類修煉活動頻繁,人類才真正開始了解到世間有「妖」這樣一個種族,蜀山有相當一部分修士以斬妖除魔為己任,認為這樣可以積德升仙,蜀山劍俠漸漸出現在民間的傳說中。

東漢末(200),蜀山各門派矛盾爭端不斷,在「仙劍派」的倡導下,蜀山修士蜀山絕頂召開大會,形成一個蜀山各門派的聯盟「蜀山盟」,同時在蜀山絕頂建立總部,形成日後蜀山的雛形。

東晉時期(400),蜀山各門派逐漸歸並為十幾個門派,最大的「仙劍派」人數已經有上百人,而蜀山中還有不少獨來獨往並不屬于某個門派的修仙之士。各種修仙方式也逐漸完整。當時主流的方式是煉丹服餌,而仙劍派的內功修煉被認為是效果不彰。

南朝梁武帝時期(500),因其信奉佛教,斥蜀山為邪魔外道,招集無數高僧、法師上蜀山修建佛塔,「蜀山盟」奮力抗爭,梁武帝人馬慘敗。經此一役,「蜀山盟」元氣大傷,很多以煉丹服餌,僻谷食氣為修煉方式的門派因戰斗力不強幾乎滅門,而仙劍派因法術高強在此役中立下大功,當時仙劍派掌門統合「蜀山盟」十幾個門派,簡稱「蜀山派」,同時大興土木,蜀山派正式形成。

此後,蜀山劍仙基本上以蜀山仙劍派為主流,修煉方式注重內功和劍術,修仙求積德而不求升仙,積極入世斬妖。同時,也不排斥其他門派的修煉方式,積極搜集和保存各類修仙方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蜀山之枯竹老怪最新章節 | 穿越蜀山之枯竹老怪全文閱讀 | 穿越蜀山之枯竹老怪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