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來歷史的這個時代前後,曾發生了三場決定天下走向的大戰;也就是所謂的-三把火。想來里面肯定有杜撰的成分,否則怎麼可能都是用火攻來左右大戰的結果呢?有點抬杠的說:火攻那麼好使!還用兵刃、軍械干什麼?多大的火能把聯營幾十里乃至上百里的營寨燒得精光光啊?又不是原始森林,要用多少的兵卒去點火呀?暫時姑且信之吧!
這三把火分別是:頭把火是曹操燒掉了袁紹的烏巢屯糧,以七萬兵卒大敗袁紹的七十萬大軍。二把火是周瑜在赤壁燒掉了曹操的水寨聯營,以孫、劉聯軍的六萬兵卒大破曹操的八十四萬大軍。三把火是夷陵陸遜火燒劉備的七百里聯營,以不足十萬的兵卒大破劉備七十萬大軍。
從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上看,也有不盡不實的的地方。都是幾乎十比一的兵力對比,即使是軍力再強、戰術運用得再得當,也不至于三場的結果都是以弱勝強。特別是官渡之戰前,曹袁的實力對比是有差距,但絕不會差距如此之大!而當時偏居于西蜀的劉備,也絕不可能動員出七十萬的軍力進攻江東。
反正結果已經有了,中間的過程誰有本事誰就渲染杜撰吧!咱不也是在自編、自導、自演嗎?不過,一而再、再而三的玩-火-?則就顯得有些太過分了!讓人大有黔驢技窮之感。偶然想起,與書友探討而已。
手里拿著徐庶派快馬逐站緊急傳遞送來的戰報和請示下一步方略的文書,我有些遺憾的說到:"元直用兵還是過于的中規中矩了!不過,與利于速戰的胡人鐵騎交戰,沉穩些也無大錯呀!"
戰爭嗅覺敏銳的周瑜同意的說到:「承如主公所言。元直先生應該把熟悉隴西地理、地貌的孫策也利用上,可令孫策出奇兵繞過胡人的大隊,與天水的黃蓋相配合解決掉圍困安定的胡蠻,給胡人造成退路已斷的錯覺。這樣,就會使胡人不戰自亂,甚至有可能要慌亂的退兵;這也就給我軍創造了能夠全殲胡人的機會。"
我贊許的點了點頭:"公瑾所言極是!如果再知會于劉備。無論劉備出兵與否?首先就在大義上綁住了劉備的手腳,使劉備處于進退兩難之間︰出兵就要承受撤退的胡人鐵騎瘋狂的進攻,使軍力大損;不出兵則會受到世人的詬病,使其名譽受損。這樣,還可以間接的阻礙其對孫策下手。不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等也不必過多的指手畫腳,有士元這個機靈鬼兒在,早晚元直等還是會走出這步棋的!"
隨後,我就讓周瑜以我的名義給徐庶回書言:由于我身處于千里之外,而戰局則瞬息萬變,如何征戰由其自決。不過,鑒于胡人是無供給作戰只利于速戰的特點,時間拖得越久對胡人越是不利。由于我軍已兩戰大勝胡人,使戰局已經趨于穩定,想來胡人不久也必將退兵。如胡人退兵,可由麴義率鐵騎組成追擊兵團,並以龐統為參軍,務必要對蠻胡予以痛擊。徐庶可率其余的兵卒入西涼以解馬騰的武威之圍,務要把韓遂這個奸佞小人誅除。除掉韓遂後,可與馬騰訂立攻守同盟,委馬騰戍守西部邊陲。處理完涼州的問題,徐庶就可率大軍凱旋了。
此時的南安城外,經過了慘烈的首日大戰之後,漢胡兩軍之間出現了短暫的平靜。連續幾日雙方均未派一兵一卒進行討戰,雙方相互對恃起來。不難想象:胡人自忖已無能啃下徐庶這塊硬骨頭。如果勉強的求戰,不僅會徒勞無功、還會使己方增加更大的折損。現在胡人只能是等待機會,以便尋找更好的戰機。當然,也不排除在考慮準備班師退軍的可能。
而漢軍大營中的徐庶,此時的頭腦也相當的清醒︰
雖然我軍已兩次大勝胡人鐵騎,但並不等于我軍在野戰中可以完全的擊敗胡人。兩次的大勝,第一次屬于巧合的成份居多,如果胡人不是孤軍深入,後援能夠趕到得及時,麴義的前景並不容樂觀。第二次的兩軍會戰,漢軍則完全是在守中反擊的情況下,出其不意才戰勝的胡人鐵騎。
從當日鮮卑老帥律日推衍老道的臨陣指揮和適時決斷來看,此人也並非易于之輩。目前胡人尚有十幾萬鐵騎屯于對面,而漢軍卻只有麴義和顏良所率領的四萬鐵騎和孫策帶來的幾千鐵騎,其余的均是步卒。
雖然漢軍現在在總兵力上已經優于了胡人。但真正擺開架勢與胡人在野戰中一決雌雄,面對機動性極強、移動飄忽的胡人鐵騎,步卒也就只能剩下挨宰的份了!因而,漢軍現在是防守有余而進功不足。反正耗下相對來說去對漢軍有利,時間再長了胡人就會餓肚子,到時候胡人想跑也跑不動了!只要穩妥的守好大營,不給胡人以可趁之機,胡人的敗亡時間也就不會太久了。
漢軍大勝之後,孫策率領著法正和李儒出城前來勞軍。多年的逆境抗爭,讓原來年少氣盛的孫策也成熟圓滑了許多,以低姿態的覲見了徐庶。而眾人對曾為董卓第一謀士的李儒也沒有太多的反感,反而對其能夠于沉淪中再起感到敬佩!畢竟這個時代講究的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至于忤逆亂政的責任,自然要由死去的董卓來負。
一直全程觀摩了漢、胡兩軍的會戰、再三受到大軍強勁實力震撼的孫策,對徐州將領的素質和能力羨慕不已,想盡辦法的刻意同各個將領拉近距離。由于黃忠、麴義、顏良等年齡偏大的將領已經人老成精,其不能表現的過于的明顯。故而,孫策也就盯上了呂蒙、夏侯博、凌統這三個年少的將領。呂蒙一臉精明之象,孫策顧慮交淺言深而踫壁;夏侯博沉默寡言,總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因而,孫策也就選擇了年齡最小,戰場上卻也有著大將風範的凌統來套近乎。
戰陣上叱 風雲、指揮若定的凌統,對交際之事卻不甚了了,顯得笨嘴拙腮的一副茫然的模樣。對孫策一些明顯的暗示也懵懵懂懂、問東答西,仿佛難受無比的完全喪失了戰陣上的機敏和靈動。讓孫策大感晦氣的暗嘆:自己真是自找沒趣!弄了個不通人情事故的傻子來拉攏。而他卻不知道背過身去的凌統,卻正在為把孫策耍弄得團團轉而偷偷竊笑。
對于孫策這些有些過分的小動作徐庶也就是看在眼里一笑置之了。大戰關頭,一切還是應該以大局為重。而好勝的龐統,則在心里盤算著怎樣才能把孫策弄到兩軍陣前,讓其吃吃癟!即使是孫策能勝兩場,消滅一些胡人的有生力量,對徐州軍和大局來說也都是利大于弊。想著,機敏的龐統不禁會心的笑了!不過,在其丑臉上出現的笑容還真是比哭都要難看!
果然,在徐庶招來了麴義和于禁之後借機召集的軍議上,龐統就提出:安定城目前尚在胡人的圍困之下,想來已經危在旦夕。建議孫策率一支奇兵,憑借地理環境熟悉的便利條件,約定天水的駐軍一起對圍困安定城的胡人實施偷襲。同時還毛遂自薦的要求前往西蜀,以大義的名義說服劉備出兵,從側面幫助孫策夾攻圍困安定城的胡人。
龐統的計謀顯得不存有任何的私心雜念,理由充分並且大義凜然。就象我同周瑜所分析的那樣,對大軍的征戰益處也頗多。但徐庶還是謹記著我不許龐統入蜀的叮囑,在肯定龐統的計謀可用之時,也以龐統還另有任用為由否決了龐統出使西蜀的自薦。在孫策還在考慮是否應允出兵、而又想不出推月兌的理由的時候,年輕的法正就已經主動提出可代龐統前往西蜀一行。
親眼目睹了別人把胡人殺得人仰馬翻的戰況,原本就雄心萬丈的孫策也早就在內心里蠢蠢欲動了!也想親歷戰陣的去殺個痛快,只是出于保存實力的考慮而沒有主動請戰。加之其也確實在擔心郝昭這個股肱大將的安危,現在又被逼得沒有了退路,孫策也就爽快的答應挑選精兵親自前往偷襲圍困安定城的胡人。徐庶也親筆寫了一封書信交給法正,委托法正為全權代表前往西蜀說服劉備出兵。
待孫策準備離開大營時,龐統卻又留下了準備隨孫策回南安城的李儒,並領著李儒找到了呂蒙。三人密議了一陣子之後,李儒才返回了南安城。隔日,李儒就派來了幾名當地土著的熟悉隴西地理的兵卒給龐統。龐統把這幾名兵卒交給了呂蒙後,由這幾名兵卒出任向導,一支裝扮成客商的車隊,在一名軍司馬的率領下就從大營背後出營繞小路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