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目的是奪取九江!」郭嘉直接把目的說了出來。
「奪取九江?」魏延和陳武兩人相視良久,活躍的魏延繼續好奇的追問起來︰「先前軍師不是說,袁術欲將女兒許配主公!難道主公要拒婚?」
「往昔,董卓叛逆,懼怕先父,也曾提出要把女兒許配與我,並大肆給我孫家子弟封侯,結果先父也一口拒絕。如今,袁術重走董卓老路,想要籠絡我,才會把女兒出嫁給我,並且也許侯位予我。若是我孫家人想要這侯位,早前先父在世時就應該有了,何必要等到此刻,要一個篡逆之人的封賞。更何況,袁術叛逆比董卓更為甚,董卓至少還是在行使朝廷之命,袁術則直接要獨立建國。更何況袁術此刻即便和劉表結盟,也只是個彈丸小地,尚不比我江東勢大,也敢如此,真是自尋死路也。」孫策見魏延和陳到兩人驚訝,于是稍微解說一番。
「主公,袁術欲稱帝,必然會在八月十五齊聚手下文武于壽春,周邊各縣防守勢必倏忽,各地無大將,也必然容易攻取。我們應迅速行軍,攻其不備,速度拿下九江。即便壽春將士眾多,但未必就能一心。主公不若寫封書信勸諫袁術,曲阿離壽春不遠,我們派暗曹人員在八月十五那日袁術登位之時呈上書信。到時候袁術必然會震怒,而我們埋伏在九江各縣的將士可以一齊動手,必然會再給他一個震撼。袁術本就對主公心生恐懼,再加上攻心之策,他必然膽寒,其部屬也必然心生恐懼。若袁術敗逃,其部屬中必然有人念及主公往昔情分而來投靠。」郭嘉早就知道孫策本意,于是便提議著。
「恩,奉孝所言正合我意!傳令予公瑾、興霸、子義諸人,務必在八月十五日當天按原計劃行動!」孫策興奮得下著命令,而後便回房書寫勸諫書信。
「昔日之舉義兵也,天下之士所以響應者,蓋因董卓擅廢置,害太後、弘農王,略烝宮人,發掘園陵,暴逆至此,故諸州郡雄豪聞聲慕義。神武外振,卓遂內殲。元惡雖斃,從凶仍在,幼主復陷長安,天下群豪應再接再厲,早日勤王以正天下。
先前,汝兄袁紹語汝書曰︰‘前與韓文節共建永世之道,欲海內見再興之主。今西名有幼君,無血-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復信!但當使兵往屯關要,皆自蹙死于西。東立聖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見戮,不念子胥,可復北面乎?違天不祥,原詳思之。’
世人皆知,汝答曰︰‘聖主聰叡,有周成之質。賊卓因危亂之際,威服百寮,此乃漢家小厄之會。亂尚未厭,復欲興之。乃雲今主無血之屬,豈不誣乎!先人以來,奕世相承,忠義為先。太傅公仁慈惻隱,雖知賊卓必為禍害,以信徇義,不忍去也。門戶滅絕,死亡流漫,幸蒙遠近來相赴助,不因此時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圖於此,非所聞也。又曰室家見戮,可復北面,此卓所為,豈國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讎,況非君命乎!慺慺赤心,志在滅卓,不識其他。’
方今天下群雄並起,李傕、郭汜犯上作亂于長安,汝兄袁紹作惡于冀州,曹操、呂布放毒東徐,劉表、張羨稱亂南荊,劉璋、張魯爭盟西蜀,公孫瓚炰烋北幽,是以未獲承命櫜弓戢戈也。今策已掃平江東諸盜,公當與策合謀,以誅丑類,匡扶漢室;舍而不圖,有自取之志,非海內所望,一也。
昔成湯伐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罪罰重哉。此二王者,雖有聖德,宜當君世;如使不遭其時,亦無繇興矣。幼主非有惡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脅於強臣,若無過而奪之,懼未合於湯、武之事,二也。
卓雖狂狡,至廢主自與,亦猶未也,而天下聞其桀虐,攘臂同心而疾之,以中土希戰之兵,當邊地勁悍之虜,所以斯須游魂也。今四方之人,皆玩敵而便戰斗矣,可得而勝者,以彼亂而我治,彼逆而我順也。見當世之紛若,欲大舉以臨之,適足趣禍,三也。
天下神器,不可虛干,必須天贊與人力也。殷湯有白鳩之祥,周武有赤烏之瑞,漢高有星聚之符,世祖有神光之徵,皆因民困悴於桀、紂之政,毒苦於秦、莽之役,故能芟去無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於幼主,未見受命之應驗,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號,未之或有,四也。
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誰不欲焉?義不可,勢不得耳。陳勝、項籍、王莽、公孫述之徒,皆南面稱孤,莫之能濟。帝王之位,不可橫冀,五也。
幼主岐嶷,若除其偪,去其鯁,必成中興之業。夫致主於周成之盛,自受旦、奭之美,此誠所望於尊明也。縱使幼主有他改異,猶望推宗室之譜屬,論近親之賢良,以紹劉統,以固漢宗。皆所以書功金石,圖形丹青,流慶無窮,垂聲管。舍而不為,為其難者,想明明之素,必所不忍,六也。
五世為相,權之重,勢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忠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所以扶國家之躓頓,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報漢室之恩。其忽履道之節而強進取之欲者,將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則門生也,孰不從我?四方之敵非吾匹則吾役也,誰能違我?盍乘累世之勢,起而取之哉?二者殊數,不可不詳察,七也。
所貴於聖哲者,以其審於機宜,慎於舉措。若難圖之事,難保之勢,以激群敵之氣,以生眾人之心,公義故不可,私計又不利,明哲不處,八也。
世人多惑於圖緯而牽非類,比合文字以悅所事,苟以阿上惑眾,終有後悔者,自往迄今,未嘗無之,不可不深擇而熟思,九也。
九者,尊明所見之餘耳,庶備起予,補所遺忘。忠言逆耳,幸留神听!公若听取,民之幸也;如若不然,自取滅亡!策當奮起,平定叛逆!」
孫策思前想後,大筆一揮,終于寫出了一篇千字勸諫書。其實,孫策心中早已經判定袁術稱帝決心已定,斷然不可能被人勸阻,書寫本文,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增加聲望和正義之名,暗地里卻早已經秘密布置好了一系列偷襲行動。
可惜,如今在壽春準備登基的袁術,若是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掌握在孫策的手上,又會如何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