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章節(12點)
雖然說成秋屏是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但是從第二天的各色影評和新文看來,又似乎沒有什麼地方是有問題的。一時之間想不起來,她也只能暫且放在一邊不去管。
成秋屏很關注自己的影迷們給的影評,不過這一次,和以往有些不同的就是來自于「專業人士」的影評。說是專業人士,其實不過就是另外幾家電影公司的人員,撰寫這些影評,一方面是在確立自己方面在電影圈的位置,另一方面則是對成秋屏她們表現善意。不顧敢怎麼樣,只要想在這個圈子里混的,都是要給成秋屏和玄黃娛樂面子的。
即使這群專業人士理所當然沒有成秋屏的水準,看過成秋屏的著作,真正拍攝練過手,這群人比起一般的觀影者而言,寫出的影評還是有些獨特的角度的。
如上華公司的展青衣,這位二十八歲就擔任了上華公司影片導演的先生,在評論《廣陵散》的時候,這樣寫道︰
「如果僅僅看劇情的話,《廣陵散》這個故事就是一個人的傳記。並且,相比于《李白傳》來說,《廣陵散》中的主角嵇康本身的事跡顯得單薄,反而沒有李白那麼讓人驚艷,讓人喜歡。然而,一部電影中暗藏的很多意義卻是可以拋開劇情,借助電影中的暗示性畫面和其他的潛在信息傳遞出來的。」
「認真研究了成秋屏導演關于電影拍攝的著作的人或許會記得書中曾經稍微提起了一件事。電影中的每一件物品,可能都不是物品本身,它是一種象征。舉例而講,這就好像是文學作品中進行對比或者比擬的手法,就比如說在拍攝一個人的死亡的時候,我們可以不直接拍攝他死去的過程和結果,只用拍攝一朵花如何凋謝,觀眾就自然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在《廣陵散》中,關于這種手法的應用有很多,最為典型的就是在電影末尾,嵇康將自己心愛的琴摔碎。之前嵇康彈琴說話都是遠景,到了這個情節,卻變成了近景,畫面還刻意在摔碎的琴上停留,並以這個碎琴的畫面作為了電影的結束畫面。很明顯,誰都知道這把琴就象征著嵇康,琴碎,則嵇康亡。而電影中另一個代表性的暗示畫面,則是在三千太學生企圖為嵇康求親的路上,遇到了送葬者這個畫面。事實上,在《廣陵散》中,用得最多的道具大約就是招魂幡了。劇情進行的過程中,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一個畫面的角落看見這招魂幡插在那里,給人一種來自死亡的陰影感覺,也是如此,在一開始太學生們遇到送葬隊伍,看見白色的招魂幡的時候,其實大部分觀眾並沒有意識到這個鏡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但是,招魂幡象征死亡。它在本片的第一次出場,就是嵇紹送葬嵇康,這一次招魂幡並不是在畫面的角落,而是佔據了相對大的面積。而後面它第二次佔據較大面積的時候,就是太學生求情這一次。這兩次招魂幡的出現,實際上是互相照應的。成秋屏導演在暗示,即使有太學生求情,死亡的陰影已經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因為太學生們不得不為了那送葬隊伍停下自己的腳步,他們避讓了死亡的象征。」
「除去畫面的象征之外,一些看慣了成秋屏導演過去作品的影迷們或許會表示對于這一次的《廣陵散》,不喜歡前半部分,喜歡結局。而作為專業人士來看的話,實際上《廣陵散》的前半部分才是真正精彩的部分。電影想要拍出高潮不難,但是在平靜的段落中將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東西悄悄交代,並且還不至于讓人感到乏味的人卻絕對是屈指可數的。成秋屏導演在《廣陵散》的前面部分塑造出了一個幾近于真實的世界︰魏晉。」
「假如按照作文的說法來評判《廣陵散》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成秋屏導演的用意。實際上,這部電影真真惡搞的主題其實根本就不能算是嵇康的人生經歷。而是在魏晉這個特殊的時代環境之下,人的心理狀態和文化習俗。」
「我敢說,幾乎不可能有第二個人能夠像成導演一樣在短短時間里將一個虛構的時代深深刻畫在人們的腦中。大多數人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任何看過《廣陵散》的人都能給出自己對魏晉這個朝代的印象。戰亂,蕭條,斗爭,氣節,風雅。這些詞在一些方面甚至是矛盾的,但是我們卻可以接受這些雜糅在一起變成了魏晉。和成秋屏導演以往直接進入主題的態度有所不同,這一次電影,在進入主要劇情之前有兩段引子。第一段,是沒有畫面的簡單對話。一首叫做《正氣歌》的詩,這首詩有多麼磅礡浩然且不說,關鍵是詩中提到了一句‘為嵇侍中血’,從而引出了嵇紹這個典故原型。嵇紹作為嵇康的兒子,實際上在嵇康的傳奇中並不佔據很重要的位置,成秋屏導演之所以拍攝嵇紹之死,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表現出魏晉的特征。嵇紹之死是在戰場上,他為了保護皇帝而死,而皇帝都會落到危險重重的處境,可知魏晉是亂世。而戰場的環境和危險明顯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戰亂而迷茫的年代。」
「第二個引子中精髓的部分同樣是幾句對話。夸贊嵇紹這一點,在之前看過了嵇紹之死的觀眾耳中,並不違和。但是在夸贊嵇紹之後,一句‘君未見其父耳’,一方面勾起了影迷對于嵇紹的父親嵇康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在嵇康出場之前就奠定了他的地位和身份。一個理所當然讓人仰望的人。」
「同時,嵇康死後的場景同樣被提前到了電影的開頭。不得不說我曾經猜想過是否是因為成秋屏導演不願意再發生抗議示威的情況,所以刻意讓大家先知道了結局有所準備。不過僅僅從電影的方面來講的話,將嵇康死後的事情提前在電影開頭,則是為了餃接嵇康和嵇紹的關系,使得兩個人不至于完全月兌節。而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這個場景含有很多的暗示,和後面相照應的不祥的招魂幡,還有那首《梁父吟》。《梁父吟》在電影中出現的次數不算少,為嵇康送葬是第一次,而後在劇情中,很多文人雅士將吟唱《梁父吟》當做是一種娛樂方式,進一步襯托魏晉時代的背景,渲染氣氛。它和招魂幡相輔相成,從畫面和聲音上同時給影迷暗示。而且,由于其歌詞的暗示性以及其和嵇康命運的部分相似,在電影結束《梁父吟》響起的時候,幾乎所有觀影者都會體會到那種悲涼感。即使是已經在死亡的陰影之下麻木了,即使這個時代已經是這樣了,但身為人,總還是無法抗拒那些人生中的痛苦和哀傷。」
「……」
這一篇書評足足有上萬字,恐怕是展青衣徹夜寫成的。成秋屏在閱讀他對自己作品的分析評價之後,倒是有些驚喜。她還以為這個世界以目前的情況而言不容易出現能有這樣理論水準的導演呢,倒是她小覷了天下英雄。不過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如果不看一個導演真正拍攝出來的東西如何的話,能力是不能夠下定論的。
普通人雖然不懂很多專業的東西,但是在閱讀了展青衣的這篇影評之後,也不得不贊同對方的觀點,很多觀眾甚至是拿著這篇影評當了觀影指南去看電影的。這一看還真看出了點門路,方才知道專業就是專業。
饒是如此,展青衣的這篇影評終究沒有成為這一次成秋屏電影上映之後的影評熱潮的焦點。
因為,再專業也抵不過八卦。
因為,在某一家報紙上,出現了這樣的一則影評︰
「我認為,即使導演在電影中用‘君未見其父耳’來抬高嵇康的地位,但是縱觀整部電影,如嵇康這樣憋屈窩囊只知道退縮,最後還被人處死的男人,實在無法當得起這個評價。與之相比,亂真之中穩如泰山,為了忠誠豪邁赴死的嵇紹,才是真正最耀眼的人。」
「和《李白傳》中的李白相比,嵇康這個人物未免失色太多。並不是說他不夠傳奇,李白是詩句絕世,而嵇康原本應當是一個琴技絕世的人。但是在電影中,據我所知,關于嵇康撫琴的幾個畫面,全都是由其他人代為處理的。通常,想要表演一個絕世的詩人,需要的是徹底體會詩句中的深意和想法,而想要表演一個琴技大家,難道不應該好好學習琴技嗎?嵇康的演員卻除了擺個姿勢之外,彈也不能彈,恐怕二者之間敬業程度有所差距。當然,很多人會說,嵇康和嵇紹相比,嵇康的確顯得更出彩。但是我要說,那是因為嵇康是主角,一部電影中二者的戲份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假如增加嵇紹的戲份,恐怕以寧朗的能力,嵇紹要比嵇康搶眼多了……」
在看到這一篇影評之後,成秋屏才反應過來自己到底忘記了什麼事情。即使寧朗和李沐都表現得很友好,他們的fans卻未必會很友好,維護自己的偶像時的fans,很多時候反而是一個演員形象的破壞者。而這一篇影評分明就是捧寧朗踩李沐的,仙俠,李沐的fans一定會捧李沐踩寧朗地進行罵架。
恐怕麻煩真的要來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手機網(qidian.cn)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