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定下了要同蓮部落合作的基調以後,長老們以及桃開始討論采取什麼方式合作。由于今後遇到的事兒還很多,單憑石路一個人想來想去的是很難有完善的方案的,因此他第一次采取了這種方式,培養手下的思考能力。部落的事務越來越多,他希望自己的手下具備更好的管理能力和處理突發事件的反應力,如果每個人還是按照傳統的游獵時代管理,那就跟不上發展了。
商議的結果是促成對方加入聯盟,至于如何說服,如何確定交易規則等,石路讓桑抽調一個副手,去桃部落商議。桃很樂意促成這件事,因為在去年的聯盟協議中,桃部落擁有了一些物品的代理權,只是一直接觸不到別的部族。如果蓮部落能夠同華部落聯盟達成協議,這意味著桃部落的生意上門。
這時族內事務中也有喜訊傳來。五月末的時候,南梅村通往三岔河的道路按照石路設計的標準修好了。這條路用了大量的粘土和石頭,沿著河邊,按照中間高兩邊低的方式築起路面。這段路的路面寬一米,長度是六十里,中間還有兩座木橋。一些水量小的小溪,人馬就直接從水上趟過去。之所以修的這麼快,是因為最早運送錫礦的時候,峽谷中比較危險的區域已經被清理,幾年來斷斷續續的也修了一些原始的路。南梅村到錫村估計要五十里左右,目前正在從兩頭向中間修。
路修通以後,運輸隊從三岔河到南梅村的時間就縮短了,早上出發,傍晚就能到村里休息。這時候欠缺的就是三岔河的據點,水路行駛到這最快需要一天,來往的運輸隊都得在有老虎、狼群和猙獸活動的地帶過夜。正好沼澤改造的大部分工程已經完成,接下來的是需要幾年時間的事情,石路就調集了這部分工程組人員,親自前往三岔河修建據點。
為了方便材料的加工,有十個木工帶上工具隨行。到了三岔河以後,石路考察了一天,然後決定把新的據點修在南梅河與主河道的交界處,他看中了梅花山腳的一片幾百米的灘涂。在這里修建據點有幾個好處,一是在山腳,有利于開發山上的果樹資源以及木材。二是這里有修建碼頭的良好水域,作為中轉站十分便利。三是這里處于梅河南岸,沿岸的灘涂平地一直延伸到梅河盆地,南邊則是適合開發成種植粟的丘陵。建成以後,這里就成為連接南梅河谷以及華村的交通中樞,能夠支援兩邊的建設。
新的據點被命名為百里村,表示這里是華谷的起點——梅河從這里到谷口經過幾次測量得出有一百里左右。按照石路的一貫風格,主要建築區就放在灘涂邊上的一塊高地上,防止洪水襲擊。高地連同灘涂一里範圍內都將被柵欄圍起來,這項傳統的活兒工程組兩三天就完成。在石路的規劃中,時機成熟後百里村將會擴展成一個小城,作為北大門防御華谷,所以村里也建起一座神廟,一些居住的房子。碼頭、木工作坊以及能造竹排劃子的船塢也會陸續的建造起來。
沿著百里村往南梅河上游走一里左右的河比較窄,六米寬的河面夾在兩岸的峽谷中。為了通行方便,石路決定在此建一座木橋,這是此次他親自來的主要目的。這里建木橋最大的障礙是太高,橋墩難搭建,加上長的粗大巨木很少,而且目前根本沒法運輸。磚頭和石料就不用想了,粘合劑只有石灰,經不起河水的沖刷。按照他的估算,至少一兩年內,從錫礦村運送來的物資都得通過水運的方式才能放進百里村的倉庫。
盡管困難重重,工具也簡陋,石路還是決定把橋的建設推動起來。經過對橋兩邊的地形考察,他發現其中一個較矮的地方,比較適合木質的橋墩放置。經過一番謀劃以後,伐木的人就開始到附近山上找巨大的原木,按照族長的吩咐,他們要選擇一人才能抱過來的栗木,這類型的樹比較堅硬而且耐水。木匠們除了加工木板以及修理工具以外,還要負責在兩岸建起一個木頭的塔台,為調運粗大的木頭做準備。
族長大人也沒有閑著,他做出了幾個巨大的木輪,拼成滑輪組,又吩咐運輸隊回華村時告訴陸果,做一些粗大的繩子。幾天後,繩子運到,木輪也做成了,木匠也搭起兩個堅固的木塔台。伐木組的效率比較低,才找到兩根合適的巨木,用滾木運到工地就花了兩天。一切就緒以後,三百多人一起使勁,拉動滑輪組把巨木搭在河的兩岸。搭好以後,除了木匠以外其他的人又去忙活建設村子的事情,伐木組繼續尋找更多的巨木。
兩根巨木搭起的木橋沒人敢走,畢竟這橋有五米高,邊上又沒有護欄,掉下去很容易。橋也不牢固,木頭勉強有十米長,一頭粗一頭細,兩邊只是埋在土里然後用大石頭壓住。木匠的任務就是在底下利用塔台的幫忙,建成兩個用巨木做的橋墩。至少十多根六米高的巨木要支撐起橋面。忙碌一陣子以後石路發現橋墩必須挨著石壁,底下也需要石頭的基座來支撐,為此他吩咐調集幾個建設城牆的石匠過來幫忙。已經搭起的巨木上掛上了繩索,這樣可以利用這個橫梁調運材料。
這時候關鍵的難點都得到了解決,剩下的就是按照計劃施工。由于在這里干活兒比較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河里,葉就把俘虜中表現差,反抗情緒重的俘虜調了過來,在底部負責搬運和清理。一切安排好以後,任命了一個橋的負責人,族長就不再管這事兒,而是投入百里村的建設中去。
橋梁那邊的進度時斷時續,雨大的時候就沒法施工,工程組的基本上就是兩頭忙,天氣好的時候修橋,糟糕的時候建村子。村子的進度很快,由于所需的材料大部分是從華村運來的,不幾天所有的基礎就打好了。石路一看基本上不用自己再盯著,去南梅村和錫村巡視了一趟就回了華村。回村以後,繼續調集了一批人前去支援百里村的建設,一下子三岔河就集中了近千人,運輸隊來來往往的忙個不停。
整個華部落都顯得忙碌,生產組有一千五百人在照看著養殖的動物和莊稼,除草施肥都由他們完成。城牆的建築由于需要支援別處,只剩下兩千人在忙碌。修路的加上桃部落支援的一千人,達到了兩千五百人。剩下的人就是運輸隊,維持各個據點的人員,基本上勞動力就用完了。俘虜們這時也被分配在各組勞作,沒有人能停下來。巫更忙,工地的分散讓他不停的來回奔波,每一處都有不時受傷的人。
到了六月中旬的時候,桑搞定了蓮部落的事,桃說服了微,蓮部落將加入華部落聯盟。和桃部落一樣,由于華部落同樣祭祀水神,盡管方式不一樣,還是得到了認同。華部落接受了蓮部落的禮物,並且今後對待他們就如同對待桃部落一樣。
由于他們生活區域和桃部落一樣遭到破壞,石路還是建議他們往北遷徙,到華谷附近生活,這樣就能夠保證安全。繼續在桃部落原來居住的地方,華部落鞭長莫及。微作為蓮部落中唯一能夠和水神溝通並且播種蓮子的人能夠全權代表部落做出決定,她同意了,提出的要求是能夠在水邊生活,繼續種植蓮花。這個要求很容易實現,石路也有信心掌控主導權,就接受了。
完成結盟儀式之後,石路派了和帶著一隊步兵陪同蓮部落的人去接族人。這一去大概需要兩個月左右,路上的補給主要靠打獵,而且他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盡可能的找到棉花分布的地帶,到了采收的季節石路將親自去弄一些種子。未來蓮部落的居住地,在兩個月內也就是秋收之前會被確定。那時候和能夠返回並且繼續他鐘愛的狩獵活動。
到了六月下旬的時候,百里村終于完成了。一個神廟,幾十棟屋子,一個碼頭都投入了使用。木匠也有了一個大的作坊,可以集中的加工木材。安排好村長、祭司以及守衛的人員後,村子正式投入使用。這里的定位是運輸以及倉儲,河邊的土地也會被開墾出來,今年就會被種上小麥。山上的果樹林也按照楓林的模式進行了處理,這將是除了桑葉泉之外的第二個果園。村里暫時住進三百多人,其他的都是臨時來幫忙的,主要是修橋。
村子的建成加快了物資的轉運速度,錫礦石能源源不斷的從山上運下來,不必再等船有空,附近優質的木材也不停的往華村運,補給品更是天天往這一帶的據點輸送。一下子,梅河上到處都能見到來來往往的船。為了擴大規模,石路還特地的加造了一些竹排和兩艘竹篷船。等到今年秋播之後,這里定居的人會擴充到近千,人口他也不擔心,大荒原的交換一定能夠得到更多的勞動力,還有雲部落也會帶來些新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