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爾、舍麗姐妹倆,舍爾比妹妹大八歲,打小父母早亡,從小寄宿在親戚家里,由姐姐照顧長大,彼此感情深厚也受了很多的委屈,看夠了白眼,听夠了怨言。人那,就是這樣,不可能一輩子什麼事都是順順利利的,總會有曲折和艱難的時候,俗話說得好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但上天也總會給每個人機會。她倆從小就有一個同樣美好的夢想,那就是早日**出去,有自己的一個哪怕不大的家。
舍麗大學一畢業,就先後在北京和深圳工作,舍爾常常為了這個在外工作的妹妹操心,她做過文秘、做過業務經理、做過公關部經理,一般的接待、應酬、翻譯對她而言,真不是一個什麼太大的難事。她見過各種場面,領過各種行情,受過各種苦,很多事情對于她來說,比姐姐更會處理些。她很重感情,舍爾是她唯一的親人,她最在乎姐姐,有什麼好消息、好成績第一個要報喜的就是姐姐。
在念小學的時候,姐姐也經常作為家長出席家長會,每次去了回來,姐妹倆都是手拉著手高高興興的。因為,每次姐姐去都會享受一次老師對妹妹的夸獎,那就好像夸在自己身上一樣,甚至于比夸自己都要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每逢清明節,她倆便來到爸媽的墳前,帶一些紙錢和吃食,雙雙跪下和爸媽說一會兒話,倒一會兒苦水,或者報告一下開心的事情,燒一點紙錢來祭奠他們,寄托難以忘懷的哀思。
姐妹倆的經濟來源,全靠父母攢下不多的家產抵著,等到讀書的時候,才由姐姐舍爾上班供給,那時他倆在經濟上很拮據,所以,舍麗也從不亂花錢,只要在外面稍有結余,就寄給姐姐,養成了多掙少花的習慣,但是該用的舍爾從不要求妹妹節約,尤其是在營養和打扮上。
話說回前面,當初舍麗進入劉志揚西南燈具公司,被劉志揚重用升為副總,並讓她代表自己去組建公司的時候,她踫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施勵嚴拉進公司,沒有施勵嚴公司業務是很難轉動的,這里面確實是有一段插曲。
施勵嚴和舍麗,歸根結底他倆是屬于「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女乃」那類型的人,是屬于拼命工作為了掙錢而勞碌奔忙的那類人。當舍麗約施勵嚴見面,在拉家常的時候,他們有了一種心靈的默契和共鳴,雙方都有給自己家庭要多掙錢的強烈願望,于是舍麗和施勵嚴幾乎在同一瞬間,彼此發現對方是能為自己帶來財富的貴人,並可以成為生意場上相互提攜、相互促進的伙伴,于是他們走到了一起。經過多次的交往,經過對事、對人的默契處理,他們彼此開始信任,他們訂下攻守同盟。
在長達幾年的合作中,他們扮演著各自的角色,誰也不搶戲,該配合就配合,該唱反調就唱反調,從表面上看,誰也不會想到他倆是同路人。自從舍麗從澳洲回來,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說白了,以後經濟上完全可以依靠劉志揚了,不用再這麼辛苦了,更也不用這麼當一個蹩腳的演員了。舍麗開始有意疏遠施勵嚴,很多事情上也表現得並不積極起來,這引來施勵嚴的大為不滿,在他倆單獨的場合,他牢騷滿月復,怪話連篇,舍麗也沒有辦法,只能盡量和他周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