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大帝 正文 第七章 三個女人一台戲

作者 ︰ 大石浪

第七章三個女人一台戲

牛弘辭別太傅回到了皇宮,心里很是得意。

與太傅這一回合的交鋒,不盡使兩人的關系從松散型的君臣、師生關系變成緊密型主從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構成這種關系的基礎是太傅對牛弘的內心臣服。太傅陳蕃可是大漢帝國中的重量級人物。

眼下還不是策劃鏟除竇家勢力的時機,風險大不說,既使成功了,牛弘也會失去道德上的制高點。不管怎麼說,竇家對牛弘有擁立之恩。皇權可封不住天下攸攸之口。相信太傅也會明白這一點。

閑著沒事,牛弘就帶著小劉江在皇宮里轉攸。轉到後花園時,牛弘看到花匠正在自己做的山崩模型上搭草棚。

「你在做什麼?」牛弘問花匠。

花匠現牛弘來了,趕緊跪下行禮。

「起來說話」,牛弘道。

「曹公公說了,陛下做的機關可了不得了,要做個亭子供起來。小的怕風把陛下的機關吹壞了,先搭個棚子護起來。」花匠回道。

「做得好,有賞」。牛弘隨手掏出了一個皇宮里專門打賞下人的賞錢給花匠。

「謝陛下」,花匠弓著腰致謝。

牛弘心想,自己為了說服太傅,心血來潮做的這個模型有可能成為帝國的重要事件。用「天恩說」代替「天懲說」,把長期以來世人對天(自然)的敬畏轉變為感恩、探索。把大漢帝國的創造力激活。要不然,帝國雖然繁榮,但展已經遇到了瓶頸。

下午,牛弘早早地就去跟太後請安。順便把去陳府探病的事說一說,想必這事早已傳到太後耳朵里去了,自己不說可能會引起太後的疑心。

一到長樂宮,牛弘現乳母跟太後有說有笑的,相談甚歡。

「給母後請安。」自從認了干親後,牛弘對太後竇妙的稱呼就變了。

「起來吧,太傅怎麼樣了?」太後問道。

「偶感風寒,很快就會好的。」牛弘肯定不能說太傅是心病。

「那就好。要不然,那些多嘴的會說被哀家的皇兒氣病了。」看樣有人在太後那兒說太傅的事,話沒說好,讓太後訓斥了。在這件事情上,太後是護著牛弘的。

牛弘看太後沒有留他的意思告辭了。

太後竇妙是越來越喜歡趙嬈了。劉志的冷落曾讓她怨恨,現在也消得差不多了。做太後的感覺不錯,她可不想讓別人當菩薩一樣供著,她要享受權力的快感。趙嬈把她同孝武皇帝時的竇太後比,真是說到她心坎里去了。

「趙姐,那些大臣們整天嚷嚷要減少宦官,你說這事怎麼辦呢?」竇妙竟跟趙嬈商量起政事來。

「別听他們的,太後」,趙嬈象軍師一樣幫著出謀劃策,「咱們女人家又不好拋頭露面,跑個腿啊,傳個話什麼的,沒個宦官怎麼成」。

「趙姐說的對,那些大臣們整天吃飽了,這麼多國家大事不去管,偏偏管到哀家的後宮里來了。」後宮的宦官在沒有皇後的時侯還真歸太後管,竇妙這話說得理直氣壯(後宮的編制原則上由少府管)。

「太後,在我跟前伺侯的蹇碩挺機靈的,太後提拔提拔他吧。」趙嬈為身邊的太監向太後要起官來。

「行,明兒哀家跟曹常侍說說」。竇妙答應得很爽快。曹節侯覽等幾個太監頭現在可是竇妙手下的紅人。

在從長樂宮回來的路上,牛弘覺得趙嬈跟太後有點太熱乎了,不知所以。于是決定到董氏那兒去問個究竟。

董氏看到牛弘永遠是那慈祥的笑容,急忙讓宮女遞茶端水。閑聊了一會兒,牛弘以要與母親說俏俏話為由把下人支走了。

「母親,趙姨娘與太後走得很近。」牛弘直奔主題,要問個明白。

「是娘讓她去的。」這話一出,讓牛弘覺得董氏的安排不會是與太後套近乎這麼簡單。

「為什麼?」

「兒啊,你還是個孩子啊,咱孤兒寡母倆在這兒得小心呀,……」

董氏這一席話讓牛弘吃驚,她不光是個堅強的女人,還懂點平衡之術。她竟讓趙嬈去挑起竇妙的稱強之心牽制竇武,好讓自己四年後平安親政。

回到建章宮後,牛弘認真地分析董氏的策劃。從自己一登基,竇武的動作來看,他還真是個大野心家。竇武想獨霸朝綱得有幾個條件,第一是竇妙必須听從他這個父親的安排,第二是近期必須取得黨人的全面合作,第三應該是自己親政前在帝國關鍵部位全部安插親信或死黨。要是三點全部做到,牛弘既使親政了還是個傀儡。竇妙想以自己為中心,就讓竇武的想法落空了。他們父女倆都想當老大還真能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盡管打著各自的算盤,三個女人對一個竇武還真夠他受的了。

由于上一次黨錮事件受到迫害,現在黨人和太學生把宦官當死對頭。他們會逼著竇武對付宦官。當竇武被逼得沒有退路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到時侯就會有沖突,這也許是自己的機會。看來得多注意收集信息,及時判斷暴時機,才有可能佔得先機。

董氏的操作也是高招。如果董氏自己出面,皇帝生母的份量太重,或許會引起竇家的警覺。趙嬈出面就顯得象是趙嬈個人貪圖富貴,不大會讓竇妙作其它想。

牛弘覺得自己現在得格外小心,象在宮內培植親信這種事還得緩一緩。自己的目標太大,多少雙眼楮盯著呢。

把這些事情考慮分析後,牛弘現自己除了每天兩個時辰與太傅爭辨儒學外什麼都不能干。這幾天的成就讓牛弘產生了應該做點什麼的沖動。二十一世紀的技術人才在大漢絕對是神仙級的專家,白白浪費也太奢侈了。

帝國還處于農業文明階段,糧食生產是帝國穩定和展的基礎。帝國雖有八億畝耕地(漢代一畝二百四十步,489平方米,相當于現代o。73畝),但由于帝國邊遠地區的空心化,大量土地荒芙。早年秦國養活四五百萬人的渭河流域八百里秦川,現在居住著不到七十萬人。原晉國的並州,原燕國的幽州(特別是關外東北平原),原吳越的揚州,都是如此。實際耕種面積只有耕地總量的六成左右。如果減掉用于穿衣(種麻和種桑)、食用油料、蔬菜等用地,實際種糧土地只有四億畝左右。

帝國的糧食作物主要是粟類、麥子,南方有水稻種植。上等良田精耕細作能收獲二百四十斤(漢代一斤略少于現代半斤),一般情況下只能收獲一百二十斤。如果按平均畝產一百六十斤計,豐年帝國的糧食產量可以達到六百四十億斤。

帝國的在冊人口五千六百萬,加上豪強莊園中為避稅而瞞報的人口和不上稅的流民,總人口應該在六千萬左右。這樣說來,豐年帝國的糧食產能在每人一千到一千一百斤。

從糧食需求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動物脂肪和動物蛋白攝入量很少,讓一個勞動強度大的壯勞力吃飽,一天得四到五斤糧食。婦女吃得少一點,老人和兒童就更少一點。因營養不足外加醫療條件差,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的比例很低。平均每個人每天的糧食需求在二點八斤到三斤的樣子。這樣的話,每個人每年的糧食平均需求在1o22斤到1o95斤。

帝國在豐年,糧食產能與需求基本平衡,略有節余。踫到災年,如果糧食產能減少在二成以內,帝國如能合理調配,百姓雖面露饑色,還不至于出現大量餓死的現象。過這個度,那將是災難性的。

帝國自孝明皇帝治黃工程完工後,中原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抗御能力增強。這也使得帝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能基本平衡地保持每年1%的人口增長率。

面對帝國的基本國情,牛弘能做些什麼呢?應該從哪兒著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靈大帝最新章節 | 漢靈大帝全文閱讀 | 漢靈大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