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大帝 正文 第五十三章 曙光初露

作者 ︰ 大石浪

第五十三章曙光初露

到了九月份,帝國各地賀喜的奏章相繼傳來帝都。這純粹是一種禮儀,皇帝大婚,自然要舉國同慶了。隨同賀喜奏章的當然還有禮物。有絹、絲綢,各個地方的特產,工藝品,還有珍珠玉石之類的把玩物件。豫章太守張英送的禮物最特別,是他專門派人到日南引進的三種水稻良種。得到了牛弘的稱贊。

由于牛弘事先打過招呼,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不準勞命傷財,大動干戈。所以打消了一些人想借送重禮,獲得升遷機會的動機。

竇機牽頭的小組已經完成了《解字注音》的編修。這是帝國歷史上第二本字典,第一本是孝和皇帝年間許慎編修的《說文解字》。相比之下,《解字注音》有較大的突破,一是為每個字注了音,二是歸類方法除了偏傍部外增加了拼音字母,三是收錄的漢字增加。《說文解字》收錄了九千多漢字,而《解字注音》收錄的字數增加到一萬二千多。

洛陽太學的其它學者也有成果。有田豐編修的《鋼鐵論》,對帝國以往的冶鐵技術作了系統的總結,還加進了牛弘給他貫輸的一些知識。劉洪和鄭玄則編修了一些數學專箸,其中還摻雜了一些物理概念。

太學里的那些老五經博士也沒閑著,不過這次他們沒有再去解讀《五經》編書,而是廣泛收集帝國的農業水利成果,編寫了《農經》和《水經》。

看到這兩書名牛弘就覺得有意思,研究了一輩子《五經》,貫性大,知識的衍生也「經」起來了。

這些都被洛陽太學作為研究成果,恭賀天子大喜。

牛弘對此大加贊賞,太學的轉向甚至比自己預想的要快。牛弘對田豐的《鋼鐵論》一書提出了管理要求,編號印刷,下都要由洛陽太學登記。不準傳抄,嚴格控制,防止帝國的技術外泄。

此外,還有張機托清河太守上獻的《傷寒雜癥論》,華陀托沛國相上獻的《杏林雜記》。這兩本醫學巨箸可以說代表著帝國醫學的最高成就。

張家紙明後,必將迎來帝國文化傳播的飛躍。為了避免泥沙俱下,牛弘對書的傳播制定了更嚴格的規定,未經帝國書局審核的書籍甚至不準大規模抄寫傳播。張機與華陀獻書的另一層意思就是交由帝國書局審核印刷,廣為流傳,普救世人,名揚天下。

帝國高層看到一下子有這麼多學術巨箸問世,深深地震憾了。帝國參議劉龐更是激動得老淚縱橫,「曠古盛世啊!居然讓我踫上了,老天待我不薄。」

當然,由此帶來紙張需求量的直線上升,給張家和衛家帶來巨額財富。河東衛家簡直是挖到了「大金礦」,初期的巨額投入曾讓眾多豪族認為純粹是義舉,現在才知道衛家更有戰略眼光。

帝國各郡縣同時奏報農業大豐收的消息到還真是喜上加喜。據大司農統計,今天帝國的糧食產量比往年增加一成,比歷史上最好的年份還高半成。中原地區與往年持平,或略有增產。增加的產量主要來自南方,那些安排北方豪族開的郡縣,還有邊境地區。增產最大的郡是揚州的吳郡,增產近四成。看樣子竇武帶領的南方開團隊今年是一炮打響,獲得了大豐收。

糧食單產狀元的桂冠被皇家勸農莊摘取。由于本來就是良田,加上畜牧場帶來的大量農家肥,使得平均小麥單產達到每畝四石,高出帝國平均單產一倍以上。

牛弘知道,勸農莊奪得高產狀元沒有普遍意義。還是給莊主周贏表彰。起碼讓別人知道一條提高糧食單產的途徑。

糧食的大豐收帶來糧價的大幅度下跌。西北邊境地區跌幅尤甚,因為那兒人口少,糧食增幅大。從開鐮收割前開始下跌,現在已經跌到四十錢一石了,比帝國基準糧價硬是低三分之一。

這讓西郡的董卓欲哭無淚。冒險違法,真金白銀買回來的糧食居然貶值了。董卓對帝國的農業政策作了分析,自認為這種糧價的下跌不可逆轉。忍痛在糧價跌到最低前清倉,就是這樣,也平均賣到四十五錢一石。上半年進糧時,還向人借了錢。這樣算下來,一進一出,只有半年左右的時間,董卓的家產縮水一半。

隨著糧價跌破帝國很多豪族的心理承受底線,也紛紛加入了拋售行列,糧價有進一步下跌的趨勢。大司農曹嵩坐不住了,跑來見牛弘。

他說︰「陛下,帝國糧庫存糧巨萬,糧價下跌損失慘重。可不可以賣掉一點。」

這話差點把牛弘氣死,曹操的老爹簡直是個豬腦袋。對于帝國來說,錢有什麼用。一旦踫上大災,難道讓饑民吃錢去。

牛弘對這樣會對帝國根基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一點也不敢馬虎。緊急召集帝國高層開會。

牛弘先讓曹嵩介紹各地的糧價和趨勢。

連太傅也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豐年糧價下跌是正常現象。這將會使帝國的饑民進一步減少,是好事。

這下牛弘弄明白了,原來帝國的精英都是這種思路。豐年糧價下跌,種地變得不合算,土地拋荒增加,導致糧食減產,糧價上升,又回過頭來種地。世世代代就是這樣一種低級的循環,怪不得帝國的農業基礎不穩固。

牛弘說︰「糧賤傷農啊!莊稼漢辛苦了一年,有了好收成,本為指望為兒女老人添件新衣。糧價一跌,全泡湯了。」

「陛下仁慈,乃百姓之福。那只好暢開收糧了。」曹嵩說。

曹嵩還以為是牛弘想學雷鋒,做好事。真讓牛弘郁悶。

「穩定糧價不僅能讓百姓勞有所獲,而且是帝國穩定和展的基礎。」牛弘說。

只有穩定的糧價,種糧的人才願意持續地在土地上投入,保持上田的地力;

只有穩定的糧價,才能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一方面可以精耕細作,另一方面使得每個勞動力能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多;

最終目的有兩個,一是大幅度提高土地單產,二是大幅度提高每個勞動力的糧食產量。到那個時侯,就能徹底解決帝國的糧食問題。到那個時侯,帝國才有人力再展工業和其它事業,使帝國越來越強大,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陛下深謀遠慮,臣等愚鈍。」太傅說。

牛弘知道,帝國的高層現在對牛弘說的這一套也不會全信。但他們也看不出什麼危險,所以不會全力阻勸。

現在帝國財力雄厚,除了豐收帶來稅收的增長外,蝗蟲交易、豬肉禽蛋交易、紙張交易等新增收稅項目帶來了大筆的財源。因為去年帝國編制的縮編,人頭開支卻反而減少。兩者相抵,當年帝國就有巨大的財政贏余。

「帝國要定下一個中期糧價政策。」牛弘說,「豐年帝國按基準糧價下浮半成(也就是每石五十七錢)收購,有多少收多少。歉收之年按基準糧價供糧。五年之內不變,以後要調整也是小幅分步調整。」

對這一政策,太傅認為可操作,還可以穩定人心。是個好辦法。

「對境外部族是否也適用此法。」太尉問道。

「不」,牛弘說,「糧食對內是帝國穩定和展的基礎,對外是強有力的武器。應該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時期靈活調整。」

接下來,商議了一些消耗陳糧的辦法。

大力倡導興辦畜牧家禽養殖,改善帝國老百姓的飲食結構。放寬民間釀酒作坊的限制。

商議決定後,下詔到帝國各郡縣。

「要是有人告帝國糧庫有糧不收,朕唯你是問。」牛弘對曹嵩說。

「臣一定謹尊聖意,嚴格督察。」曹嵩拍胸保證。

帝國這一糧食政策很快下達到各郡縣。那些已清倉的豪族的腸子幾乎都悔青了。帝國百姓則是歡天喜地。他們從中感受到了帝國已今非昔比,對未來充滿希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漢靈大帝最新章節 | 漢靈大帝全文閱讀 | 漢靈大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