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力量之天狼 第一卷︰大西洋 第十六章︰資源時代(二)

作者 ︰ 紅色獵隼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一項周密的行動計劃往往是在一次至關重要的會議之上一錘定音的。因此很多歷史學家都將直接听命于日本皇室的絕密組織「菊之社」在9年初在南美洲所動的一系列攻勢的直接布署人歸功于突然造訪聖保羅的藤原貞敏子以及她在「笠戶」料理店中與「菊之社」南美分部的主要干部的那一次關鍵性會餐。甚至在很多史學家的著作之中都會以「笠戶陰謀」作為敘述「菊之社」和日本政府此後在南美洲一系列秘密行動的序章。

但事實上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此規模浩大、甚至直接牽連到旅居南美洲的數百萬人日裔移民的行動是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便展開布署,更不是藤原貞敏子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事實上早在藤原貞敏子抵達巴西之前,「菊之社」南美分部早已秘密對代號為「早雲」的南美諸國顛覆計劃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籌劃和準備了。

「早雲?指的是戰國時代的北條早雲嗎?」在日本,所謂「戰國時代」的歷史無疑是最引人津津樂道的。雖然從嚴格上來將,日本的戰國時代並非是一個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以室町幕府末期的應仁之亂(公元1467年)到德川幕府建立(公元3年)這一百三十余年為其標準。在這段時間之內,日本各地被封建領主所割據,為了利益而彼此征伐不休。在征戰之中各地正統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只是擔任輔佐角色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紛紛崛起,進而稱霸一方,開啟等級制度森嚴的日本「下克上」傳統的先河。

而出于戰爭的需要,在戰國時代日本與歐洲達國家(當時的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之間的貿易交流也日益頻繁,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徹底改變當時日本封閉落後的社?和戰爭形態,以職業軍人替代過往兵農合一的體制。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埋喪了過去的豪族聯合。

而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掃平群雄,開創歷時余年的幕府政權,最終以75歲高齡逝世的德川家康更以堅韌和等待塑造起了大和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堡壘。忍耐不是怯懦,更不是屈服,只有巨人才知道什麼是忍耐,似勾踐戰敗後,甘心當敵人的奴隸,韓信被流氓強迫從褲襠下爬過去,他默然接受,這種縮回拳頭式的忍耐,一個人如果不夠堅強,就絕對無法忍受。大仲馬在他出神入化的巨著《基度山恩仇記》中,最後一句話就是︰「等待!」與德川家康的「杜鵑不鳴、待之鳴」可以說有著一曲同功之妙。卑屈的懦夫用它遮羞,堅強的巨人把它作為跳板。日本戰國時代,無數豪杰涌現,但即便包括「天下人」豐臣秀吉在內,也只有德川家康深深領悟到堅韌和等待的奧秘。

1867年德川幕府被西方世界英艦隊的艦隊和維新黨人的槍炮所摧毀,不得不還政天皇,戰國時代的智慧曾一度被日本人所拋棄,認為日本之所以受到屈辱,都由自戰國時代那些大名閉關鎖國爭權奪利所造成。這種心理狀態跟中國在辛亥革命時,人人厭惡清皇朝別無二致。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尊嚴掃地,過去所有累積下來的光榮和驕傲全為夢寐,日本人才現他們所處的時代,竟跟年前德川家康所處的戰國時代詭詐、斗爭、生死間不容,簡直沒有分別,于是激起再度反省。重新檢視起戰國時代的智慧。

可以說自戰後以來,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正日趨受到當年戰國時代的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戰國時代的許多傳統仍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因此雖然身為女流,但是藤原貞敏子對日本戰國的故事同樣耳熟能詳。因此在第一次听到「早雲」這個代號之前,便自然聯想起了日本戰國時代初期的一代梟雄「北條早雲」。

日本戰國的名將豪杰眾多,但其中崛起歷程最為傳奇的或許莫過于開啟戰國北條家族百年基業的戰國大名北條早雲。經過了「應仁之亂」,日本全面進入了內戰頻仍的「戰國時代」。這一時代的社會特征是「下克上」,即舊有秩序和舊的權威階層的傾覆。各地百姓和國人(地方的地主)紛紛展開反抗領主,奪取統治權,在封建領主階級內部,舊有的等級秩序破壞殆盡。大名不把將軍放在眼里;家臣又背叛大名,攻殺主家;同族相殘,子弒父,弟殺兄,到處是刀光劍影。在爭奪領地的生死搏斗中,一些和中央幕府權力無關的地方領主和武士們,依靠實力逐漸成長起來,各自控制一方,取代了幕府任命的舊的守護大名。他們被稱為「戰國大名」。而北條早雲是「戰國大名」的先驅。

北條早雲原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浪人。關于他的出身與前半生的經歷,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因此在日本歷史學界有著眾多種說法,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出身于京都伊勢氏。因為他的姐姐是駿河(今靜岡縣東部)守護大名今川義忠的側室。因此,他早年曾一度依附今川義忠為食客。

不過英雄不為出處,隨著公元1476年北條早雲45歲之時,他的姐夫今川義忠受幕府之命,向屬于斯波氏的領地遠江國擴展勢力。在歸途中,遭伏擊而身亡。今川氏因此而由于繼承權問題生內訌。今川氏的家臣們也都想乘機控制領國的統治權,于是紛紛介入今川氏同族之爭。由于駿河是室盯幕府通向關東地區的要害之地。因此,今川氏的內訌迅也引起幕府中央的關注。當時關東將軍足利政知派出上杉政憲,關東管領上杉定正相繼出兵鎮壓今川氏內亂。在這危機時刻,北條早雲通過談判,巧妙地制止了外部干涉,並說服了今川氏的兩派家臣,共同擁立他的外甥今川氏親繼任駿河守護。由于這一功勞,他成了興國寺城的城主,領有富士下方十二鄉。成為了他逐步擴張的起點。

隨後北條早雲又利用鄰近伊豆半島陷入內亂之際,向外甥今川氏親借兵三百人,用五百人的兵力趁黑夜渡過黃瀨川,急襲崛越。在不到三十天,完全控制了伊豆半島。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城主,轉瞬間成了大片領地的主人,這件事震驚了日本。而當時北條早雲已是六十歲的老人。在隨後的日子里,北條早雲以「四公六民」(即農民只要將收獲的四成交給領主,自己則可以留下六成。)的手法收買人心,剪除伊豆的反對勢力。

在擁有了鞏固的後方之後,北條早雲又出兵關東征討的其他諸侯。由于北條早雲熟悉兵法,愛讀六韜三略,善于尋找時機,運用靈活的戰略和戰術,使他最終從一個無名的小城主成長為最早雄踞關東的戰國大名。而北條家更是延續著由所制定下的基調,穩步經營,最終先後五代雄踞關東。而「菊之社」南美分部以這個日本著名的歷史人物作為在南美諸國顛覆行動的代號,自然是取其以小搏大,以浪人的身份成為一國之主之意。

移民從來都是世界各大國對外擴張最好的「第五縱隊」,從歷史上猶太人被流放到巴比倫開始,移民群體(主要指居住在國外但與祖國仍然保持聯系的群體)就一直存在于世界各地。但近年來,他們不僅有所增加、聚居密度有所提高,其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也更加強大。而隨著移民對其根源的興趣正在日益增加,而且正在更有效地自我組織起來,而其祖國正在改變對移民的看法,並加大接觸力度。

這一趨勢無疑是五個因素聯合作用的結果,而它們都與全球化有關︰全球移民的增長、交通與通信技術的變革(正在加快移民與其祖國的互動步伐)、對全球趨同文化的反應、冷戰的結束(增加了種族顯著性和民族主義,並為僑民創造了新的活動空間)以及各國政府在雙重國籍等問題上的政策變化(使得人們可以跨國生活)。而這種趨勢最顯著的表現無疑就是歐洲地區的中東和非裔移民的躁動以及伊斯蘭聖戰主義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泛濫。

而日本移民更曾由于其在全世界空前團結的口碑和不為西方人所能理解的愛國熱枕,而一度在二戰中受盡迫害。1941年12月7日,隨著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眾多旅居美國的日本移民家庭被看成是「不忠誠的美國人」。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生後的第二天,時任加州州長卡伯特.奧爾森便宣布,對本州的日裔居民采取「限制措施」︰開除所有擔任公職的日裔美國人,取消日裔律師和醫生的執業資格,日裔漁民被禁止出海。時任加州總檢察長的厄爾.沃倫則更在向華盛頓匯報時稱︰「土生土長的美籍日本人,比日本僑民更加危險。」

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第9o66號行政命令,授權美國6軍部長確定國內某些地區為「戰區」,並可以對生活在「戰區」內的人進行任何必要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它們排斥在「戰區」之外。根據這一行政命令,以及一個月後美國國會通過的一項法律,美國西海岸軍區司令德維特將軍借口日本軍隊入侵和「顛覆的威脅」,出了一系列命令,先是對西海岸各州所有日裔居民實施「宵禁」,繼而把他們從這一地區驅逐出去,要求他們到政府指定的一些集合地集中,然後轉遷到遠離西海岸的「重新安置中心」。

1942年3月2o日,西海岸日裔居民的大遷徙開始了。一大早,各州的軍警和聯邦調查局特工就來到日裔居民的家門前,街道上回響著諸如「日本鬼,出來」的喊聲,听起來就像納粹德國士兵叫喊的「猶太人,滾出去」一樣令人膽戰心驚。每個成年人只允許攜帶磅(約為68公斤)重的行李,他們的其他資產被「全部充公」,並且沒有上訴或者抗議的權利。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大遷徙中,日裔美國人損失了價值萬美元的耕地和設備,價值萬美元的農產品,以及接近5億美元的收入。儲蓄,股票以及債券的損失,更是無法計算。

被遷徙的日裔居民近12萬人,被集中安置在位于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阿肯色等州的11個拘留營內。這些拘留營位于各州最貧瘠、荒蕪的土地上,四周圍著鐵絲網和望塔,從外觀上看,與德國納粹的集中營並無二致,就連羅斯福總統都把它們稱為「集中營」。

在拘留營內,分配給一個6口或7口之家的住房只有3o平方米,房間里沒有獨立的煤氣爐和自來水,數個家庭共用一個洗衣間、一個餐廳和一個廁所。露天的淋浴間也是數個家庭共用的,望塔上的哨兵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淋浴間里洗澡的人。聯邦政府規定,拘留營內,每人每天的伙食費為5o美分。盡管糟糕的食物難以下咽,但在每次就餐時間到來之前,人們還是早早地去排隊,因為食物經常短缺。

不過令拘留營的哨兵感到疑惑的是,這些被關押的「不忠誠的美國人」,竟然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熱情︰他們從未試圖制造任何混亂;他們每天早上集合,升起星條旗,行升旗禮;明知沒有報酬,卻熱衷于從事為軍隊制作宣傳畫等工作;許多人認真地學習美國歷史;參加教堂禮拜時經常唱「美麗的亞美利加」……1943年初,當美國6軍部長史汀生宣布允許日裔美國人參軍去歐洲戰場作戰,立即就有多人報名,並在拘留營中舉行了效忠宣誓。到戰爭結束時,共有余名日裔美國人在美**隊服役,其中不少人在戰場上表現得相當出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由日本第二代移民組成的第442戰斗團隊,他們在意大利和法國作戰。該團隊功勛卓著,按其建制規模和服役時間來說,是美**事史上獲勛最多的軍事單位。

不過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隨著中國大6打開國門向全世界開始人才和勞務的輸出。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帶動資金和貨物穿越國界自由流動,但冷戰之後的全球移民仍在舊的國家框架內,人口流動仍不自由。達國家的一般民眾並不願接受很多移民,他們擔心失去自己的工作,因此依附于國境線作為抵抗這種擔憂的保證。但是雇主們則完全不理會這種擔憂,他們雇用移民來降低成本,也希望移民的力量能減弱國家勞工運動和工作標準。因此盡管許多國家都為有膽量的移民準備了工作機會,中國移民背後的推動力是由于中國快增長的經濟展引起的人口結構改變。大約2億人離開農村到城市找工作。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引了過度擁擠,社會不安定,給城市工資水平帶來壓力,盡管中國經濟增長度保持在兩位數,還是不能提供足夠的工作給所有農村移民。因此這些人中有雄心的就把離開國門看作更有吸引力的選擇。因此或許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移民的影響力那麼顯眼,自從年代改革開放後,有萬中國人離開祖國流落他鄉,比萬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一半還多。

在這樣的洪水猛獸面前,數量有限的日本移民顯然不再成為了聚光燈下的焦點。當美國政府中許多保守派把中國作為美國主要威脅,時不時就要譴責美籍華人扮演了中國「第五縱隊」角色,要求調查美國總統選舉時的華裔捐款問題,懷疑華裔在幫助中國政府來左右美國政治之時,已經很少人還記得當年美國政府曾經令西方世界憂心憧憧的日本移民。

誠然當整個歐洲都在忙于處置國內不安分的中東和非洲裔移民之時,日本在世界各地的僑民顯得順從多了。以日本最大的海外移民國家巴西為例,日本移民的犯罪率可以說是世界各國移民之中最少的,日本勤勞、團結的品質更令當地佔據主流社會的拉丁裔白人交口稱贊。但是很少有人會想到就是這些表面上順從如羊的日本移民,事實上卻包藏著豺狼之心。

成交給「菊之社」東京總部的「早雲」計劃將日本移民在南美洲的「建國之路」分為三個步驟進行實施︰在第一階段被稱之為「蘊藏」,即由「菊之社」全力扶持日本在南美洲的移民社團,擴張其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影響力,並最終在局部地區形成以日本移民為主導的「影子根據地」。而第二階段則被稱為「張網」則是利用「菊之社」的力量,在各「影子根據地」之間建立地下情報、人員和武器資源的交通網絡,同時在南美各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領域建立秘密的網絡,以各種方式網絡或扶植忠于「菊之社」的拉丁裔,組建起可以為「菊之社」所用的網絡。而第三階段才是一切的關鍵,它的名字叫︰「有變」。

「這場競賽已經表明,是資源而不是智慧在主宰了當今世界。」

7年8月,夏日炎炎。但是人類如火一般的**卻同樣地球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的北極同樣難以逃月兌成為對峙火線的命運。莫斯科時間8月2日9時28分,停泊在北冰洋洋面的俄羅斯「費奧多羅夫院士」號科考船將「和平-1」號深海潛水器釋放入水,潛水器里乘坐的正是俄羅斯著名北極問題專家、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及國家杜馬議員格魯茲杰夫等人,他們從北極點開始下潛。兩個小時4o分鐘之後,「和平-1」號抵達4261米深的北冰洋洋底。接著,科考隊員操縱潛水器將一面高約1米的鈦合金制俄羅斯國旗插在了北冰洋洋底。

這無疑是俄羅斯海洋學家和極地工作者次在多米深的北極海底從事科考工作。在隨後的莫斯科大張媒體報道之中,世人知道這次科考活動的任務之一就是搜集證據,以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等從地質角度上講是西伯利亞大6架的延伸。雖然此舉被俄羅斯政府只是簡單稱許為一項「十分有趣、可靠而重要的舉動」。但是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奇林加羅夫先生自己卻明確的宣稱︰「北極是我們的領土,我們必須表明自己的存在。」

而與此同時,作為美國五大武裝力量之一,隸屬于美國國土安全部,而非美國國防部的美國海岸警衛隊,在7年8月再次出動了駐扎于西雅圖的第13海岸巡邏隊前往北極海域。隨著美軍對應急能力需要的與日俱增,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作用更加突顯,任務覆蓋海軍、邊防、海監、海事、漁政、海關、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而第13海岸巡邏隊正是美國政府所購置的「赫利」號、「北極星」號和「北極海」號3艘重型破冰船的列裝單位。而其中于年列裝的「赫利」號無疑是美國目前裝備最為先進、能量最為強大的破冰船,也是全球技術含量最高、性能最好的極地探索平台。6年8月,「赫利」號便曾遠航北極,對美國主張的北冰洋大6架領土進行水下地形測繪。而此次這艘艨艟巨艦再次泛舟冰海,卻更多的是為了搭乘著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在內的一眾美利堅高官在日益消融的北冰洋上宣示主權。

7年對于北極而言無疑是一個轉折性的年份,這一年從奧斯6到北極之門特羅姆瑟,再經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朗伊爾城,最終會聚于靠近北極點的各國科學站,所有關心這片土地的人們都真切地感受到北極這片冰封之地已經成為各國科學家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熱土,同時這里也正迅成為大國利益而彼此爭奪的角力場。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蓋融化度已經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多種監測結果顯示,7年夏天氣溫最高的幾周里,北冰洋冰蓋覆蓋降至萬平方公里,成為歷史最低點。這一數字在年前平均為平方公里。這表明從年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度加劇,勢頭日趨嚴峻。通過兩張圖一張攝于8年2月28日,另一張則拍攝于2o年前的同一天的照片明顯顯示,2o年間北冰洋的冰蓋面積縮小了一半以上。而如果這一情況沒有得到緩解的話,在數年之內北極的冰蓋將可能全部融化。

而在這一年的夏天北冰洋冰蓋覆蓋面積最小的那幾周里,由于冰蓋大面積縮小,甚至出現了一條從白令海峽到奧斯6的新航線,較之原有線路縮短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里程。此後6個月時間里,美國、英國等一些達國家的航運公司迅著手研究利用這短短幾周時間開闢新航線,以減少航運成本的可行性。顯然一旦航線開通,必然會有公司承攬油運任務,而那些深入北冰洋月復地的大型油輪萬一出現事故造成原油泄漏,將給北極地區生態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即使不出現類似災難,人類活動過度侵入北極地區也會給那里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預知的惡劣影響。

但是便如「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將使全球地區近8o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億人口受到直接影響,而給世界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將達到億美元」的警告一樣。環保人士和科研學家的種種未雨綢繆的預測在世人眼中都不過是老生常談。雖然誰都知道對于大自然的予取予求最終只能是禍及自身。但是一旦談到實質性的問題之時,一切的解決之道最終只能在**果的利益面前顯得舉步為艱。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之下,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唯一出路便是就是達國家要率先承擔責任,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充分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漸過渡到只把煤、石油當作化工原料而非能源的無碳時代。

一邊是子孫後代的千年福祉,一邊卻是自己目前所適應和享受著的工業時代的便捷生活和煤、石油能源時代的全面繁榮。如何取舍似乎總是一個難題。以至于僅僅是要求限制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注1),最終也成了一紙空文。既然改善的道路是那麼痛苦和昂貴,那麼何妨墮落下去,「我死之後那管洪水滔天」(注2)竟然是子孫後代的問題那麼不如讓子孫後代自己去面對。

北極的冰雪融化第一時間令身處北極圈內的那些「穿著冰刀出生的民族」惶恐不已。但是在大國眼中所見唯有利益。北極地區是指以北極點為中心的廣闊地區,即北緯;以北地區,包括極區北冰洋、邊緣6地及島嶼、北極苔原帶和泰加林帶,總面積為萬平方千米,但其中6地只萬平方千米。人口多萬。

在漫長的歲月里北極在人們的影響之中有厚厚的冰原、漂浮的冰山、刺骨的寒風和連續幾個月的黑暗。而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破冰技術和衛星技術的出現,前往北極的難度正在逐漸減小,北極歸屬爭奪日趨激烈。各國政府更關注的不是那些融化的冰山對海洋和氣候的影響,而是整個北冰洋自史前時代以來將第一次成為公海,蘊藏在其底層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也將被開。雖然目前人們仍難以掘北冰洋中隱藏的財富,但隨著能源需求的不斷攀升以及供給量的持續下降,主要石油開采商的目光已瞄準北極地區。

北極海域資源豐富。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蘊藏量大約佔全世界尚未開的油氣資源的25%……保守估計,該地區潛在的可采石油儲量達億至億桶,天然氣在5o萬億至8o萬億立方米之間。除了油氣資源外,北極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估計佔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此外,北極擁有大量的銅、鎳、鐶復合礦和金、錫、錳、金剛石、鈾以及白金等礦藏,還有豐富的漁業和動植物資源。加拿大已經開始在北極圈內的島嶼上開采鑽石,產量將達到世界天然鑽石產量的1o%至15%,從而使加拿大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大鑽石生產國。

既然能源儲備是重要的戰略儲備。那麼即便目前開和利用條件尚未成熟,也不如把北極資源作為自己的「戰略儲備」。只要能爭取到北極的主權,把這里的資源便是自己戰略儲備,有利于保持未來的戰略優勢。

北極的「西北航道」早在哥倫布時代便吸引這一代又一代的航海家和探險者。而隨著全球變暖導致這些水域的冰蓋融化,最終北極雪原將會出現一條穿越北極群島的有吸引力的重要航線。與通常的巴拿馬運河航線相比,走「西北航道」能使北美東海岸與亞洲之間的航程縮短千米。商業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是商業利益非常可觀的「黃金水道」。屆時,巴拿馬和蘇伊士運河將無用武之地,世界貿易平衡也可能被打破。

北極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現代化的戰略核潛艇的下潛時間都在數十天以上,其攜帶的戰略導彈射程可達到千米以上,因此,從北冰洋海域射的導彈可以擊中北半球的任何戰略目標。極軌衛星的電磁波可以穿透1o米厚的海洋,很容易追蹤監視在各大洋中游弋的潛艇。但北冰洋厚達3米的浮冰層可以有效地阻止電磁波的穿透,從而保護潛艇不被衛星現。北冰洋海面的浮冰經常性破裂會產生巨大的噪音,使得船基和6基反潛聲納探測系統的靈敏度大大降低。北極地區電離層的頻繁擾動,使得探測核潛艇的遠程後向散射雷達的效率也大大降低。上述原因使得北冰洋海域成為核動力潛艇的理想藏身體地。核潛艇可以在這里潛伏、巡邏以及必要時動戰略核打擊。同時,由于海面的浮冰.在北冰洋海域,核動力攻擊型潛艇也必須取代水面艦隊執行反潛任務。因此,北冰洋海域早在冷戰時代便是美蘇兩強的必爭之地。

早1946年,美國開始在北極地區進行大規模考察;而後隨著北約組織的成立,美國更是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的漫長北極線上建起了彈道導彈預警系統,部署了相當規模的遠程相控陣雷達、戰略核潛艇、彈道導彈和截擊機,並聯合加拿大成立了「北美空間防御司令部」。通過一系列實質性的行動,美國在北極周邊部署了強大的聯合軍事力量,為其政治意圖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蘇聯時代無論是紅海軍的核子海狼還是蘇聯空軍的遠程戰略轟炸機,都集中于北極地區,一旦戰爭爆便直搗北美。雙方均認定「誰擁有北極,誰就掌握了戰略主動」。美**方研究人員甚至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北極扼制」戰略,要以絕對的優勢「打消」各國對北極和北冰洋的念頭,具體包括︰加大對北冰洋的戰略巡邏力度;加強北冰洋水下力量存在;加強整個美國東海岸「後院」的反潛與防空建設,以防「背後偷襲」;強化與北極有著密切地緣關系的挪威、丹麥、加拿大等國的關系,希望能結成新的「北極利益同盟」,共同防範「新威脅」。

巨大的利益令一向以溫和著稱的加拿大、挪威及丹麥等國家也相繼宣稱對鄰近的北極地區擁有主權,也在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出擊。雖然表面這幾個國家一致反對俄羅斯對羅蒙諾索夫海嶺相關地區的領土主張,它們內部也是斗爭激烈。加拿大和丹麥早就曾因一個叫作漢斯的北冰洋小島生過糾葛。北冰洋的被稱為「挪威走廊」的航線,而它的起點正是漢斯島。而且,該島還有豐富的金剛石資源。加拿大和丹麥這兩個北約國家圍繞漢斯島的主權歸屬產生的爭端已經持續了2o多年。3年6月,丹麥軍艦突然造訪了漢斯島,並且在該島插上了丹麥國旗,單方面宣布漢斯島屬于本國。而加拿大苦于沒有破冰船,只能提出口頭抗議而坐視該小島落入他人囊中。爭執還曾引諸如插國旗、搞軍事演習等主權宣示行動。盡管兩國目前並沒有交火的危險,全球變暖使漢斯島附近海域成為新的海上交通要道,無疑更堅定了兩國要爭奪該島的決心。

丹麥一直以來是爭奪北極的「先知先覺者」之一。丹麥政府希望能夠證明,北極地區是格陵蘭島的自然延伸,由此推出北極下方及周圍海床都屬于丹麥。5年丹麥海軍派出「瓦迪倫」號護衛艦駛進加拿大和格陵蘭島海上邊界有爭議的海峽。此外,丹麥還派出精銳的「天狼星」巡邏隊,對格陵蘭島東北海岸完成了一次冒險巡邏。同年,科研大臣桑德宣稱有了一項最新的地理現︰北極與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是由一條綿延公里長的水下山脈萊蒙索夫海嶺連接著的。而早在4年1o月初,桑德就已宣布,只要科學家能證明北極點所在的海底山脈是丹屬格陵蘭島的自然延展海脊,丹麥將「擁有開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權利」。因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沿海國家可以將其海岸線外海里(約公里)的範圍劃為大6架,並在此範圍內行使主權。桑德興奮地表示︰「這是一個機會,可以讓北極為丹麥所有,這能讓我們得到石油和天然氣。」

而此舉令加拿大極為惱火。上世紀5o年代後期,加拿大就先宣布對北極地區擁有主權。然而國際法庭判稱,如果其他國家在年內不對此提出異議,北極才能成為加拿大的領土。因此,加科學家正在積極準備相關材料以反擊丹麥對北極的主權要求。為了強化本國在北極圈地區的軍事存在,加拿大軍隊還在北極圈內展開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海、6、空聯合軍事演習。今年7月9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宣布,為維護該國「西北通道」的「主權」,將向該水域派遣6-8艘巡邏艇,不僅要強化在北極的軍事存在,還要在那里修建一座深水港。加拿大甚至打算修建一條通向北冰洋的永久性道路。

當這種對抗愈演愈烈之際,期盼和平人們將目光投向了法律。畢竟曾經的南極爭端也為此刻北極的紛擾提供了法律範本。從8年英國宣布對包括南極半島在內的扇形地塊及其水域擁有主權開始,其後,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後對南極提出領土主權要求,這些國家所要求的主權大多存在重合,以至于國家間矛盾重重。在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有12個國家先後派出了上萬名科學家,踏上南極洲,開展了空前規模的南極考察。以此為契機,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出面倡議,于1958年1o月召開12國南極會議,著手締結一項《南極條約》。1959年1o月,12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了有關南極問題的正式會議。12月1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挪威、比利時、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個國家簽署了《南極條約》。經各國政府批準後,該條約于1961年6月23日起正式生效。該條約的規定適用于南緯6o度以南地區,其主旨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只用于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保證科學的考察自由和為此進行的國際合作;禁止在南極采取一切軍事性質的措施,凍結各國對南極的領土要求。

但國際資源爭奪的舞台之上法律最終再一次讓位給了槍炮。在一片唇槍舌劍背後最後還是**果的軍事對比,7年4月15日,俄羅斯制造的第一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下水並在靠近北極地區部署。同年6月,俄羅斯地質學家宣布,經過考察,包括北極點在內的萬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地區也屬于俄羅斯的大6架。緊接著,俄羅斯宣布恢復中斷15年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例行戰斗值班飛行,飛行區域包括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黑海海域及北極地區。8月14日包括圖-95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圖22型音戰略轟炸機及空中加油機等約3o架俄軍戰機參加了在北極地區的軍事演習。

俄羅斯的軍演拉開北極爭奪戰序幕。多年來美國不甘落後,一直在為爭奪北極權益積極準備。由于美國至今未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可能對北極提出任何主權要求,為此,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7年1o月31日舉行會議,並以17票贊成、四票反對的表決通過一項議案,建議參議院同意美國加入「海洋憲法」。同年11月1日,美國海岸警衛隊一架c-氣象觀測機從阿拉斯加州的最北端起飛,前往北極點,沿途進行考察。據報道,海岸警衛隊所展開的地形勘探工作,是在為北極軍事基地的建設做準備。

一年之後的8年5月底,美國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代號為「北方邊陲-8」的諸兵種大規模聯合演習。各兵種及海岸警衛隊和國民警衛隊的近名軍人、多架飛機(包括最新型F-戰斗機、B-52戰略轟炸機、空中加油機和偵察機)、戰艦和輔助艦參加了為期12天的演習。

而那些善良的人們所並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們引經據典的搬出《南極條約》來之時,已經有人將這紙文書撕成了破布。7年1o月16日,英國外交部宣布,英國準備向聯合國提交對南極地區部分海床擁有主權的動議,這可能會使英國擁有南極南大洋沿岸英里(約公里)海域內海床所有權,並享有在這一區域開采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的權利。

英國跟南極有著「不解之緣」,早在1772年,英國的探險家庫克駕船環南極航行,拉開了南極探險的序幕。而該國對于南極主權的爭奪更是一直沒有中斷過。雖然《南極條約》的訂立終止了英國及其他國家獨霸南極的計劃。但是該條約只是規定「凍結各國對南極地區的領土要求和禁止提出新的領土要求」。

于是精明的英國人立即抓住了這一條約的漏洞這一「凍結」原則,是指既不承認、也不否定現有的主權要求。而有關不準對南極洲提出新的領土主權要求的原則顯然有利于1959年之前已提出主權要求的「既得利益」國家。此外,《南極條約》只是暫時凍結了各國的領土主權要求,附屬于領土的諸如大6架等方面的權利則沒有界定。」

南極大6面積巨大,但是由于冰蓋厚達數千米、自然環境惡劣,導致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南極到底蘊含多少資源知之甚少。但就目前科考人員已掌握的資料,在南極蘊含著銅、鐵、鉛、鋅、金、銀、錫等數十種礦產、礦床近千余處、大規模油氣田數百處。一些地質學家聲稱,南極蘊藏世界最大的鐵礦,其儲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開利用年。此外,南極還有著世界最大的煤田。估計儲量過億噸。

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缺乏,地球上最後的淨土寒冷的南北兩極漸漸成為很多國家爭奪的焦點。面對全球氣候不斷變暖的威脅,兩極地區冰層融化,竟令人類最終開和瓜分兩極自然資源的想法已經變為可能。對于未來而言,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而對于現在惆悵已毫無意義。在你掙我奪的「圈地運動」之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有的只是權謀和實力。

那個世界上人口最多,資源需求最為迫切的國度……你準備好了嗎?

注1︰《京都議定書》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條約于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5年9月,一共有156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佔全球排放量的61%)[3],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而美國政府的態度也是基于大多數公眾的觀點。

許多美國人一向對全球變暖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表示質疑,他們認為京都議定書是一個險惡的計劃,它或者會延緩世界的工業化民主進程,或者會把財富以「全球社會主義」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

注2︰我死之後那管洪水滔天此語一般認為出自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但最近偶然翻書現,這句話背後大有玄機。這句話的法文原文是「 , 」(英文︰),但它的意思是「我死之後,將會洪水滔天」,與眾所周知的「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我還查到另一個法文原文版本──「 , 」(英文︰),它的意思是「我們死後,將會洪水滔天」。這個版本也很流行,甚至也很權威,但其中也有蹊蹺,「我們」是誰?

再查,現這句話其實也不是路易十五所說,而是他的情婦蓬巴杜夫人對他說的。閱讀了關于他們兩個人的種種史傳,覺得這句話更像是一個長篇故事的開頭,是兩個關系親密的人之間的私語,整個故事的氛圍,惶恐而哀惋。而第一個能昂「我們死後,將會洪水滔天」偷換為「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人,一定是一個社會運動的策劃天才和鼓動天才。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龍的力量之天狼最新章節 | 龍的力量之天狼全文閱讀 | 龍的力量之天狼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