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方面,因為始終沒有確立皇儲的歸屬,忠、永二王兩大勢力集團忙于勾心斗角,爭奪太子的寶座,基本上無人用心關注我這失父喪母的小孩。只有李林甫對我獨懷戒心,緊密加派暗探監偵劍南。
到劍南未及二個月,在我的計劃剛剛要步入正軌時,時局卻又生了變化。
楊玉環的堂兄雷州參軍楊釗回京述職,補為禮部從事。楊釗善于察言觀色性喜鑽營,他察覺出玄宗皇帝壯志消磨,耽于享樂。于是,他費盡心機大膽布局,終于讓玄宗皇帝在勤政務本樓的樓上,看到由宮牆外經過,風姿絕世動人心神的楊玉環。玄宗皇帝驚為天人,楊釗乘機媚上,俱道楊玉環的出身來歷。玄宗皇帝下旨強召楊玉環入宮論道,當晚卻于勤政務本樓幸之。次日,為了堵住悠悠眾人之口,取其道號,即封楊玉環為太真妃而不名,收居宮中。又感念其堂兄楊釗「忠心為國」(獻妹?!),賜名「國忠」,官職上遷四品,任為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深受寵信。從此,玄宗皇帝肆意享樂,將朝政交于李林甫打理,更不提立儲之事。
李林甫樂得獨攬朝政,便授意永王回河東任上,培植展軍隊勢力,以為不時之需,並派自己的女婿楊齊宣前往協助。忠王見到如此情形,深感不安,便親往興慶宮,由高力士在一旁助言,向玄宗皇帝請纓出鎮朔方。于是,面對皇子中自己最喜愛欣賞的三兒,安于享樂、急欲縱情的玄宗皇帝下旨,實授李光弼為隴右節度使,忠王李亨出為朔方節度使一職。
至此,大唐表面平靜歌舞升平,實則風起雲涌暗潮涌動,各方勢力急于謀求實力的展,為以後爭儲做準備。可嘆玄宗皇帝直若盲人,沉醉在李林甫、高力士、楊國忠、邊令誠等人所描繪的虛謊盛世中,放心地恣意享受,對大唐即將面臨的危機一無所覺。一時間,各個勢力倒也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天下有識之士紛紛扼腕長嘆︰皇不問朝,權臣把政;久不立儲,諸王掌兵。況乎有異族在旁窺視,天下豈不大亂?
我得知全部的情況後,一則以欣喜一則以惆悵。欣喜的是,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來引矛盾,這個微妙的平衡就能保持下去,我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展完善自己的實力。而之所以惆悵,不言而喻,當然是「美人不在懷,無花空折枝」了。然而,我徒有滿月復的惆悵,卻也是無可奈何。不說什麼鞭長莫及,即便身處其境,縱有萬般的不甘難舍,又能怎樣?也只能長嘆憑欄,听任悲風吹淚罷了,這就是強權的霸道,也是權力令人迷醉的魅力所在。我只有不斷的展自己的勢力,擴展自己的實力,才可以對自己所喜愛的事物予取予與。一時間,我對權力有了更深切的感觸。其實,做為擁有前世記憶的我,對這一「歷史」也早有覺悟,只是心里有些難以割舍罷了。我十分明白,我的到來,使歷史生了一些改變,但是,事物的展畢竟是按照它的規律規則前進的,並不是違反事物展的理性而改變的,所以我從來沒有排除楊玉環投入玄宗懷抱的可能,雖然我並不希望有這樣的結果!
于是,我放下了所有的思想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唐的軍政體制和「仙師」的武學上。我才現,現在大唐的軍政體制有些跟不上時代的需要︰一、行政機構臃腫,人員眾多。現在大唐的官吏竟然已經達到三十六萬人之多,真不是一般的多啊!二、行政機構的事務絲連根結、主從不明。同一個事務有時竟有二、三個機構管理,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亂。三、隨著土地大部分落入王公貴冑和寺廟僧侶手中,唐朝實施的賦稅制度——租庸調法,已經不再切實可行了。四、府兵制度已經名存實亡,募兵制已經在全國藩鎮實行~~~~~~
這一些我可以暫不過問,但有一條對我的展特別不利,我必須立即著手解決,那就是馬匹的配備數量。按照朝廷的馬匹配備計劃,只給劍南配備二千匹戰馬!這在十大節度使中,供給量排于最後一位!不用縱觀古今戰史,從前世小說、電視劇等休閑的娛樂中,我就清楚地認識到︰在戰術運用以外,部隊的突然性、機動性和沖鋒的猛烈性幾乎是戰爭勝利的基礎,吐蕃、突厥等異族的崛起就是明證!而要真正揮出這些作用,在現在這個朝代,就必須依仗馬匹的高度機動性,來穿插、迂回,出奇制勝!唉!馳騁疆場、縱橫天下怎麼能沒有戰馬哪!
我立即差人召來封常清,讓他兼任「閑廄使」,親自抓管馬匹事務,「閑廄使」就是專門負責戰馬牧養、管理和供給的官職。務必在十年以內,要有配備萬名騎兵的能力。作為具有戰略性眼光的一代名將,封常清當然知道戰馬的多寡意味著什麼,他惟有凜然領命。
軍政事務了然于心之後,我開始在師父的指引下,真正步入武學的殿堂。其實逍遙神通並不是單純的功法,而是一整套武學修持的法門,有點類似前世小說中的《九陰真經》《九陽真經》等武學秘笈,所涵蓋的內容涉及武學的各個方面。是以,剛開始進境十分緩慢,所幸,在師父悉心教導下,隨著我不斷地鑽研琢磨,漸漸模出了門道,進入了狀況。所謂一通百通,再加上我的體質經由「萬應靈丹」的異化,當然,本人的奇稟天縱也是一方面(不是臉皮厚,說實話不算是錯吧!)。
于是,在「仙師」的導引下,我的武學造詣突飛猛進,一日千里,終于在我十三歲的時候,一夜坐功後,驚覺滿頭白已如墨染。師父欣喜莫名,直道我異稟奇材,十三之齡,武功竟臻大成,武學造詣可能已經堪比我的兩位師兄(我沒有吹擂吧?奇才就是奇才),只是差些實戰經驗而已。
又經過一年的錘煉,我認為,自身已具備可堪重任的實力。並且,在這個時代,,十四歲的人已經足以讓人信托了。于是,我便決定走向前台,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民眾中、在軍隊中建立無人撼動的威信!憑此,振我大唐雄風,復我父母血仇,雪我前世懦辱,成我今生威名!
(這二章為了交代瞬逝的十年,我力求陳述簡單,若有不妥當的地方,敬請各位書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