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晨,大唐西征六萬將士依照計劃分為三軍,由龜茲的府伊邏盧城分路而行。雖因前有高仙芝清平道路,而且三軍的行軍路線基本上都是在大唐的勢力範圍之中,三軍所遇應該只有地勢之險,沒有敵軍的暗襲。但所謂「小心駛得萬年船」,我命令所部豹騎大張旗鼓而行,以吸了可能存在的敵探耳目,減少其余兩路人馬的困擾。
一路雖大張旗鼓而行,但由于是輕騎前進,兵行二十一日,就已經穿過蒲犁城。蒲犁位于疏勒鎮西北近百里處,在強漢之前,原本是個獨立的一城之國,現在只是疏勒鎮的轄下六城之一。比照從伊邏盧城到疏勒鎮的一般腳程所需時間,我這支二萬豹騎的前進度快了近一倍!
就在行進之中,就听有探馬來報︰大軍左翼出現一支並無大唐旗號、萬人左右規模的兵馬!對方雖然只是一萬左右的人馬,但兵者既是極盡詭謀奇計之道,統軍將帥在膽大的同時卻更需要觀察入微細心思量。因此,應對間我也不敢稍有懈怠,連忙傳令豹騎左右郎將劉弘、林則玎各率五千騎軍分列兩翼,自己則在玉霜、靈兒及李思成的護陪下整軍前迎。
堪堪瞧到來軍人馬之時,卻得探馬再報︰所來人馬乃是大唐屬國拔那汗的軍隊,軍隊的統兵之人要求面見聖上!拔那汗,處在俱蘭以南,伊塞克湖以西,蒲犁城正北,乃是位于真珠河畔的大唐屬國。在西域諸國之中,拔那汗是疆域位在前十的國家,是大唐西北邊陲所面對的最大的國族之一,勢力僅在突騎施和葛邏祿之下。
在玄宗皇帝開元十三年時,拔那汗向往大唐風物繁錦的盛世景象,曾要求內附大唐,真正成為大唐帝國的一份子。然而,玄宗皇帝其時正勵精圖治,致力于展經濟提倡文教,剛剛著手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他老人家深覺拔那汗雖近臨碎葉鎮,卻遠未達到歸于版圖的時機,便好言安撫婉拒。
拔那汗國主由此以為大唐是泱泱天朝氣度,對被世人稱作蠻荒之地的拔那汗全無並吞之意,心里更是仰慕大唐文明,對大唐朝廷也更為忠心。而在慚愧之余,拔那汗國主決定,舉國臣民盡可能地全面漢化,以拉短與大唐的距離。
此次這支拔那汗人馬前來求見」想來或許是一如歷史所載——是拔那汗王派遣的援戰之師吧?所以聞報之下,我便傳令各部暫停動作,使李思成親提五千豹騎前往接了。
不大會兒,李思成引領一人來至近前。來人面色淡金,眼瞳灰褐,鄂下長有連腮的短須,身著輕甲,膀闊腰圓,甚是魁梧。只見這人至我馬前九步之外,雙膝著地,叩而言︰「臣拔汗那王子薛裕,拜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臣的父汗聞知陛下要西征大食賊,為盡藩屬之份,人臣之禮,特地命臣領率一萬兒郎于帳下听令!」果不其然,這支拔那汗人馬正是為援戰而來,我心中在欣慰之余,也生出一絲戒惕之意。
要知道在我前世的歷史上,大唐與大食的最後一場決戰,就是有拔那汗軍隊和葛邏祿軍隊助戰的。而那場意義深遠的怛羅斯戰役之所以敗北,主要原因是主將高仙芝的輕敵以及葛邏祿軍隊的陣前叛變!如今拔那汗王子仿佛歷史所載一般率軍助戰,那麼,葛邏祿軍隊會不會也湊上一腳?甚至再重演一場陣前倒戈的歷史?
論及現在西域各國族將士的戰力,突騎施隱然站在第一等,可說不遑讓吐蕃軍隊半分,而在十余年前蘇祿當政的時候,突騎施騎兵的戰力甚至還要強土吐蕃軍隊半籌;葛邏祿則可居在第二位;拔那汗與康國、吐火羅、罽賓、多勒建、柯達多支列于第三位,可說已是一般的水準了。至于其余國族的軍隊戰力,就基本上無所謂了。
雖然拔那汗前來助戰的人馬戰力一般,但總是拔那汗國的忠君之意,而且領軍的統帥又是拔那汗王子,是以在賜平身之後,我收拾起心里泛出的戒惕心緒,高興地說道︰「拔那汗王父子如此忠事大唐,朕豈能沒有封賞?朕封拔那汗王為德從王,授薛裕王子以大唐左龍武軍大將軍之職!」昔日突騎施可汗蘇祿部眾至二、三十萬,稱雄于西域,給予當時向東展的大食人以沉重打擊,大食人因而稱之為「抵頂者」。而大唐朝廷也只任命蘇祿為左羽林軍大將軍、金方道經略大使,賜號忠順可汗而已,如今一戰未經,我就封賜拔那汗王父子,在這個時代的人看來,當真是天大的恩賜啊!
驚喜萬分的薛裕王子連忙叩拜謝恩,恭聲言道︰「拔那汗粗鄙之國,受承大唐恩典已久,大唐天兵救助西域,拔那汗豈敢袖手旁觀?況且大食賊再掀風波,揮兵東侵,野心非小,為了免得唇亡齒寒,將戰火延及拔那汗,臣下也算是為已而戰,更應該引軍而來!」一番話說得我暗暗點頭,這個拔那汗王子說話確實頗有些見地。
「報,啟稟聖土,我軍前方十余里處出現萬余騎兵正向此而來!」說話間,有探馬高聲傳報。我心里一震,心念疾轉,此地方圓百里之內,一出手就是萬騎左右規模的軍隊,除了大唐和吐蕃、回紇之外,大概只有葛邏祿了,莫非歷史當真要重演——葛羅邏祿出兵助戰大食?!
我壓住一瞬而閃的念頭,為謹慎計,我鎮定地下令道︰「傳令兩翼左、右郎將劉弘、林則玎部,列沖鋒戰陣待令,拔那汗軍隊居後策應,余眾且隨朕列陣相候!」什麼居後策應,薛裕王子明白這是我體恤拔那汗軍隊,心中感念之下,倒也沒有逞強,惟躬身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