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龍騰 第三十七章 揚文抑武

作者 ︰ 德遠

第二天中午用過飯後,張越先在林衡太的陪同下,前去杭州府府衙拜訪知府趙鼎。

二人相見,寒暄了一下,落座品茶。

趙鼎看著張越先笑著說︰「王爺到得杭州,下官無以為敬,特意煮了皇上御敕的‘小龍團’與王爺接風!」

宋代茶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展深化,在深度上多有建樹。由于茶業長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所以不少的茶學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傾向于建茶,特別是對北苑貢茶的研究,既深且精。

宋代茶文化的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于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範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展。

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舍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

宋代飲茶禮儀中,賜茶是一項重要的活動,賜茶包括皇帝向大臣們賜茶,朝廷向外國來使賜茶、宮廷游觀活動中的賜茶,皇帝向國子監的監官、學官及太學生賜茶,還有在宮廷中的婚喪禮儀中也有賜茶的內容。由賜茶而衍生出來的還有大型的宮廷茶宴。

因此,趙鼎把皇上親敕的貢茶拿出來給張越先喝,足見趙鼎對康王趙構的尊敬。

張越先或多或少對茶道了解一些,見趙鼎恭敬自己,很受感動,連連稱謝。

二人邊飲茶,邊說著些閑話,當聊到本朝武備廢弛、甚至于外患疊加時,趙鼎神色慘然,連聲哀嘆。

趙鼎放下手中的黑釉茶碗,望著張越先說道︰「王爺對朝政不予干涉,本合祖宗慣制。然此乃多事之秋,金人虎視,下官妄論︰朝廷不飭武備,必留隱患!」

張越先心中暗想,這可不僅僅是遺留隱患的問題了,而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了。

他知道,汴梁城就要在幾個月以後為金人佔領,如果歷史按照應有的軌跡行進,那麼,康王趙構就要成為南宋朝廷的開國皇帝。而這個趙構不知道被斡離不弄到哪里去了,自己冒充趙構,已經成為事實,如果真要自己去當這個皇帝,如何擺布好這個龐大的國家呢?因此,臉上布滿憂傷之態。

趙鼎見張越先也是滿臉的愁容,以為這個風流王爺也在替朝廷憂心,略感心安。趙鼎本為太祖趙匡胤的後代,本來可以承襲祖蔭,但他生就一身硬骨,硬是放棄蔭庇,奮讀書,終于得中進士,進入官場。他作官的目的,並不似其他貧苦寒士那樣,一旦為官,便搖身變成官僚,對上諂媚,極盡阿諛之能事,為自己謀得升官財路徑,他的心願,便是竭力為朝廷、為百姓做事,以便光大先祖之德,維護大宋王朝萬世偉業。

聖賢、君子之所以能做到公正公平,原因就是他們能以全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為出點和歸宿點來考慮和處理問題,而不是如一些沉迷官場而不知為官正道者那樣從個人或少數人的狹隘私利出來考慮問題和決定一切。

如果一個人為官,不把權謀當作自己在官場中的晉身之階,所思所謀皆出于公心,以正為政,那麼,為政者本人也必能在官場上有所大成。

趙鼎就是這樣一個以正為政的好官。

張越先見趙鼎主動談及國事,也就沉下心來,準備與他探討一下剛才所謂的武備問題。

「那麼!大人對武備之事有何見教呢?」

趙鼎正色答道「見教卻是不敢,下官思考許久,有些體會,但身為文臣,于武備之事也是管窺之見,望殿下不要恥笑!」

「請不吝賜教!」張越先也嚴肅了起來。

「下官以為,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于邊防;廟堂之上,所當日夜圖畫者,亦莫急于邊防。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而其機要所在,惟在皇上赫然奮……」趙鼎提到皇上,便望了望張越先,看他是否忌諱。

張越先連連點頭,微笑著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聖志定,而懷忠蘊謀之士,得效于前矣。今軍伍雖缺,而糧籍具在。若能按籍征求,清查影佔,隨宜募補,著實訓練,何患無兵?捐無用不急之費,並其財力,以撫養戰斗之士,何患無財?懸重賞以勸有功,寬文法以伸將權,則忠勇之夫,孰不思奮,又何患于無將?」趙鼎說著,又是端起茶盞喝了一口,同時望了望張越先,看他是否听明白了自己所說的話。

張越先在心里對趙鼎所謂的「寬文法以伸將權」大加贊賞。他知道,宋朝從太租「杯酒釋兵權」以來,采取「揚文抑武」的國策。

經歷中唐五代長期藩鎮割據、武人跋扈局面之後,宋朝開國伊始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收兵權舉措,結束動亂,維護統治秩序。

但隨著文武失衡問題的解決,統治者卻未能適時調整方針政策,特別是太宗朝兩次北伐失敗後,徹底喪失與北方游牧政權交戰的信心,從此眼光向內,又采取「守內虛外」之策,逐漸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

以後,宋朝大致延續這一路線,長期矯枉過正,側重于以意識形態化的儒家道德思想治國,有意抑制武將群體和武力因素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影響。于是,其主流軍事思想打上了守內甚于防外的強烈色彩。這種源于極端狹隘**集權主義的保守軍事思想的確立,便不能不對國防戰略與軍事學說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寬文法以伸將權」,就是放寬文書法令的限制,讓將士施展其權謀。

在「崇文抑武」治國方略下,主流軍事思想的本質就是懷疑、歧視武力因素。因此,主政的文人士大夫集團對國防關注不足,雖然養兵規模巨大,軍費開支不堪重負,但完全屬于被動應對行為所致。

趙鼎身為一名文官,開始深刻反思「崇文抑武」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在當時的情況之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其實,與趙鼎具有同樣思想的朝廷重臣也不乏其人,可是,這些高明的見地與變成事實之間,卻依然有很大的距離。關鍵所在,還是前面趙鼎所謂的「惟在皇上赫然奮」,改變「崇文抑武」的政策。

趙鼎見張越先沉思不語,以為康王不過是個未涉朝政的孩童,與之討論國策無異于對牛彈琴,輕嘆一聲,低頭飲起茶來。

張越先見趙鼎不再繼續說了,有些著急,忙喝了口茶︰「大人的茶好,但大人的高論更加使小王茅塞頓開,願意繼續聆听高論。」

趙鼎抬頭苦笑了一下,依然繼續飲茶,不再開口。

張越先見他如此,醒悟到,這個朝廷高官是在輕視自己,剛才的一番高論,只是自言自語,並不把他張越先當成可與之論道的同行。

想到這里,張越先清了清嗓子,試探著也說了一說。

「既然大人不說,小王便說一說吧。不當之處,請大人批評!」他看了看趙鼎,笑了笑。

趙鼎見他口出此言,便抬起頭來,放下茶盞︰「下官願听王爺高論。」

「大人所慮,唯朝廷無奮勵激之志耳……」張越先見趙鼎面露喜色,繼續說著,「朝廷因循怠玩,姑務偷安,則雖有兵食良將,亦恐不能有為耳。」

「此言甚善!甚善!!!」趙鼎神情激動,伸手模著茶盞,那手卻有些顫抖。

「皇上急先自治之圖,堅定必為之志,屬任謀臣,修舉實政,則兵事可舉,金虜可圖矣!」張越先的話音剛落,趙鼎啪的一聲撩下茶盞,霍地站起身來,把張越先嚇了一跳,心想,我說錯了嗎?

趙鼎激動地看著張越先,渾然不覺自己已經失態,繞著室內青磚鋪就的地面,來回來去走了幾圈,然後走到張越先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王爺剛才所言,生生切中要害,切中要害!下官佩服,下官佩服!」

張越先偷偷樂了,心想,能夠得到宋朝大官的贊揚,我這個後世小子也應該感到欣慰了。忙起身還禮,連連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小王也是听了大人高論才有感而!」

「殿下!殿下!您的好!的好啊!」趙鼎竟然伸手拉住了張越先的胳膊,來到窗前。

「必為之志,缺少的就是必為之志耳!」趙鼎現自己竟然強拉著王爺,慌忙撒手,「失態了!失態了!請殿下恕罪!」

張越先笑著說︰「只要大人展開說來,小王就恕你無罪!」

趙鼎訕笑著搓著雙手︰「既然殿下喜歡听,那下官就妄言了,請恕無罪!」

張越先向他擺了擺手,回到座位,听他如何策對。

「權不可中制,兵不可遙度。」趙鼎看了看張越先。

張越先听明白了,趙鼎說的意思就是兵權不可以由朝廷控制,行軍作戰不可以在遠方由不了解前方戰況的人遙控計算。他知道,趙鼎這句話直接針對的,就是宋朝廷以官方名義下詔編修的《武經總要》。

深居宮室的皇帝為了遙控前方將帥指揮作戰,往往于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以規定具體戰法,根本不管前方的實際戰況如何。而這些皇帝又是從小深居宮中,從未經歷戎事的軍事外行,但卻又自作聰明地對出征將帥「叮嚀詳密,授以戍算」,並不斷用「手詔」、「手扎」等號令諸將。實質就是對將帥進行「瞎指揮」;因此,盡管宋朝統一之後所進行的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但其仍然我行我素。《武經總要》就是宋朝廷歷任皇帝遙控前方將帥的基本藍本。

《孫子》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將從中御」從來就是兵家大忌。所謂將從中御,就是指最高統治者(君主)對率軍出征的前敵將領,不給以機斷行事的指揮全權,事事必須稟承皇帝或朝廷的旨意行動。出征的將帥事事稟報皇帝,請示朝廷,怎麼可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而當機立斷地去奪取勝利呢?其結果只能按照出征前君王的指示,墨守成規,被動挨打,招致失敗。

因此,趙鼎所謂的「權不可中制,兵不可遙度」才是切中要害!

趙鼎見張越先興致盎然,接著說道︰「太史公有言︰‘閫以外將軍制之’!誠善!閫以外將軍制之,非重之也,乃使不得辭其責也。後之當事者,乃取境外之事,而任之于廟堂,則分閫有所逃其咎矣,豈得為勝算哉!」

「然則廟堂之責何如?下官以為︰六轡在手,四牡就駕。有如代驥而馳,終日不能一舍,非御道也!」

「邊臣曰‘虜可和也’,廟堂曰‘諾’,不更以戰撓之;邊臣曰‘虜可伐也’,廟堂曰‘諾’,不更以和撓之。戰而得有賞,否則罰;和而得有賞,否則罰。廟堂之責在二字爾。吾安知戰,吾安知和,而為彼解月兌地耶?故賞罰者,廟堂之六轡也!」

趙鼎一口氣說了許多,直說得興致盎然,只覺得惟有今日,心中郁悶許久的那口怨氣,終于得到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宋龍騰最新章節 | 大宋龍騰全文閱讀 | 大宋龍騰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