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馳騁 第一百三十七章 讀書不是這麼讀的

作者 ︰ 趙子銘

因此,曾若琳便轉眼看向白悅苒張口說道︰「苒苒,你可得好好的感謝一下你小陳哥哥,听說你遇到了危險,他連著推掉了上百萬的單子來看你。」

「阿姨,這沒什麼的,要是苒苒有什麼危險,我可也就不願意活了,這樣的身外之物算得了什麼了!」陳偉笑吟吟的說道,嘴上雖然在謙虛,不過,整個人的那種得意的樣子還是很顯而易見的。

陳步雲微微一笑,這個富家公子顯然是在向自己示威,卻不想想以他這麼幼稚的表現如何能夠入得了曾若琳的眼楮,曾若琳也就是最多借助一下他來點一下自己而已,可憐這個小子還什麼都察覺不了,還以為是曾若琳真心的感謝了,實在可笑啊,人不怕騙,就怕被騙了還幫別人數錢。

所以啊,這個智商問題是很重要的存在。曾若琳話語中的意思已經是很明顯了,那就是在提點陳步雲,白悅苒所處的階層是動不動就可以退掉上百萬單子的,而且,這還只是一個年輕的公子哥兒的身份而已,這是要自己看清楚所處的階層啊,陳步雲在心中微微一笑,心道,真不知道,怎麼一來,這曾若琳與陳偉就將自己當做是大敵一般,生怕自己就這麼的搶走了白悅苒的心,可是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

別的不用多說,光是這個做法符合不符合科學道理,他們就沒有想過,為什麼在明清的小說之中,往往都是才子佳人的一見鐘情,也沒有從中吸取過相應的經驗或者說是教訓。

所以說啊,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變人生啊,可是,並不是所有的讀書都可以增長知識的,這一點很明顯,有很多人讀了一輩子的書也只是會背些東西,掉掉書袋,拽拽文而已,而真正會讀書的人,是應該從中吸取到經驗教訓,學習到做人處事的道理的,而並不是說看看書上的文字就一切都懂的了,就行了的。

就正如明清小說中關于愛情的小說,或者是故事,其實就很能夠給家長增添一點如何對待子女的方法的,可惜,現在的國人們對待讀書不是那麼的重視,而且即便有的知道要讀書也是不知道怎麼個讀法的。

陳步雲充滿同情的看了看那仿佛一幅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曾若琳,這個母親,這個所謂的成功人士,還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也不是一個會讀書,懂速度的人啊,至于說,那個陳偉,呵呵,陳步雲都不屑看的。

對于小人,陳步雲自然是不會懼怕,也是不會理睬的,可是,對于曾若琳這樣,不明真相的人,陳步雲還是有心想要開導一番的,不過,對于曾若琳這樣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山美人屬性,陳步雲知道,直接的勸說開導那是想都別想的,對待不同的人,要選取不同的方式,對于不一樣的人,要采用不一樣的對策,這就說所謂的因人施教,也是一個作為成功勸說者的必備條件。

因此,陳步雲嘿然一聲,笑了起來,很是(騷)包的吟唱了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陳偉聞言,整個人都要跳起來了,那英俊的面容霎時間也變得極為的恐怖,顯然他是認為陳步雲想要當眾向白悅苒表白了,這可是他的逆鱗啊,怎麼會這麼的安穩了,曾若琳雖然歷經大風大浪,臉色也沒有什麼變化,不過,陳步雲還是很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她那冷冽雙眸中閃過的一抹寒泉。如同白悅苒則是有一些意外,不過,卻沒有任何的厭惡表情,這就讓陳步雲不由得覺得有些意外之喜,而也更為的讓曾若琳與陳偉越發的情緒敗壞了起來。

就在曾若琳與陳偉要各自表示一點什麼的時候,陳步雲已經開口說了起來︰「這是唐代的崔護的詩,是一場經典的‘一見鐘情’。」

陳偉聞言更是站不住了,剛要有所動作,陳步雲又開始了說辭︰「閱讀古代的言情甚至是****,幾乎無一例外屬于才子佳人的或是美滿或是淒美的愛情故事,而其中的男女主角,又有太多的屬于「一見鐘情」式戀愛故事,所以,使得多少個痴男怨女們對愛情充滿了浪漫的想象,也是把愛情當作是向往的一部分。那麼,古代的愛情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一見鐘情」,而且這種「一見鐘情」竟也可以愛得死去活來,尤其是女主角一見鐘情的概率最高了?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其中的原因呢?」

曾若琳聞言,眼光柔和了一些,顯然已經是知曉陳步雲的意思,只要不是在表白,那也就還在曾若琳的容忍範圍之內,因此,她也不便說些什麼,畢竟,陳步雲好歹也算是自己女兒的救命恩人,要是直接傷了和氣,倒也是不怎麼好的,而陳偉卻毫不客氣的說道︰「要知道這些干什麼?你這個書呆子!」

「你不要這麼說,陳偉哥哥,你要是這麼說,我就不理睬你了!」白悅苒其實是個宅女,既然是宅女也就擁有了喜歡讀書這個屬性,要知道,現在這個時候只不過是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世界杯還沒有出線了,又怎麼會擁有十幾年後宅女們的一些其他屬性了。陳步雲講到讀書,尤其是言情小說,毫無疑問是很對了白悅苒的脾氣的,因此,白悅苒便也就毫無思考的站在了陳步雲這一邊,倒是把陳偉氣得個不行,可是又不好這麼的發怒,要知道,這可是白悅苒的主張啊,他再氣再惱,也不好對著白悅苒啊,因此,便也就把仇恨放在了陳步雲的身上,對陳步雲狠狠的瞪了幾眼,用句通俗的話來說,要是眼光可以殺死人的話,陳偉已經做了好幾次的殺人犯了。

倒是曾若琳並沒有怎麼表示,因為,她也是知道女兒愛讀書這一回事的。

于是,陳步雲便也就笑呵呵的不急不忙的說了起來︰「首先,深門大院,足不出戶,極少見到男人的女子極易發生’一見鐘情’。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絕對不是胡說的,因為古代豪門小姐,從來都屬于足不出戶的,從女子出生到成年,出嫁之前,都是在準備嫁妝,學習女紅,為做一個賢妻良母奠定基礎,最消閑的事情,就是到花園之中蕩蕩秋千。但是在這樣的深宅大院里,年輕的心是鎖不住的,思春的心更是擋不住的,少女們觸景生情,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于是,一出《牆頭馬上》的「一見鐘情」上演了。在牆頭拉開了愛情的序幕,往往有一個美麗而懷春的女主人公站在了自家的牆頭上。女子能站在牆頭上,已經是很大的勇氣了,過去有「房」的大戶人家對女兒的家規甚嚴,規定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女兒們只在自己的閨房里做做女紅、讀讀書經,實在悶得慌時,就和丫頭做做游戲。終身大事更是由不得自己做主,听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們畢竟是青春少女,渴望能有自己的追求,在出不了門的情況下,牆頭成為了解外界了解男人的最好地方。但這牆頭我估計是這兩種類型的,一為院牆,一為女兒牆。

院牆往往是高深的,因為它的功能是防盜防賊防火防水。要想立于這樣的牆頭,無疑一件是很困難的事,家丁都爬得上氣不接下氣,況乎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女子。搬個竹梯氣喘吁吁地趴在牆頭上,既不美觀也不安全,要是有個恐高癥,那往下看一定心驚肉跳,哪還有膽量等待著騎馬的帥哥走過呀。因此,「牆頭」指的定是女兒牆了。那女兒牆就是屋頂上方的那道矮牆,相當于現在的平台上的護欄。而住在雕梁畫棟里的女兒,想要露臉,只有獨上層樓了。居高而望,一片風景。一旦有個心思,那秋波閃爍的明眸就不再安分了。元代大劇作家關漢卿曾有詩雲︰「鳥啼花影里,人立粉牆頭。春意兩絲牽,秋水雙波溜。」女子在高處,男子在低處,主動的一方往往是這居高臨下的「擲果裙釵」了,打仗的勝者就經常在高處伏擊。

足不出戶的女子,除了自己的父親和兄弟,對于外面的男人幾乎見不到,如果能夠看到,那也是偷窺來的,富貴人家的兄弟們有太多的公子,給了女子更多的不安全感,所以從這些女子的內心來說,她們極願意嫁給窮書生,(當然範進那樣的窮書生除外),但是,「門當戶對」反映出古代男婚女嫁講究的是門戶相當,朱門與朱門聯姻,柴扉與柴扉結親,婚姻是以錢財、權勢、功名、門第為前提條件的,例如《西廂記》中的崔老夫人在拒絕張生對崔鶯鶯的追求時提出的理由就是「崔相國府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出古代的婚嫁男女雙方很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必須由父母做主,媒人牽線,否則就是「私定終身」,「離經叛道」,結果往往是被棒打鴛鴦散,伯勞東去燕西飛;更有荒唐的是被「指月復為婚」,現在我們听來覺得這種事的發生荒唐可笑至極,但這個成語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被「指月復為婚」者的悲苦血淚人生,未出娘胎即被指定婚嫁對象,無論女方是傻是痴,無論男方是盜是匪,必須結為夫妻,不得違抗婚約。

沒見過男人的女子,對男人有一見鐘情的感覺就不足為奇了。」

這雖然是長篇大論,不過,因為陳步雲的音色不錯,再加上姿態也很好,說起來,倒也不覺得讓人不悅,除了陳偉之外,人人都豎起了耳朵听,而曾若琳的眼中明顯也多了一些什麼。

白悅苒更是高興,笑呵呵的對陳步雲說道︰「陳大哥,你快說,快說,既然有首先,那麼也就有其他的原因的!」看這個架勢,就差沒有上前拉住陳步雲的手央求了,陳步雲見狀,微微一笑,心道,沒有想到如畫美人還是一個喜好讀書的姑娘,這真是不錯啊。

于是,陳步雲便就越發的有興致了起來,開口講道︰「第二點原因嘛,那就是愛情固有的浪漫魔力,偶然性促成了「一見鐘情」的機緣。從愛情誕生的那天起,對年輕的男女就充滿了魔力,「哪個少年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古代少女愛情之夢,更加的詭異莫測,宋詞元曲中女子的進攻,往往如願以償,差不多是百發百中。當然這些能夠進入宋詞元曲的女子也決不是一般的女子,往往知書達理、機智過人且花容月貌。于是,按照這些詞家曲家的安排,牆頭馬上所演出的那一出出愛情喜劇,即使中間有些波折,最後的結果都是歡天喜地、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樣的場景讓很多文人墨客羨慕不已,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福建才子柳永在《少年游》中表現的是與一位歌女的交往,「層波瀲灩遠山橫。一笑一傾城。酒容紅女敕,歌喉清麗,百媚坐中生。牆頭馬上初相見,不準擬、憑多情。昨夜杯闌,洞房深處,特地快逢迎。」少年男女交往的起始就是「牆頭馬上」。

為什麼人們對牆頭馬上這般情有獨鐘呢?應該是它的場景很是浪漫。一個足不出戶的女子與浪跡天涯的男子之間是不會產生故事的,但設定了這樣的場景後,就使故事有了合理性。女子在牆頭可以大膽地展示和表達自己,遇見可心的人,那女兒牆最終不過是限制女兒們的一道護欄,一旦出嫁則如鳥出籠。

春秋宋玉有名篇《登徒子賦》,就有女子登牆窺人之說。到了宋朝,秦觀的《南鄉子》直接透露了宋詞元曲和這個故事的聯系︰「妙手寫徽真。水剪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在秦觀看來,詞中的女子就是宋版的東家之子。宋詞元曲的「牆頭馬上」,很自然讓人想到了相關的人與事,詩與文,羨煞今人。

更多的「一見鐘情」是偶然的機緣,《唐詩紀事》載崔護本事雲︰「護舉進士不第,清明獨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叢萃。扣門久,有女子自門隙問之。對曰︰‘尋春獨行,酒渴求飲。’女子啟關,以盂水至。獨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屬殊厚。崔辭起,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後絕不復至。及來歲清明,徑往尋之,門庭如故,而已扃鎖之。因題‘去年今日此門中’詩于其左扉,後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邪?」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陳步雲笑眯眯的講完了之後,看向了眾人,眾人的表現各不一樣……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官路馳騁最新章節 | 官路馳騁全文閱讀 | 官路馳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