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殖民時代 正文 【轉載】部分科幻觀點

作者 ︰ 沒有人大戰關公和秦瓊

90年代中國科幻文學一個相當吸引人的題目,便是回頭關注中國的以往。以晶靜、楊鵬、江漸離、蘇學軍、潘海天等為代表的一批作家開始醉心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的「科幻敘事」。這件事本身,足夠清晰地顯示出中國科幻正堅實地立足本土文化之中。雖然他們的創作還少有成功典範,但從潘海天最新演繹的《列子•偃師造人》故事,已經能感到一種新的面貌和神韻正在浮出水面。在學術人領域內,對中國古代科幻小說的關注也逐漸形成一個強大的熱流。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編輯的《中國古典精華叢書》中,有好幾本收錄的是科幻和準科幻內容。1997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又出版了楊鵬、張潤芳和馮瑩合著的《中國古代科幻故事集》,再一次對古往今來的古代科幻素材進行了整理。將目標凝聚于某一時代的科幻文學創作專集也已出現,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由于潤琦主編和校點的《清末民初小說書系•科學卷》,這部選集將人們一下子帶到「晚清」這個現代中國科幻文學的發端點,一時間華夏科幻史料豐富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個人對晚清科幻文學的狀況也相當關注。前些年分別有日本的武田雅哉、上海的葉永烈和饒忠華曾對這個時期寫過一些文章,但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顯得匆忙而潦草。武田氏的作品好像特別關心晚清中國科幻與日本的關系,還開列了哪些作品由日文轉譯的清單。葉氏和饒氏則大多側面重外貌分析,沒有深入地討論。直到于潤琦的選本出現,再加上不久前收到台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林建群寄來的碩士論文《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我才覺得對這個問題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比較清晰和全面的階段。林建群是個靦腆的台灣小伙子。今年年初,他違反規定在未服兵役之前離開台島專程到內地收集晚清科幻文學的資料,這點做學問的精神著實讓我這個長他十幾歲的人佩服。他的論文從晚清西學東漸談起,分析了一個本來屬于西方的文學品種是怎麼在古老的中國大地特定時期獲得移植的全部過程以及隨後的影響。在逐篇閱讀作品的基礎上,作者認真梳理出晚清科幻小說的時代命題,並在橫向和縱向比較的基礎上力圖尋找出這些作品的藝術特征。我認為這是到現在為止對晚清科幻文學研究最全面的一個總結,任何一個研究中國科幻文學史的朋友都可以從中得到晚清科幻文學發展的清晰地圖。作者對晚清科幻小說中女權主義思想的促發、對晚清科幻人物類型的分析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義與價值。當然,從更高層次上要求,我覺得林建群的這篇論文還有一些缺欠。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對科幻文學的本體凸現顯得不夠扎實。無論是思想內容分析還是藝術表現手法的分析上抓住科幻本身獨特意義的意識仍然不夠強烈,這就導致了整部作品很像一部清末社會文化思想歷史和文學概論教科書的雜合體,而不像是一個專門顯示一種新文學在中國誕生的過程的壯闊宏偉大的理論專著。千百年來,科學,帶著自己本身的標記第一次進入了完全屬于世俗的道德文化領地的中國小說文化天地,這樣的變化對文學以至整個中國社會的沖擊力當是、應是、也正是論文作者集中力量展示的部分,可惜別的是,作者的閱歷或用力有些不夠。一些隱藏在表象後面的存在已經相當明顯地被他觸到了邊緣,但卻沒有進一步獲得揭示。應該說科幻從在中國文學領域中出現的第一天起,在知識分子眼里和普通大眾之間就呈現現著完全不同的兩幅畫面,這兩幅畫面自始至終無法重疊起來。正是這種觀察視角的差異,使晚清思想解放大師們在對科幻文學方面走過了從激動不已、不遺余力地翻譯引介創作到最終棄之如敞履的「可歌可泣」的全過程。啟蒙主義知識分子的幼稚性和幻想性在這里表現得淋灕盡致。也正是因為這種對科幻認識的差別或本質上的「倒錯」,使中國科幻在藝術表現方面一直沒有找到適合于獨特本體的敘述方式。一個深入的研究者不應該放棄這樣一個誘人的思想和行為轉變過程,它將為我們深化科幻文學領域的許多觀念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從另一方面講,晚清短短數年中,中國文學領域中出現如此多的標明以科學或科學幻想為特征的作品,出現了如此多的熱情洋溢地贊美科幻、討論科幻文學理論的文章,這件事情本身就值得進行更多的深層分析。從他們的言論和行為中我甚至覺得,中國科幻文學發展的任何一個時代也沒有晚清時期對科幻本體抱有如此熱忱的歡迎態度。而這一點又說明了什麼呢?這種態度和行為對今日兩岸科幻文學發展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應該是作者盡情發揮的課題。我不想苛求一個生于台灣長在台灣的20歲大學生,如果他像我一樣經歷過科幻文學領域中的風風雨雨便會發現,與晚清學者們提出的觀點一模一樣的理論和看法、與晚清小說一模一樣的作品模式和人物模式,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政治科學變化之後仍舊在以同樣的面貌出現。在某些時候,這些觀點、作品居然采用的是一模一樣的語言和情節模式。所有這些都向我們揭示,有一些更加根深蒂固的先驗的認識潛伏在我們認知的深層,它來源于更加古老的文化根基,是有獲得性遺傳的能力或者群體無意識的特征。而尋找出這些文化根源,當是面對新世紀實現中國科幻文學認識的徹底轉變上最為重要的理論問題。晚清科幻文學應當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寶庫吧?*林建群的論文《晚清科幻小說研究(1904-1911)》已經收入美國(博碩士論文全文資料發行公司)的光盤系列。

我一直以為,劃分一個科幻文學內部歷史的疆界,應該從佔有主導地位的創作理論的突變入手。這就是為什麼我將中國科幻的全程發展分為四段的原因。對于中華文化從何時開始產生科幻文學,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我個人的看法是,從中國文學的源頭開始,就已經產生了萌芽意義上的科幻形式。在那些充滿朝代更替的漫長時代里到底發生過些什麼事情,出現過多少優秀的作品,至今仍然如南極海水中的冰山一樣誘發著人們的想象力,也誘發著人們的探索熱情。今年年初,台灣一個大學的文學研究生曾經與我饒有興致地談論過這個問題。我也希望在適當的時候能與一兩個研究生共同試練一下自己在曠古文獻的海洋中尋找冰山軌跡的能力。盡管對萌芽時期中國是否存在科幻還有不少爭論,但海內外的研究者都一致同意,1902年魯迅發表《月界旅行•辯言》從根本上實現了中國科幻文學理論從無到有的偉大轉變,也使科幻的歷史發展到新的時期。這篇在今後若干年內仍然會經常受到引用的文學理論文章中,魯迅狂熱欣賞西方科學文化的態度躍然紙上,他希望科幻文學能變成一種富于刺激力的載體,將枯燥乏味的科學知識「點石成金」,喚醒千年沉睡的國民。于是,「普及科學知識」成了隨後將近四分之三中國科幻小說存在的中心價值。「利用科幻小說普及科學」的觀點在新中國建國後得到了蘇聯科幻文學理論的支持,更加可悲的是,它還受到中國政治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因素的強化。這種片面夸大文學流派某種特殊功能的思維方式最終將科幻文學置于了某種「功利主義」的危險境地,為中國科幻文學的後期繁榮造成了巨大阻礙。它抽空了文學的本體,將藝術創作降低到工具加奴僕的地位。為了積極改變科幻文學的奴僕狀態,從1979年開始,中國的科幻文學領域發動了又一場新革命。一位曾經在第二時期以飽滿政治熱情創作過大量膾炙人口作品的西南民族考古學專家,試圖用一種新的政治詞匯更改科幻文學的功能定義,他以「普及科學的人生觀」取代「普及科學」,試圖找到突圍創作困境的途徑。這樣的突圍立刻受到多數當紅作家的擁護,一些後繼者在感受到童氏理論的革新意義的同時,致力于修正他的不足之處。他們進而用自己的創作實踐系統地提出,科幻小說「應該是」一種根植于現代、根植于當前生活的文學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應當緊密地結合「中國當代的社會現實」。童氏理論指導下,作家逐漸從科學普及的中心視點轉移到人性和現實的中心視點。他們甚至認為,科學是無關緊要的,全面地面對現實,「關注當前」、「向主流文學靠攏」、「比主流文學更先走向世界」才是科幻文學的主要運作方向。我不否認在久以干涸的理論土地上,新的觀念使科幻文學在社會認識深度上得到了大的提高,但童氏理論的本質與「功利主義」沒有多大的區別。雖然以金濤、魏雅華為代表的作家創作了也足以能和時代抗衡的作品,但童氏理論闡釋者們所主張的科幻小說緊密地結合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的觀點,實際上仍然徘徊于「功利主義」官能的左右,「圖解社會政治信條」、「傳達主流文學的思想」本身又使它遠離了科學本身和科學探索過程為科幻制造的獨特話語方式。正是這個理論,將中國科幻文學推入了世俗化的境遇。到此為止,中國科幻已經走過的三個完整的時期,在三個時期中都曾經出現過相當優秀且不負于他們時代的作品。但是,在科幻文學理論方面,我們仍然徘徊于遙遠的地平線以下。到底什麼是科幻文學?科幻文學的功能是否就是它的本體?「文以載道」是否就是科幻文學的全部功用?作為一種貼滿標簽且眾說紛紜的文學形式,在已經進入的中國科幻文學的第四時期,到底會發生些什麼?我們又應該做怎樣的準備?這就是我計劃寫作「回憶與思考」欄目的主要內容。筆者在涉入科幻領域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里有幸目睹了大量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對這些人和事的回顧將為大家提供一個整理歷史的過程,而對于我個人來講,這種整理無異于一個重新思考中國科幻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過程。我從1991年開始在大學中進行科幻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我有充分的事實相信,中國科幻的發展關系不單單關系著文學思維導向,也關系著年輕一代的教育,更關系著著整個民族富有希望的未來!

幻海中的星際遠航--談談科幻小說中的宇宙航行吳岩

科幻文學作家比所有其他人更加關注航天,這是因為,科幻面對人類的未來,而航天技術屬于未來。早在科幻文學發展的萌芽時期,航天技術就已經成為科幻作品中的主要主題。公元1643年,在英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發表的小說《夢》中,就曾形象地闡明宇宙飛行中的種種奇異狀態︰超重、失重、如何戰勝空間的冰冷以及如何度過月球表面漫長的白晝……。宇航事業的奠基人俄國的奇奧爾科夫斯基的在他1895年創作的科幻小說《宇宙的召喚》和1920年創作的《在地球之外》中,則真切地表達了依照自己的理論所建立的太空旅行範式。到本世紀中葉,航天技術在科幻文學中簡直成為了中心和主要的主題,就連通常所謂的生物題材、環保題材、考古題材的作品也會與航天技術掛鉤,可見人們對航天的興趣與熱望。科幻作家雖然熱衷于涉足航天,但其涉足的方式卻並不復雜。只有稍微讀過一些科幻作品的人就能感覺到,科幻作家們通常將自己的著眼點放在常規飛行器的改進和非常規飛行器的制造兩個方面。下面,就將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向讀者作一簡單介紹。

科幻文學中的常規宇宙航行

本世紀30年代,在美國科幻史上曾經產生過一種叫做「太空劇()」的作品形式,這類作品關注常規飛行器在太空中進行的運作和航行。愛德華•史密斯博士可能是「太空劇」文學形式的最典型代表。這位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作家早年大部分時間在愛達荷州鄉村度過,但科學技術帶給他的震撼,卻使他的思想月兌離了農田土地,進入了無垠的太空。《太空雲雀》于1928年正式出版。這是一部具有高度的動作性、起伏迭宕的情節性和極為強烈的可讀性的作品。分別代表兩類不同勢力的人物理查德•西頓和杜昆圍繞著一種可以提供巨大火箭推力的液體燃料「X」,進行了長期的斗爭,他們在5000光年的漫長距離中相互追逐,並將正義和邪惡之戰推向不同的星球。故事場面宏大壯觀,使人心靈遼闊,無法忘懷。科幻作家特別熱衷于渲染宇航中的細節和奇異場面,並以此給那些無緣進行宇航嘗試的普通讀者超乎文字的享受。中國著名科幻文學家鄭文光教授的《飛向人馬座》就是這樣作品的很好例子。一艘由中國人自己制造的名為「東方號」的宇宙飛船,在沒有計劃的情況下被強行啟動,飛船中只有三名宇航高中的學生。整個故事圍繞著這三個學生如何在太空中穩定自己的飛船並找到返回家園的道路展開了緊張的行動。小說將宇宙飛船在太陽系中的探險描寫得淋灕盡致。而對飛船如何啟動、以怎樣的速度前進、以何種方式導航、又如何將受到宇宙線輻射傷害的飛行員拯救這樣的細節都進行了完整準確的描寫。在鄭文光的作品中,科學技術通過小說的情節輕盈地走向讀者,平常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宇航知識,在他的故事里成了小說發展的線索和讀者關注的中心。和鄭文光類似,美國作家哈爾•克萊門特也喜歡渲染宇宙飛行中的技術細節。他曾經不無得意地對自己作品中科學的「精確」而沾沾自喜。他說,他的科幻小說主要是︰「先提出問題,然後供給信息,聯系到已有的科學定律,並由此和讀者一起解決問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195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抹塵布》中得到驗證。小說講述兩個月球旅行者由于不甚翻動了月球上的塵土,這些塵埃分子被電斥力懸浮起來,並把他們的面罩蒙住。此時此刻,他們恰巧失去了與基地的無線電聯系,攜帶的氧氣也不充足,再加上塵土蒙面,無法看清外面的世界,驚懼和恐怖成了當時的主要感受。只有一塊濕抹布還能被用來不斷地擦拭他們面罩上的浮塵。在經歷了不斷的探索和思考之後,故事的兩個主人公終于找到了一種使面罩充電來拒斥塵埃的辦法,並由此恢復了探險的信心。在常規宇宙飛行題材中,常常可以見到關于「世代飛船」的設想。所謂「世代飛船」,指的是為了應付漫長的太空距離,一批有膽識的人類放棄地球,在一個通向太空深處的宇宙飛船定居下來,不斷繁衍生息。這艘飛船是一個萬有的天地,有完整的生物圈系統。它還具備各種武器以應付外界可能到來的襲擊。有關「世代飛船」最出名的作品是由羅登貝里設計的電視連續劇《星際旅行》。這部作品中的「企業號」飛船上住著上千人,他們的目的是在太空中「無休止地」尋找各種可能的生物並為地球上的人類尋找新的家園。

科幻小說中的非常規宇宙航行

在處理好常規飛行技術的同時,科幻作家還特別熱衷于尋找其他的誘人的「新的」宇宙航行方式。這些方式包含了現在已經在設計計劃的核子火箭、太陽風帆、光子火箭、電磁火箭,還有包含著其他更有趣的設想。割斷引力波就是這些設想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種。1901年,英國科幻泰斗威爾斯創作了小說《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故事講述的一個「引力飛船」的研究者發明了可以切斷物體之間的引力聯系的方法,這樣,他的飛船只要使用這種材料制造,就可以成為我們的宇宙中一枚懸浮著不受任何星球引力影響的物體。當它將朝向某一方面的阻止引力的物質擋板移開時,飛船就會受到這個方向的星體的引力作用而飛向這片太空。小說的主人公利用這種技術實現了月球訪問,並在月球上發現了螞蟻樣的奇異的生物。讓人造衛星放下梯子以建立「登天之塔」則是另一種奇異的想法。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的小說《天堂的噴泉》就對這樣的設想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他設想在地球赤道上的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可以向下伸展出一個梯子,由于同步衛星在天空中相對地面沒有移動,所以人類可以乘坐電梯到達近地宇宙空間做觀光旅游。為了解決下放梯子之後,衛星的重心下移,致使衛星軌道改變並最終墜毀于大氣之中的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提出,在向下放梯的同時,沿著相反方向朝天空中再放一段同等長度的梯子。這樣,整個衛星的重心又回到衛星本體,而觀光電梯則可以再向上攀登整整一倍的距離去享受更加壯美的宇宙的風光。使用植物爬藤形成「太空梯」則更是科幻作家的獨特貢獻。英國作家布里安•奧爾迪斯的小說《熱房間》中就描寫了這樣的故事。這部原名為《地球的漫長午後》的作品寫出了在遙遠的未來世界里,由于地球停止了自轉,遂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溫室。氣溫的炎熱使形形色色的動植物瘋狂地生長,他們突破了地球本身的界限,也突破了必須氧氣才能生存的界限而長到了月球和其他星體。站在地球表面抬眼上望,人類的整個天空仿佛像一個被蟲子咬壞了的蛋糕一樣千瘡百孔。然而正是這樣的植物,卻成了人類離開地球、達及其他星體的天然階梯。小說于1962年獲國際科幻界的最高獎項——雨果大獎。在一些科幻作家看來,建造宇宙航行的設備也許還嫌太費力了一點,而且由于人類不習慣在一個金屬的殼子中生活,所以,最好還是找到更加使人易于接受的宇宙旅行方式為要。將地球的某一地區整體「遷入」宇宙,也是一種絕妙的科幻設想。早在1877年,法國科幻大師凡爾納就在他的小說《海克特•斯爾瓦代克》(中譯本為《太陽系歷險記》)中描述了這樣的故事。小說提到,一顆金質的彗星與地球偶然相撞,使地中海沿岸的一塊陸地升騰而起,遠游太空整整兩年。這個故事一定對後來美國作家詹姆斯•布里什的小說《飛城》很大啟發。《飛城》寫于1970年,是布里什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故事主人公發明了將整個城市送上天空的方法,這樣,城市就象一座可移動的巨大車間一樣在星系中自由的往來,平添了宇宙的壯麗景觀。

發展科幻,面向未來

科幻小說家描寫宇宙航行並不是為科學家提供工作指南,所以,希望從科幻文學中獲得宇航科學知識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科幻文學主要關注的是在人類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宇宙航行技術的進步會為人類發展帶去的影響。在拉里•尼文的小說《圓環世界》中,人類已經在太陽系周圍300光年的地方建立了巨大的環狀太空系統。自然,關于這些系統的技術至今人類還沒有完全地發展出來。但這並不妨礙作家描寫哪里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可以說科幻文學關注航天科學本身就是人類對自身環境不滿,希望改造生存世界理想的集中體現。從本期開始,我將為大家主持一個宇航科幻專欄,專欄將聘請國內或海外實力派科幻作家為其撰寫稿件。這些稿件中有些可能是自己最新的創作,有些可能是對科幻理論或電影電視新書的介紹與點評,但無論是哪一種,無論它是否具有豐富的技術細節,我想,只有作者在其中表達了人類對太空征服的幻想或者能表達出征服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種種悲歡離合,就已經達到科幻文學本來的目的了。為了這個目的,我們真切地希望各界讀者能參與專欄的編輯。希望大家能對專欄中的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見。可以談其中各類問題的看法,也可以談論作品故事的好壞。科幻文藝作品不是科學技術普及讀物,其中包含著科學對社會的影響。我們也希望讀者對與航天相關的所有問題發表自己的高見。比如本期中,我們邀請了旅美科幻作家張勁松替大家介紹好來塢最近推出的科幻巨片《星船傘兵》。這部電影通過未來美國實施的一種「必須參加航天軍隊」的法律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為主線,將宇航科學技術和社會政治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星船傘兵》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海因萊因的同名小說,我們故意讓作者不要對作品的意義作更多的分析和解釋,只將小說和電影產生前後的一些情況反映給大家,其目的是留給我們的讀者更多空間,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科學家與科幻小說之間總是關系曖昧。幾百年來,這些大自然的探索先鋒大力推崇和創作科幻小說,為人類文化的繁榮做出了雙重貢獻。據科幻史的研究家們考證,在早期從事科幻創作的少有的幾個人當中,就有英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他于公元1643年發表的小說《夢》,形象地闡明了宇宙飛行中的種種奇異現象︰超重、失重、空間的冰冷、月球表面漫長的白晝……他還大膽地想象出了生活在另一星球的動物和植物所應有的模樣。宇宙航行學的奠基人、俄國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于1895年創作的《宇宙的召喚》和1920年創作的《在地球之外》,可以說是沿用了同樣的主題。在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筆下,走出地球襁褓的人類在光明的太空中間向自己孤陋寡聞的過去送了去了最大膽的嘲笑。另一個與齊奧爾科夫斯基齊名的學者,德國火箭之父威廉•馮•布勞恩也曾經用科幻小說的形式講述了宇宙旅行的故事。在科幻小說的作家隊伍中,天文和宇航學家佔據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除了上提到的幾位之外,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喬治•蓋莫夫、英國穩恆態宇宙理論的創立者佛雷德•霍伊爾、美國行星探測學家卡爾•薩根以及衛星通訊的創始人、英國宇航協會前主席阿瑟•C•克拉克都寫出了十分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如果說天文學家對科幻小說情有獨鐘的話,那麼,心理學家同樣對科幻小說抱有極大的熱情。1948年,杰出的學者、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博士用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原理寫出的小說《瓦爾登第二》,幾乎已經成為心理系學生的必修讀物。1974年,美國幾所大學的三名心理學教授還獨出新裁地專門出版了一本《通過科幻小說學習心理學》,書中收入了關于生理心理、學習過程、感知覺、社會過程、發展過程、個性、變態心理及心理治療等七個方面的科幻小說共27篇。除心理學之外,理論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學、電子計算機、以及工程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創作的科幻小說,也受到了讀者的普遍歡迎。我國著名水利水電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能源部總工程師潘家錚教授創作的《康柯小姐的悲劇》,從一個機器人與它的制造者之間的戀愛故事開始,生發出了一台人工智能進入人類社會後的精彩悲喜劇。這部小說剛剛發表,就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還專門為潘家錚的小說集撰寫了序言。當然,更多的科學家並不從事科幻小說的創作,但他們對科幻小說的看法是如此之好,有時著實讓人吃驚。著名的美國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他的精彩自傳《宇宙波瀾》中曾經熱情洋溢地回憶了他與科幻作家、科幻電影導演和演員之間的交往;康奈爾大學教授卡爾•薩根則在《布羅卡的腦》一書中設專章討論科幻小說與社會發展的嚴肅問題;英國漢學權威、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曾經在會見國內出版界人士時大力推薦科幻小說;楊振寧博士還要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學生一定要認真閱讀好的科幻作品。為什麼著名科學家對科幻小說的看法與我們常人有著這樣大的差別呢?為什麼對于這類我們認為會使讀者誤入岐途、想入非非、沾染偽科學習性的文學作品,科學家們卻極力推薦呢?這里,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科學家們具有高于我們常人的更加廣大的科學視野。科學家們無不懂得,在科學的領域中最為有害的,就是對已有結論的盲目崇拜。在他們看來人類最為寶貴的東西,就是大膽地向已知領域提出懷疑和向未知的領域做大膽的想象,而科幻小說正是鍛煉這種懷疑和想象的良好場所。在分析科學家與一般作家的科幻小說時你會驚奇地發現,科學家的作品往往比一般作家的作品在科學上更大膽、更「離奇」,想象得更加遠離現有的科學水準。他們好象對現實有的科學定律毫不在乎,一味地對抗他們、更改他們、打翻他們,比如,在享譽80年代的三本由科學家創作的科幻小說中,格雷格里•本福德的《時間圖像》描寫了劍橋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用超光速將信息發往過去,以警告人口爆炸和環境污染的可怕未來;羅伯特•佛伍德的《龍蛋》講述了宇宙飛船在中子星表面的歷險;大衛•布林的《地球》則更加離奇,它描寫了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創造的小型黑洞落入地球中心時的恐怖場面。在這里,「超光速」、「靠近中子星」以及「人工制造黑洞」三個主干情節沒有一件在現代科學和常人看來具備可能性,但科學家們的科幻小說卻描述了它們!學者們普遍認為,倒是那些不懂科學,對科學一知半解的作家或評論家才會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對于科學家與科幻小說的關系還有很多東西可談,但是,無論怎樣,科學家對「科學現實」、「想象能力」等的正確態度,導致了他們對科幻小說這一文學形式的巨大熱情,而正是這種熱情,引導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天文學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產生最早的一門系統科學。正因為天文知識的大眾性很強,其普及工作就變得異常困難。天文科普工作者在具有堅實科學基礎的同時,必須具備豐富的文藝素養,上古時代的神話、文明初期的傳說、還有現代音樂、美術、雕塑、電影,所有這些,無一不為天文知識的普及者提供著靈感和啟迪。在當代,有一類文學形式應當特別提到,那就是風行于世的科學幻想小說。按照美國評論家布里安.阿什的說法,所有科幻小說都可以包容在19種題材之中,這19種題材是 星際船和星海遠航; 探險和殖民; 生物和環境; 戰爭和武器; 銀河帝國; 未來與可能的歷史; 烏托邦與噩夢; 突變與毀滅; 失去的和平行的世界; 時間和N維空間; 技術與人為事物; 城市和文明; 機器人與人造人; 計算機與控制論; 變異與共生; 超心理學; 性和禁忌; 宗教與神話;以及 內層空間等等。細心的讀者一定會發現,這19種題材,沒有一種不能與天文學發生或多或少的聯系。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天文學溶化在了科幻小說的所有角落。據不完全統計,在古往今來的科幻作品中,有關天文學題材作品的佔全部科幻總量的70%以上。無怪乎象《美國物理雜志》()《美國宇航員協會會刊》、()一類的學術雜志也開始討論起如何更好地使用科幻作品為天文事業的發展服務這一現實問題了。 古典科幻小說中的天文學所謂古典科幻小說,指的是本世紀20年代以前的科學幻想作品,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和英國作家喬治.威爾斯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凡爾納的小說《海克特.斯爾瓦代克》(中譯本為《太陽系歷險記》)創作于1877年,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顆金質的彗星與地球相撞後,使地中海沿岸的一塊陸地升騰而起,遠游太空後所發生的種種奇跡。小說的主人公是法國上尉海克特.斯爾瓦代克,他在駐守阿爾及利亞的某個夜晚中,突然感到山崩地裂、海浪濤天、月球及幾個大的近日行星迅速地接近自己,隨後又猝然遠去。種種奇跡使斯爾瓦代克莫明其妙,他的身體變輕了,地平線變近了,縱身一跳,可以上升十幾米,水在不到沸點就開鍋,等等等等。最後,他終于弄清了事實的真相,自己正在遠離地球和同胞。他用了不長的時間「環球」巡游了一番,集合起了小小「星球」上的不到10名幸存者,開始了為生存的努力。在這顆被命名為「加利亞」的小星星在與黃金彗星粘連的整整兩年中,橫跨了太陽系的大部分地區,生活其上的人們在海克特.斯爾瓦代克及一個年長的物理學家的帶領下進行了多項天文觀測,積累了無數寶貴的資料。除《海克特.斯爾瓦代克》外,凡爾納創作的天文科幻小說還有《從地球到月球》(1864)和《環繞月球》(1868)等。威爾斯的小說《月球上的第一批人》(1901)也是這一時期天文科幻小說的代表。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劇本作家和一名研究引力飛船的學者對月球世界進行的獨立訪問。他們經歷了超重、失重、幽閉恐怖等的磨難,終于到達了月球。在月球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富含生物的世界,這個世界以螞蟻人為主宰,其家園深藏于月球的地下,四通八達。螞蟻人的社會等級森嚴,各類人的分工是在一出生就確定了的。按照它們的「用途」,受到了精心的培養。比如號手,就是吹號的,它的嘴已經特化,變成了喇叭;數學家就是數學家,它們的腦袋中全是數字。威爾斯還借此諷刺了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說與其象我們地球上先把人養大再變成機器,不如象螞蟻人那樣,從小就變人為機器,這還人道些!古典科幻小說中的天文學知識從現在的角度看,一般都已顯得陳舊,其對天體和宇宙景物的描寫,顯得過分漫畫性。但其豐富的想象、大膽的推測、激動人心的故事情節,仍然使今日的讀者百看不厭。 現代科幻小說中的天文學20世紀30年代以後,科幻小說進入了黃金時代,大量的作家和作品涌現出來,使科幻文壇呈現出非常繁榮的景象。在所有這些作家的作品中,英國作家亞瑟.C.克拉克的小說《2001年太空探險記》顯得出類拔萃、技藝超群。《2001年太空探險記》本來是一部電影,由好來塢著名電影導演斯坦利.庫布瑞克執導。影片從300萬年以前的遠古歲月開始,橫跨整個人類歷史到達21世紀,寫出了人類一步一步地走出襁褓,走向宇宙的艱難歷程。著名的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博士和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博士都認為,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既包含了真實的太空感受,又有對宇宙內含的深刻理解。《2001年太空探險記》屬于散點式結構,全書由相互獨立的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人類的黎明」,講述了艮古時期的一個以「望月人」為首的猿人部落的遭遇。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只奇特的「標準」長方體從天而降,堵在了猿人洞口。正是它的出現,使猿人的生活驟然發生了急變,它們的智力開始增長,勇氣開始提高,追求美好生活的想象終于迸發並催逼他們逃出了毀滅的命運。小說在沒有解答長方體之迷的情況下,迅速跳躍,進入了未來。第二部分的故事發生在21世紀的第一個年頭,美國蹬月人員在月球正面中部的第谷環型山中挖出了一個巨大的外星人的遺留物︰黑色的標準長方體!正當這個龐然大物破土而出,暴露于日光之下時,從它的內部發出了一連串奇異的電子信號。經過認真的破譯,人們發現,這信號實際上是發往土星的某一個衛星的。第三部分小說的場景進一步擴大,進入了行星際空間。一艘具有秘密使命的飛船「發現」號在飛往土星的途中突然發生了故障,控制飛船的機器人因為抵抗不住權力的**,產生了「叛變」行為,宇航員不得不與其展開了殊死的搏斗,終于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小說的最後一部分寫得驚心動魄︰發現號的宇航員在土星的衛星上又一次發現了標準長方體。這一次,當他試圖仔細進行觀察時,長方體迅速地改變了視覺特征,變成了一個「甬道」,這甬道其實就是一個個通往星際空間的大門,瞬間,宇航員就進入了茫茫的星海。在1968年出品的電影《2001年太空探險記》的首映式上,人們簡直被這一場面驚呆了,無數大大小小、形狀、色彩各異的天體以閃電的速度飛快地從宇航員身邊掠過,它們喧鬧叫囂著,用一種表面看似沒有目的,但實際上又非常明顯地帶有啟示性的運動,給宇航員上了一堂生動的宇宙和人生課程。當他通過了星際世界的一切考驗之後,終于又一次見到了標準的黑色長方體,並在長方體的協助下,將自己「羽化」成了一名宇宙的嬰兒。人類從此成為宇宙的一員。《2001年太空探險記》無疑是本世紀最杰出的科學幻想作品,它的電影獲得過奧斯卡多項提名和獎勵,它的小說至今仍然是科幻文學的經典。小說的作者克拉克其實就是前英國宇航協會的主席,衛星通訊的首先創意者,在科技界、文學界和科普界都享有非常崇高的聲譽。除克拉克以外,比較著名的天文科幻小說作家還有美國的.史密斯(《太空雲雀系列》,1928—1949)、杰克.威廉姆森(《空間軍團》,1934)、艾薩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1942—),以及蘇聯的安.葉菲列莫夫(《仙女座星雲》,1957)、波蘭的斯坦尼斯拉夫.萊姆(《蘇拉瑞斯》,1961)、中國的鄭文光(《飛向人馬座》,1979)等等。 科學家的科幻作品正統的天文學家對科幻小說的看法是如此之好,有時簡直讓人吃驚。在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時代里,天文學家都是科幻小說的積極擁護者和身體力行者。事實上,刻普勒就是一名重要的早期科幻作家。他于1643年創作的《夢》就是一篇十足的科幻作品。宇航事業的奠基人俄國的奇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幻小說《宇宙的召喚》(1895)和《在地球之外》(1920)將他的人類翱游太空的美好設想表達得真切異常。此外,天體物理學家喬治.蓋莫夫用科幻小說演示了宇宙的起源、;德國火箭之父馮.布勞恩用科幻小說表達了新的宇航方式;美國的著名行星學家、康乃爾大學教授卡爾.薩根用科幻小說闡明了如何與另一種智慧生命的交往。然而,在天文學家中,最富勝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恐怕是曾經提出過穩恆態宇宙起源假說的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佛雷德.霍伊爾爵士。霍伊爾于1957年精心創作的科幻長篇《黑雲》講述的是一團黑暗的雲霧從宇宙的角落突然襲來,包圍太陽系之後發生在地球上的巨大災難︰地球成了一個不透氣、不透光的暗室;氣候的全球性混亂;人類的歇斯底里但是,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正當人們急切地盼望著黑雲離去之時,黑雲篤地停止了運動,它牢牢地「粘」在了我們太陽系的中央!難道它是一種有智慧的生命?它要與我們人類進行什麼樣的交流?評論家們對這部小說的深刻思想和提出的緊迫問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世紀80年代以來,科幻小說的作者進一步學者化,一些著名的或即將成為學科帶頭人的學者大踏步地進入了科幻領域。一大批構思奇特的優秀作品應運而生。這批新秀幾乎都是中青年,都對科學研究的內含有過不同深度的思考。他們的作品內的科學內容與科技現實的發展及其吻合,可以預言,有關天文學題材的科幻小說將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躍。

在遙遠的未來,一種來源于沙漠星球上的稱為「米拉基」的植物成了所有星際政府垂涎的目標。為了獲得這種可能制造出永生藥物的植物,一場沙漠大戰拉開了序幕。

1965年,美國作家弗蘭克•赫伯特推出了他一生中最為場面宏大的巨著《沙丘》科幻系列的第一部。在這部洋洋70萬言的作品中,阿拉克斯星球被她的鄰國入侵,國王被驅逐,主要經濟設施被佔領。為了奪回自己的家園,流亡的星球首領在臨近的地區找到了一個具有能在沙漠表面無障礙行走的強盛的星際部隊,並借助這個部隊所馴服的巨型沙蟲的引導,收復了自己的國土。

25年之後,被赫伯特所詳細描述過的這場星際大戰首先在小規模的意義上得到了實現,這就是發生在波斯灣的那場現代戰爭。

科幻小說關注經濟、以及與經濟相關聯的問題,至少可以追朔到公元前380年。那一年,著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創作了他具有重大意義的10卷本對話體小說《理想國》。在這部作品中,主人公對一個理想的社會所應該具有的側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由《理想國》開拓的關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的主題,對後世的科幻小說具有重要影響。

19世紀以後,各種社會思潮逐漸產生,科幻小說也在文學領域中興起。在這種關注科學技術發展對人類造成影響的文學作品里,未來社會的經濟秩序一直是一些全景性作品中重要的內容。

從比較廣義的角度上看,科幻文學中的經濟思想其實與社會流行思潮並沒有大的區別,完全自由經濟的思想和集權控制的思想一直是創作的兩條主線。圍繞這兩個思想,作家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豐富的社會前景呈現給讀者。

20世紀的科幻文學作家將自己的關注集中在政治和技術主題上,安•蘭德()的《地圖聳聳肩》(1957)可能是為自由主義辯護的最強烈的作品,這部完全代表西方文化發展方式的作品對西方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具有影響。但是,和維護西方資本主義基本價值觀的文學作品相比,科幻作家們更多的關心是這種經濟制度下對人性的扭曲。弗雷德•馬西撒克()的小說《世界土匪》(1928)講述的是由于負擔戰爭貸款不均而導致美國和它的原來的盟國之間進入持久戰爭的故事。而公認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大師羅伯特•海因萊因的《有光吧……》(1940)則深刻地揭露和諷刺了那些投資于過時技術但卻掌握著管理世界大權的一群人對待創新和發明將會采取的惡毒抵制態度。海因萊因是喜歡談論經濟的作家,他的小說《帝國的邏輯》(1941)將奴隸制經濟引入當代社會,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無法接受的當代神話。1950年,他的小說《出售月亮的男人》則描寫人類為了進行第一次月球探險,必須將探險的對象出售以進行融資的荒唐故事。海因萊因是強硬自由主義經濟學觀念的持有者,他1966年的小說《月亮是一個嚴厲的婦女》中形象地闡述了「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句西方經濟學的名言。

福雷德里克•波爾是另一位衷情于經濟題材的科幻文學作家。波爾是著名科幻期刊《星雲科幻小說》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他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反諷與海因萊因雖然不同,但有許多暗中相似的地方。在波爾與西里爾•康布魯斯合著的小說《太空商人》(1953)中,美國的國家經濟被一種極端消費主義所左右,而這種極端消費主義傾向的來源則是一些經濟增長萬能論的拜物教的教徒。在這樣的國家中,廣告業中心管理機構居然成為了政府中最為要害的部門。在1954年出版的《蜜達斯瘟疫》中,波爾描述了更加離奇的情況,那就是未來美國的每個市民都有一個無法承受的「消費配額」,而這個配額的制定完全是為了應付過剩的大機器生產。在小說《地下隧道》(1955)中,一個人工的世界被活生生地從城市的地下開掘出來,其目的只是為了對人體進行秘密的商品廣告宣傳。所有接受宣傳的人都是廣告商人的試驗品,這種試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們甚至為此失去了死去的自由。在另一部與康布魯斯合作的小說《法律斗士》(1955)中,波爾將自己的解剖刀伸向飄忽不定的股票市場,而在小說的結尾,人們驚奇地發現,根本沒有什麼自由的股市,因為整個金融公司都是由一些隱遁的超級老年病患者所操縱控制。

但是,所有這些作品和阿爾道斯•赫胥黎的《美麗的新世界》相比,都顯得簡單和幼稚。在這部以莎士比亞戲劇中台詞命名的科幻小說中,資本主義高度發達,人不再考慮生育,而是由克隆制造,性、愛情、娛樂等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改變了味道,就連時間的紀元,也從公元改成了「福特」,以象征大汽車企業對整個世界的佔領。

對非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的設想也挑戰著科幻作家的想象力。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中寫到過一個小小的「方圓200英里」的新月形島嶼,這個島嶼上人們過著沒有商業的田園**生活。德國作家約翰尼•安德里亞的小說《基督城》的公民享受公有制社會的樂趣,有公費醫療,食物實行配給制,服裝一律為灰白色。19世紀以後,烏托邦文學逐漸帶上了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理論的色彩。羅伯特•帕姆伯頓()的《一個美好的殖民地》(1856)可能是早期社會主義烏托邦科幻小說。愛德華•貝拉米的小說《2000-1887︰回顧》(1888)則從經濟學家亨利•喬治()的《進步與窮困》中獲得了大量靈感。以中國生活為背景的科幻小說作家.謝爾也從這位學者的論著中獲益匪淺。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中心的作品還有安納托利•弗蘭斯()的小說《白色的石頭》(1905)。

和對一種烏托邦社會的向往相比,國家計劃經濟對社會發展甚至對人性發展所造成副面影響更多地吸引著作家的注意力。杰克•倫敦的《鐵蹄》(1907)呈現了暴力革命實現平等過程中的恐怖。邁克•雷諾德的小說《對手雷吉人》(1961)則寫出一些到外星球訪問的地球人為了試驗馬克思主義的威力,對那里的土著國家進行人為的分割,以便同時檢驗計劃經濟和自由經濟到底那一個優越。扎米亞金創作的小說《我們》和奧威爾創作的《1984》是「反烏托邦」文學的經典。在這兩部作品中,中心計劃經濟使人的本性喪失,所有人甚至失去了自己享受姓名的自由,全世界的公民都由一些代號所表示,愛情、思考、獨立的行為都在一種中心計劃主義的影響下喪失殆盡。整個世界被一種人工控制的狂熱情緒所左右,而這種狂熱情緒的一個相當具有效力的作用就是轉移計劃經濟產生的弊端而在人們心靈中產生的失望感。

除去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這個大的主題外,科幻小說中關于經濟問題的討論也深入到比較細致的微觀領域。海因萊因的《機器路》(1940)討論最大的經濟報酬應該給社會中的那些人才顯得公平,他的觀點是,應該重獎那些處于生命威脅之中的社會貢獻者。路易斯•帕德蓋特(,這是和合作的筆名)的《鋼鐵標準》(1943)講述是的利用經濟辦法實現國家之間的壓迫與屈服,在小說中,地球人對被佔領的外星球進行經濟瓦解並威脅其社會結構的穩定。波爾•安德森的《幫助之手》(1950)展示了一個純粹接受外援國家的經濟所可能出現的問題。羅伯特•謝克利的小說《生活費用》(1952)描述資本主義的脆弱性,一些中產階級只有通過使用未來孩子收入做抵押,才能換取今日食物.愛德蒙頓的小說《**了地球的人》(1980)和本•波瓦的《私掠船》(1985)寫的都是軟弱的美國政府放棄管理他們在宇宙中佔領的地盤卻有其企業家進行接管的故事。生態毀滅方面題材的小說也涉及經濟問題,比如人口過剩和第三世界的欠發達問題。這樣的作品包括喬治•特納的《夏天的海》(1987)和布魯斯•斯特靈《錫蘭憶往》(1985)、《網絡中的島嶼》(1988)。

除去對經濟體制的關注之外,科幻小說作家對經濟危機和突然出現的經濟恐慌也具有極大的興趣。早在70年代,描寫中東石油危機的科幻小說《油斷》就曾風靡一時。幾乎是在此同時,作家保羅•額爾德曼的小說《79的沖擊》描寫了一個和當前東南亞金融危機向類似且更加復雜的事件︰一家美國大銀行的倒閉發起了連鎖反應,使整個世界進入經濟崩潰的懸崖邊,道瓊斯工業股票狂跌不止……此時,一個阿拉伯石油國家決定挽救西方經濟,但他們的交換條件竟然是恐怖主義的合法性。在《79的沖擊》之後,額爾德曼還創作過《89的恐慌》,再一次打破全美暢銷書榜。

有關科幻文學作家對經濟學主題的關照,還可以介紹許多內容。但所有這些或者幽默生動、或者悲觀恐怖的小說內容的背後,卻隱藏著人類對自己命運本身的關照,隱藏著人們尋求更加美好世界生活的向往。一些科幻評論家分析,在冷戰結束之後,在東西方對抗逐漸緩和之後,與經濟問題有關的科幻小說將變得比過去更加吸引作家和讀者的注意。大多數科幻作家認為,未來發展的趨勢應該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各國間經濟的「血肉型」依存關系不斷加強的同時,仍然能顯現出相當巨大的南北差別;在科學和技術高度發展並加速經濟增長的同時,資源的分配仍然會顯現出非均衡性,激烈的競爭和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仍將左右著我們;政治趨向多元化卻仍然無法抵消局部的動蕩甚或更大範圍的戰爭;難于預測和控制的自然災害(如大體積隕星對地球的襲擊)也許會在一定程度毀壞人類的家園……。所有這些,都需要人們對未來保持更多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決心。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星際殖民時代最新章節 | 星際殖民時代全文閱讀 | 星際殖民時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