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楚莊王問鼎秦桓公謀晉
秦共公三年,晉國衰落,秦國附近的楚國又一次強大起來!秦、楚接壤,楚國的強大非秦國之福。秦共公這日正在坐朝,忽听探子來報︰「楚莊王率軍北進,一路勢如破竹,已經進攻到洛邑附近了!」秦共公令探馬再探,探子出去,秦共公陷入了沉思!
「楚莊王向北進兵,一直深入到洛邑,看來有問鼎中原,代替周王室之意!楚莊王好大喜功,野心勃勃,此舉必會引起其他諸侯的警惕!我不如按兵不動,靜觀時勢,待機而動!」
想至此,秦共公令手下將官加緊練兵,嚴守邊防,外松內緊,听令而行。整個秦國像一把張滿了的弓,只等一聲令下,便如利箭一般的射出去!
且不說秦共公積極防御,相機而動。且說那楚莊王帶領兵馬一路暢通無阻來到洛邑城下。
情勢緊急,周定王驚慌失措,忙派王孫姬滿出城迎接楚莊王。王孫姬滿輕輕幾句話就打走了楚莊王。楚莊王班師回朝。秦共公長出了一口氣!
又想︰「虧得我秦國沒有輕舉妄動,看來這周王室的確氣數未盡,能人輩出啊!」
自此後秦國對內展經濟,富國安民,對外交好諸鄰,在秦共公在位的幾年里保得了幾年的和平展的環境。
秦共公在位五年,秦國無事,不提。
公元前6o4年秦共公去世,其子秦桓公即位。桓公即位兩年秦國無事。三年秦晉兩國生了一件大事!
這秦晉之間本是搬不走的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二國本來唇齒相依,無法分離,按理說應該和睦相處才是。但無奈越是近鄰越是容易產生嫌隙。自秦穆公至秦桓公以來秦國已歷經四位而晉國則經歷了六位君主。除秦穆公和晉文公在位期間,雙方結為秦晉之好,秦共公在位期間和晉國相安無事外,雙方生了大大小小五六次戰爭。
晉國景公六年(即周定王十三年)夏,楚國已從晉國手中奪取中原霸權,晉國霸業中衰,風雨飄搖。秦桓公心想︰「此時正是秦國東闊的大好時機!」于是決定出兵###晉國。
次日,秦桓公召集大臣商議攻晉之事。秦桓公道︰「我秦國自穆公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以來,日漸衰落,寡人久有繼先人之志之意,只是未逮時機。今楚國復強,晉國新亂,秦國東進正是時機。寡人欲引兵東進,只要征服了晉國,則楚國必不敢輕視與秦,則秦國可與楚國共同稱霸中原。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眾大臣都隨聲附和。唯獨大夫史顆上前道︰「臣冒昧多說一句,臣認為主公雖所言不無道理,但晉國雖衰,實力並為減損,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實力以其多年的累積,目前恐並不遜于秦國。況且,?公之時秦是以義伐晉,伐之在理,今秦無故伐晉,在利而已,趁人之危,于理不合。我認為此時伐晉不是時機。」
杜回縱聲高叫道︰「大夫之言乃書生之見,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如何能談得上真正的仁義?楚國四處征戰,可曾談過所謂的仁義?但現在稱霸諸侯的是誰?還不是楚國!你沒听說過宋襄公的故事麼?他到是仁義,最後還不是一敗涂地?拘擬于仁義的人如何可以辦成大事!」
史顆道︰「將軍所言差矣!正義與力量是人之為人的兩個方面,有正義則保證理正,理正則氣不虛。有力量則邪者不敢欺。有正義而無力,其正義必不會得到貫徹。有力量而無正義則只會是一個市井潑皮。因此,正義與力量二者不可偏廢。想當年秦穆公稱霸西戎闊地千里,並不是只憑力量,還憑的是仁義。宋襄公雖滿嘴仁義,但國弱無力最後必然會被人所欺。目前我秦國力量雖然不小,但此時伐晉乃趁人之危,缺乏正義的支持。正義之師無堅不摧,非正義之師步步藩籬。此道理望主公思之!」
秦桓公不听。于是決定派大將軍杜回擔任領軍元帥,出兵攻打晉國。這杜回是秦國出名的勇士,手持一柄方天畫戟,此人天賦異稟,神力驚人,力能扛鼎,曾經赤手活捉五只猛虎給勇士們下酒,打敗過無數武功群之人,威震諸國。秦桓公用他出征自然是一百個放心。
出兵之日,正值深秋,秋風蕭瑟,黃葉遍地,漫漫黃沙,遮天蔽日。秦國兵馬由元帥杜回領兵,人喊馬嘶,盔明甲亮,旌旗獵獵,十分雄壯。
秦桓公親自出城送大軍出征。高台上秦穆公正向出征的將士講話。正說話間,突然一陣怪風吹來,狂風大作,烏雲壓頂,霎那間天地昏黑一團,伸手不見五指!
眾人以手遮面,亂作一團,有幾個人慌忙上前照顧秦桓公。少時風止雲收,太陽高照,眾人再次定楮看時杜回旁邊的帥旗不知何時已被風吹的齊腰折斷!元帥杜回的頭盔竟然也被風吹的不知去向!大軍還未出征,自己的頭盔竟然被風吹的不知去向,杜回氣的哇哇大叫,暴跳如雷!杜回自持其勇,揮動方天畫戟向天扔去!
不知杜回刺天結果如何請繼續閱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