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風雲譜 第九十五回 晉國少梁築城

作者 ︰ 笑傲江湖

書接上回,我們來說一說秦魏為何結怨,以至于相互攻伐。

說起這一段恩仇,還得從韓、趙、魏三家分晉說起。話說那韓趙魏三家打敗智伯,聯合分了智氏的土地後,迅展壯大起來。韓趙兩家離秦國較遠,我們暫且不去管它,我們單說這魏國。

秦靈公之時,魏國的國君是魏文侯,這魏問候可是一個大大了不得的人物!這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公元前4o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

此人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為將。文侯在位期間,在戰國七雄之間率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他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此事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這魏文侯即位之初,他繼承的家業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晉時建立的魏國。在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韓得到的要少一些。魏氏集中在晉東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國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國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魏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趙氏佔有的智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魏國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國,東邊是新興的韓國,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拉鋸爭奪的陝地(今河南三門峽澠池、陝縣和靈寶地區)。魏國被緊緊地裹在晉東南一隅,形勢可謂是十分可憐。

另外一個是,魏國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糧食生產勉強維持國內的需求。

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魏文侯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然後才是打破封鎖、向外展。

這一點他做到了,經過考察,他得知,魏國境內有當時著名的鹽產地鹽池(今山西運城解池)。鹽池產的鹽銷往周邊的國家,獲利頗豐。為此,他把鹽業收入作為魏國的重要收入。決心用鹽業收入建立一支精銳的常備武裝。這支軍隊就是今後令戰國七雄聞風喪膽的武卒。

魏文侯在武卒建設中采取精兵原則,考取武卒的條件很苛刻。魏文侯要求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驅百里。到達戰場後,武卒能立即投入戰斗。武卒還要具備高的格斗技能。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魏國的武卒建設非常成功,逐漸地演變成為魏國的建軍制度和軍功貴族制度,對後來吳起在楚國變法和秦獻公、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內力上。趙國和韓國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由于內政不穩,也回到了內修這條路上。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

考慮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的復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魏文侯建議趙、魏、韓聯合起來向外擴張的展之路。此建議得到趙國和韓國的擁護。處理完內部矛盾,魏文侯下一步就是積極擴張了,他擴張的對象就是秦國!具體說是秦國的河西之地和少梁城。

這河西之地原本屬于晉國,公元前645年秦晉韓 之戰,晉君惠公被俘,河西歸屬于秦,至秦靈公六年,秦佔據已長達226年。少梁城原本屬于秦國贏姓先祖嬴康的屬地,但此城僅佔2o多平方公里,是一塊彈丸之地,國名梁國。梁國存在了年,公元前年,因梁伯大肆征集勞役,修建城牆,導致民眾苦不堪言,梁伯眾叛親離,梁國生了奴隸暴動,由此引秦滅梁國。

這少梁雖不甚大,但卻是黃河西岸的一個水路交通要塞,這里是有名的黃河少梁渡口,是東西水路交通的樞紐,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從中通過,是南北交通唯一的通道。所以,它便成為古代軍事上兵家的必爭之地。靈公六年(前419),晉國在少梁築城,不僅是侵害了秦國的領土主權,實際上是卡住了秦國的脖子,使秦國失去了和中原各國交流的渠道,形成了對秦國的巨大威脅!

古時的國家領土界限雖不如現在這樣分明,但大體的界線還是有的。被他國欺負到家門口,這可是秦國的奇恥大辱!

于是秦靈公召集大臣商議###魏國,奪回領土之事。諸大臣群情激昂,一致要求立即出兵保衛國土,捍衛主權。一場大戰就要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史記人物風雲譜最新章節 | 史記人物風雲譜全文閱讀 | 史記人物風雲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