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風雲譜 第一百一十九回 惠文君稱王

作者 ︰ 笑傲江湖

十一年(前327),在義渠設縣。為安慰魏惠王,把焦城、曲沃歸還給魏國,義渠國君稱臣。把少梁改名為夏陽。十二年(前326),效仿中原各國,初次舉行十二月的臘祭。十三年(前325),四月戊午日,魏君稱王,即魏襄王;韓君也稱王,即韓宣惠王。

秦惠文君把焦城、曲沃歸還給魏國後,秦魏關系得到修復。

這一年,秦惠文君派張儀攻取陝縣,把那里的居民趕出去交給魏國。秦國得到了一個縣的土地,而魏國得到了幾十萬難民。

惠文君十四年(前324),楚、齊、魏、韓盡皆稱王,犀再次奏請惠文君稱王,犀道︰「當今天下,分崩離析,周王室風雨飄搖,戰國七雄,大多稱王,秦國最大,卻只稱為伯,和其他諸侯交往有諸多不便,秦國上下,多主張主公稱王,如主公再堅持己見,只怕會冷了群臣、百姓之心,還望主公三思,慎行。」

惠文君還待拒絕,群臣早就跪了一地,山呼︰「主公再不稱王大秦恐有分崩離析之憂啊!主公不稱王,我等就跪死在這里!」

惠文君無奈,眾意難違,只好稱王,惠文君稱王後大秦紀元由惠文君14年,改為後元元年。秦惠文君謚號秦惠王。

秦惠王稱王後,積極東進,卻遇到了魏國的強大阻力。這魏惠王由于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于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正,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為「月復心疾」,還是不斷攻魏。在秦國的步步緊逼之下,魏國節節敗退,逐漸獻出了河西和上郡等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抗擊秦國,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于巫沙,並尊韓威侯為王(即韓宜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于趙。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于甄(今山東鄄城縣北)。

為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張儀赴嚙(ni ,聶)桑,與齊國和楚國的大臣在會盟,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

提到這合縱、連橫政策,這其中還有兩個人的恩怨。這兩個人就是張儀和公孫衍。

此二人才能不相上下,而政見各異。張儀主張連橫而公孫衍(此人就是前面所說的犀)主張合縱。所謂的連橫就是聯合幾家強國,一致對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邊倒的政策。就如現在的美、日、英、澳大利亞等國家。美國是老大自不必說,其他各國不需要有自己的國際政策,只是跟著美國走就是了。此舉的好處是,輕松,不用動腦子,只是跟著別人走就是了,跟著一個強者,自己也成了強者了不是?壞處是,會逐漸失去自己的主體性,容易使別國忽視自己。這公孫衍主張合縱,就是聯合諸家小國之力來共同對抗大國的欺辱。有一點像現在的東盟。自己的國家小了,我就和其他國家聯合起來,聯合起來也就會受到大國的重視。中國在展階段,數次利用小國之力,挫敗強大的美國或歐盟就是用的此計。

當然,這連橫和合縱都是有局限的。連橫需要自己的國家足夠強大,自己的國家強大了,才能連橫其他國家,使其他的國家跟著自己的腳步走這一點是很符合當時秦國的地位的。而合縱則需要幾個都不是很強大的國家組成一個聯盟,來共同對抗一個或幾個大國,這就需要在聯合的時候得有所放棄,放棄一些主權和利益,通過放棄達到和諧,從而保護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秦惠王可不想放棄自己的國家利益。因為,秦國在當時經過獻公、孝公和秦惠文王的改革已經由一個積貧積弱的邊陲國家月兌胎換骨,變為一個級大國,其國際地位和現在的中國有些類似。他需要的是以自己的實力主導其他國家的意志,從而實現自己更大的利益,而不是放棄某些利益!

所以張儀的觀點越來越得到秦惠文王的重視,而公孫衍的意見卻越來越不被認可。隨著秦惠文王對二人的態度的變化,逐漸地影響了二人的地位。秦惠文君十年,惠文君封張儀為秦相,官居一品,統帥百官,官位在公孫衍之上,公孫衍暗恨張儀。于是多次饞毀張儀,惠文王多方回護張儀,遂對惠文王也有了成見。

不知二人爭斗,結果如何,請听下回接著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史記人物風雲譜最新章節 | 史記人物風雲譜全文閱讀 | 史記人物風雲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