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回薦白起魏冉辭職
書接上回,話說這白起將軍伊闕之戰中大敗韓魏聯軍,斬二十四萬,俘獲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城,立下大功,被昭襄王封為國尉後,白起並不滿足。又帶領秦軍渡過黃河,攻取了韓國的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十五年(前292),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攻佔垣城,佔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秦國一時間在諸侯間無人不服。
魏昭王見秦國勢不可擋,連忙來到秦國和秦國媾和。昭襄王見魏昭王親來求和,連忙好言安撫,待魏昭王許下和秦連橫的許諾,將垣城歸還魏國。
得到魏國的許諾後,秦國免去了後顧之憂。白起再次帶兵攻打楚國。依據攻佔了楚國的宛城。
魏昭王和秦國媾和後,並不真正相信秦國,仍然暗中和韓國勾結,欲圖共抗秦國。昭襄王听罷大怒,其時,司馬錯在秦國擔任客卿。于是,在昭王十六年(前291),昭襄王令司馬錯帶兵進攻二國。司馬錯帶兵二十萬,先行###魏國,佔領軹地(今河南濟原南),再攻韓國,佔領鄧地(今孟縣西)。
這一年,穰侯魏冉托病辭去了相位。提起這魏冉辭職,還有一個緣由。
魏冉亦作魏?,原為楚國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後異父同母的弟弟。從惠王時起,就任職用事。昭襄王立,他受任為將軍,警衛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鄧州市),號曰穰侯。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後寵信。
這話還得從昭襄王即位說起,話說這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們爭相繼承王位,魏冉物色並擁立昭襄王為秦王。昭襄王即位後,任命魏冉為將軍,衛戍咸陽。當年公子壯謀叛,昭襄王年輕,驚慌失措。就是這魏冉帶領一眾人等,平息了叛亂,並且把武王後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魏冉平叛有功,威震秦國。公子壯叛亂平息後,宣太後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樓緩對趙國的國事知之甚詳,現在擔任秦相,這對趙國顯然不利,于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游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不要任用樓緩。
這樓緩來到秦國,果然使秦國罷免了樓緩,重新任用魏冉為相。
各位看官或許說了︰「這秦國難道如此听趙國的話,說罷免樓緩就罷免樓緩,說任用魏冉就任用樓緩?」
沒錯,秦國是不會停趙國的話。但趙國有趙國的辦法!
且說這仇液奉趙王之命,正當這仇液打點行裝,即將上路的時侯。他的門客宋公找到仇液,對仇液說道︰「如果您直接地去告訴秦王不要用樓緩為相,萬一秦王不听從您的勸說,樓緩必定怨恨您。再說如果您太過于急切地勸說秦國任用魏冉必會引起秦國之疑。以我的想法,您不如如此如此??????」
于是這仇液到了秦國後,先去找了一下樓緩,對他說︰「我奉命來勸秦王,實為情非得已。為您打算,我在勸說秦王任用魏冉為相時將會有所保留。」
樓緩听到他的話非常感激。
這時他才放心地去勸秦王,對秦王先說了一大堆樓緩的好話,最後才輕描淡寫地說道︰「我們大王建議您還是用魏冉為相才好!」
這秦昭襄王心道︰「你明著勸我用魏冉為相,實際上是希望樓緩為相,樓緩是你們趙國人用他為相對趙國有利,你以為我不知道,當我是傻子啊?」
秦國免掉了樓緩,任用魏冉做了秦國丞相。
且說這魏冉為相後,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侯,「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威名遠揚,諸侯莫不敬仰。功高震主,逐漸引起昭襄王的猜忌。昭襄王十七歲為秦王,時至今日,已經三十有三,正是建功立業,開疆闢土的大好年華,沒有幾個人會在三十以後還希望有個太上皇在頭上壓著的!何況這魏冉本來也不是太上皇,而只是他的舅舅。這魏冉雖然從輩分上是他的舅舅,但在職位上卻是他的臣工,他怎能忍受的一個臣下老是在自己的頭上指手畫腳?如此想了,于是不免便對這魏冉有了一些意見,有了意見就難免在言語行動上表現出來。魏冉是何等聰明之人?怎能看不出個四五六來?于是在自己舉薦的白起建立了巨大的功勛以後,他想︰「是到時候功成身退了!否則,自己將像許多的有功之臣一樣,死無葬身之地了!」
于是魏冉便趁一次上朝時,走上前去對昭襄王說道︰「老夫自惠文王時來秦,伺候三代君王,本待再服侍陛下幾年,奈何老夫畢竟老了,身體最近也長出毛病,請陛下允許我辭職,回家抱幾年孫子,享幾年清福。陛下如果允許,老夫將感激不盡!」
昭襄王見他如此識相,心中快意,但又不好表現出來,假意挽留道︰「穰侯雖有微恙,但精神尚好,如今我大秦帝國廣開疆土,正是用人之際,為何突然其孤王而去,獨享起清福來?老國舅功高蓋世,乃國家的棟梁,輕易辭職,叫寡人如何舍得?」
昭襄王假意挽留,老相國堅辭不受,最後昭襄王只得長嘆一聲,對魏冉道︰「老國舅既然去意已決,寡人也不好強人所難,但寡人有一言,請老相國允許!」
魏冉道︰「大王請講。」
昭襄王道︰「國家無事時老國舅可安享清福,國家有事時老相國當立即出山!」
魏冉流涕道︰「老夫自當遵命,請大王放心,無論何時何地,為了大秦國,老夫隨叫隨到!」
魏冉免職後,秦王任用客卿壽燭為丞相。把公子市(f ,伏)封在宛,公子悝(ku ,虧)封在鄧,魏冉封在陶,他們都成了諸侯。
欲知後事如何,且听下回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