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隆冬的沈陽。
幾天前的那場大雪給這個北方城市裹上了一張厚重的白毛毯。積雪來不及清掃,或者說,也沒人願意去清掃。于是,車輛、行人得以在大地上肆意作畫。夜晚來臨時,在街燈暗黃色的光線映射下,路邊的樹叢搖搖曳曳、朦朦朧朧,顯得有些詭秘。那些躲在暖暖呼呼家里的人無疑是幸福的。而還在大街上,用棉大衣、棉帽子、大口罩全副武裝起來的行色匆匆的趕路人,不免會有些焦躁。積雪在腳下吱吱嘎嘎作響,更是讓人心煩意亂。
公交車站。等車的人越聚越多,車卻像寡婦的肚子一樣毫無指望。體溫被冷風殘酷地剝削,呼吸變成大團大團的呵氣,人們不得不原地用力跺腳來取暖。好在等車的都是北方人,這就是北方的冬天,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極個別同志用不太友好的語氣問候公交公司領導的母親,大多數人還算安靜。
遠遠就看見車燈,人群躁動起來,都拼命往前擠,以至于公交車到站時已經不需要靠邊兒,直接在路中間就停下了。車門勉強打開,車廂已經很像沙丁魚罐頭了。沒人下車。站在車門口的人死命抓住任何能抓住的東西,生怕自己的行程被別人有意無意地改變。司機還算溫柔,在車站停留了足夠長的時間,直到堅信載客量確實不可能生哪怕是微小的調整,才關上車門,緩緩而去。
這下子可氣煞了等車的人。簡直是忍無可忍。罵罵咧咧的還算是文明人,有些人終于揭竿而起,團起雪球,砸向無辜的客車。
三三兩兩的人再次表現出無可奈何的寬容。他們垂頭喪氣,拖著沉重的步子,追隨公交車而去。如果纏上繃帶、打上夾板,再配上拐杖,哈哈,這伙人太像是當年遼沈戰場上被撇下的**敗兵。
林東海不同。他跑步的姿勢很優美,我們有理由相信他是追擊的解放軍。
十七歲的林東海要趕往火車站送人。送的是俞伯伯一家。其實,他剛剛和父母一起在他們家告別過了。林東海只是忍不住還想再見俞伯伯的大女兒俞月一面。
俞伯伯是歸國華僑,夫婦兩人都是醫生。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沈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大女兒俞月一直在南京跟外婆過,身邊帶著小女兒俞佳。因為是不習慣北方的生活,親屬又都在南方,所以他們一直想方設法要調回去。最後還是僑聯出面,使他們可以全家在南京團聚。
俞月固定的會在每年放假的時候來沈陽和父母住上一段時間。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每次的來來往往,都會讓林東海牽腸掛肚了。
而這次一走,恐怕是很難再見到了。
林東海三歲那年,患上蜂窩組織炎合並敗血癥,脖子腫脹得和下顎齊平,軟鼓囔囔充滿膿水。父母跑遍全城,竟找不到願意收治的醫院,找不到救命的醫生。敗血癥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癥。沒有哪家醫院、哪個醫生願意一條小生命最後斷送在自己手里。
俞伯伯收下了這個幾經折騰,已經是奄奄一息的小病人。他立即主刀動手術搶救。又安排檢驗室抽取血液樣本,拿去和所有的抗生藥物比對,終于現是一種叫‘金霉素’的藥品可以殺死血液里的病毒細菌。一條脆弱的生命保住了。父母記住了兒子的救命恩人。可當醫生的卻不以為然,這種事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嘛。所以,幾年以後,當林東海的母親在路上遇到俞伯伯,驚喜地上前打招呼時,俞伯伯完全是一頭霧水。林媽媽再三說明,俞伯伯含含糊糊、略有印象。巧的是兩家住的非常近。于是,事過多年,林媽媽帶著兒子登門拜訪,再次致謝。兩家從此開始往來。又過了幾年,閑聊中,林媽媽說起自己下巴上長了一個小疙瘩,不痛不癢,可是挺別扭的。俞伯伯說,那就到醫院把它割掉吧。
手術很簡單,麻藥都不用打。做為醫生的職業習慣,俞伯伯把切下來的組織拿去做了病理分析。結果卻令人大吃一驚︰是惡性的。這一年林媽媽才36歲。由于早期現,治療及時,林媽媽逃月兌了癌癥的魔爪。
對于俞伯伯是輕而易舉的事,可對于林家,這是兩條人命的恩德呀。
林東海跑上站台的時侯已經是氣喘吁吁,眼睫毛掛著雪霜,眼框充盈著淚水,棉帽子都濕透了。他放緩腳步,從一節節車廂的窗口里焦急地尋找。當遠遠地看到俞月時,林東海停住了腳步。
天冷,所有的車窗都是關閉的,窗戶四周還掛著很厚的霜。坐在車廂窗口邊的俞月正開心地和父母聊天,絲毫沒理會到站台上生的事。
林東海實在沒有勇氣走過去。他把自己大半個身子藏在柱子後面,默默注視著。
開車的鈴聲刺耳地響起,林東海看到俞月的目光掃向窗外的站台,那目光很明顯只是隨便瀏覽,而不是找人。可林東海還是不由自主地揮揮手,希望俞月能看到自己。
俞月還真看到了。只見她用手指著窗外,在向父母說些什麼。
林東海揮動的手立時停住了。他明白,俞月是好奇自己為什麼會在車站出現。
她沒有哪怕是一點點的喜悅。更不會像自己這樣一副難舍難分的樣子。
林東海覺得自己非常多余。
還好,火車很快就開了,帶走了俞月,也把他的不尷不尬帶走了。
林東海的視野里只剩下冰冷的鐵軌和空曠的站台。
他的心情是無比的沮喪。愣在那里也不知有多久。
雪花依舊在靜悄悄地飄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