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孀 第122章︰建功德牌坊,增尉氏榮耀

作者 ︰ 韓詠明

青霞所創辦的華校,因為逐漸被社會所認可,再加上各省報刊的紛紛報道。所以,第二年招新生的時候,已不用朱炳麟、燕斌、高山愛子和劉恆泰這些教師們,再拋頭露面的到大街上去做宣傳了,更不用青霞在報紙上登招生啟示了,許多開明人士和家長,不等學校開學,便主動把家里的女孩子,送到華英女校住校讀書。

青霞和女校的教師們,激動得度過數個不眠之夜後,青霞決定,一不做,二不休,把華英女校的規模再擴大,讓女校的知名度更高更響亮些。于是,青霞又報請政府的批準,在華英女校里創辦了一個師範班。因為華英女校原有的巨大知名度,青霞新創辦的這個師範班,很快便招夠了所預想的四十名女生。

如此一來,青霞在中國教育界的名聲,如日中天,全國各大報刊,也紛紛報道青霞這一壯舉。其中的《開封簡報》是這樣報道的︰

尉氏縣一品命婦劉馬氏,獨立捐助創設華英女校,先辦初等一班,頗著成效也。欲開竣知識,養成家庭習慣起見,遵章在該校附近設師範一班,招考學生四十名,初定二年畢業,刻已開堂授課。

青霞待師範班穩固之後,便把華英女校的一切事宜,皆交給遠門族孫劉恆泰來操作。之後,她帶著兒子和淑女,長期住在開封。青霞之所以常住開封,是因為她知道,上次劉憲德和劉少德在暗中舉報大河書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殺雞給猴看,是真對著她劉青霞而來的。之所以真對她劉青霞,是因為她支持大哥與外商競標新煤礦開采權的二百萬兩銀子。

試想一下,她青霞捐助幾千兩銀子、幾萬兩銀子,劉氏族人還撞進家里摔盆砸碗地撒野,翻箱倒櫃的搶劫;這一下子支持大哥二百萬兩白銀,那劉氏族還不是像剜了心一樣疼嗎!像挖了雙眼一樣仇恨嗎!只是劉氏族人懼于自己一品誥命夫人的封號。懼于上次的馬知縣假冒皇上口喻,假冒省府下的公文。所以,才不敢冒然出手。如若不然,恐怕是早把她劉青霞給撕成碎片了。早把她青霞給暗坑害成死尸了。

青霞更知道,雖說劉氏族人的舉報詭計沒有得呈,但他們肯定還會另生事端,來找她青霞的麻煩。常言說︰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那仇人如果不相見呢!他們的眼楮可能就不會紅得那麼厲害了。眼情不紅了。心里也就平衡了,也就沒那麼大地火氣了。所以,青霞介于這些擔心和考慮,便決定長期居住開封。

因為開封至尉氏,相距近百里之遙,不像尉氏距大橋,只有二里之路程。那些吃飽飯沒事干的劉氏族人,說來就來。甚至很隨便地轉個身,就能轉到尉氏。轉到她師古堂的大門前。所以,在開封居住的日子。青霞和淑女都感到了一種膠離災難火坑地幸福和舒適。特別是淑女,她眼角和額頭。因劉鐵離世而生出來的皺紋,竟然慢慢舒展開了,臉色也變得紅潤了,甚至性格會在突然之間回到青春年少的年齡︰會突然毫無顧及地大聲笑,會在無有旁人在場的時候突然跳躍起來,會沒大沒小的與青霞喜戲……

雖說在開封,也有劉氏族地公茂典和商行,但開封乃七朝古都,又是河南省府,城池繁華龐大,街道縱橫交錯,胡同盤根錯節,行人川流不息。再加上她們居住的地方,離劉氏族的公茂典不在一條街上,並且還相距甚遠,所以,在開封居住的幾個月里,竟然沒有看到劉氏族人那可憎的面孔,沒有听到劉氏族人那侮辱性的謾罵。

這樣幸福而舒適的日子,已經讓青霞很滿足了。她除了利用打理生意之便,把刊有進步思想地革命刊物的書籍,帶到所能帶到地角角落落,還經常在利用到開封學堂參觀視察的機會,傳播進步思想,展同盟會會員。

就在青霞感到很滿足地時候,尉氏師古堂突然來人,急急慌慌地向她稟報︰「太太,家里有喜事了,太太快回尉氏吧!」

「哦?喜事?」青霞不相信地望著因趕路急而上氣不接下氣、汗流滿面地家人。忍不住迷惑。近似嘟囔地驚問。「尉氏能有什麼喜事?如果族里地人不到師古堂找茬。就是天大地喜事。」

家人急欲接著稟報。青霞急忙沖家人擺了擺手。示意氣喘吁吁地他。坐下來稍做歇息。喝過茶水之後。再接著稟報。

自居住開封以來。青霞做好地思想準備是︰尉氏地家里來人。會在某一天。突然滿臉淚痕地來到開封。痛哭流涕地向她稟報。劉氏族人如何像惡狼一樣。欺到師古堂橫行撒野;劉氏族人如何像強盜一樣。欺進師古堂瘋搶打砸;劉氏族人如何像畜生野獸一樣。欺進師古堂去胡作非為。可現在。她從家人地稟報里。不但沒有听到劉氏族人地暴行惡罵。反而是向她稟報。家里有喜事了。這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對于青霞來說。只要劉氏族人不尋事。那就燒高香了。那就是天大地喜事。還會有什麼喜事呢?再說了。自丈夫耀德離世之後。家里從來就沒出過喜事呀!

青霞只稍做了喘息。顧不上喝水。便急慌地接著稟報︰「太太!馬知縣派人到師古堂通知說。京城來了欽差大臣。說是皇上賞賜給太太「樂善好施」地牌額。讓太太快回去接旨受賜。因為欽差大臣還在縣衙等著太太呢……」

「哦!」青霞驚恐得騰然站起。不錯。是喜事。真是喜事!並且。這還是千真萬確地喜事。青霞之所以確定這時千真萬確地喜事。是因為。她在去年地《河南教育官報》上。看到過河南撫院向皇上奏請地「撫院吳附奏尉氏命婦劉馬氏捐助女學經費請建牌坊片地」折子︰

再據尉氏知縣馬俊生稟︰該縣一品命婦劉馬氏。以邑中女學堂尚屬闕如。願將西門內管業房屋一所改建初等小學堂。額定學生五十名。延聘女教員三人。四年畢業。于本年二月間開學。一切遵照定章辦理。共計開辦費合銀五千兩。每歲額支需銀二千五百兩。計四年已需幾萬兩。均經籌備。另儲稟請立案等情。經臣飭由提學使查核。詳情奏獎前來。臣查士民捐地方善舉。銀至千兩以上例得請旨建牌坊。給予樂善好施字樣。今該命婦劉馬氏創設女學。需費數萬。核與建坊之例相符合無仰懇樣。于本籍自行建坊。以昭激勸。出自鴻慈除分咨外。謹附片具陳伏乞聖鑒訓示謹……

家人見青霞陷入沉思,越急慌地催促說︰「太太,我臨來時,馬知縣可是反復叮囑我說,讓太太接到稟報之後。即刻起身回尉氏,因為欽差大臣還縣衙候著呢!」

「嗯!」馬青霞突然從思緒中回過神來。立即沖家人點點頭,「即刻起程!」

青霞稍做整理。留淑女和兒子在開封,她便帶著幾個貼身家人。快馬加鞭地趕回尉氏,沒邁入師古堂。她便支派家人到縣衙,去稟報馬知縣。

馬知縣接到青霞回尉氏的稟報,立即與欽差大臣一起,來到師古堂。青霞也早率領眾家人,來到師古堂的大門外,恭候欽差大臣和馬知縣。

在眾人齊唰唰的跪拜之中,欽差大臣敬畏地展開聖旨,是滿臉和莊重和神聖。他居高臨下地環顧了一眼腳下頂祠膜拜的眾人,貌似很滿意地微微一笑,便開始氣宇軒昂地高聲宣讀宣統皇帝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查河南尉氏一品命婦劉馬青霞樂善好施,屢有義舉,賢德廣布京津、河南,受人欽仰,去載又費巨銀創辦豫省惟一女校,開女子教育風氣,功德無量。特準地方所奏,賜劉馬青霞「樂善好施」牌額,恩準尉氏縣自行建坊以昭激勸。欽此。

青霞恭敬地接過皇帝賜賞她地「樂善好施」的金色牌額,遞于身後的家人,恭送欽差大臣和馬知縣離開,這才率眾家人回到師古堂,將皇帝賜賞的「樂善好施」牌額,恭放于客堂之上。

青霞在接到聖旨地第二天,便在馬知縣的關照指點之下,開始在尉氏購選地皮,築建「樂善好施」牌坊。

因為馬知縣早已得知青霞支持娘家大哥巨銀、用以競標煤礦的壯舉,他為了防止劉氏族人在青霞築建「樂善好施」的牌坊之,無事生非,尋畔鬧事,所以,在整個築建之中,他不但派遣幾名衙役公差到工地上,全天監護,他本人也三番五次地到工地上視察參觀。

馬俊生知縣之所以如此關心「樂善好施」牌坊的築建,是因為牌坊來是一種至高無上地榮耀,是一種皇帝對臣民的表彰,是一種對功德的肯定,是一種對行為的認可。而皇帝踢賞給青霞的這塊「樂善好施」的功德牌額,在尉氏的歷史上,是第一塊;青霞所築建地「樂善好施」牌坊,在尉氏的歷史上,也是第一座。

而劉氏族人,盡管每天都在築建之中地牌坊工地周圍,逡巡窺視,盡管經常在工地上,看到青霞的身影,可是,他們終歸是懾于有衙門公差地全天維護,更懾于牌坊是經皇帝恩準築建的,還懾于代表聖皇地欽差大臣賜賞青霞的「樂善好施」牌額,他們只有將沖天地的怒火和仇恨壓抑在身體里,卻不敢伺機忘動。

一個月之後,「樂善好施」的牌坊築建完工。青霞給工匠們結清工錢,又大加犒賞,之後,她不給劉氏族人任何尋畔鬧事的機會,立即乘車回到開封。

回到開封的青霞,好像是才剛剛坐定,李錦公便風風火火地撞了進來,遞給青霞一封來自日本的長信。

青霞迫不及待地掏出信紙,急切地看起來。

看過信之後的青霞,仰著向天,她心中卻有個聲音在激動地高呼︰終于盼到了!終于盼到他了!也仿佛只是剎那之間,青霞听到了心里百花盛開的聲音,感受到了心里的鳥語花香的,看到了一個斬新的美妙世界,看到幸福的降臨……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遺孀最新章節 | 遺孀全文閱讀 | 遺孀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