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四人,來到了果村玉皇廟前。抬眼望去。那廟宇寬廣雄偉,富麗堂皇。先自在心了產生了一種敬畏與虔誠。在李二嫂的帶領下,在廟的前後左右觀看起來。
玉皇廟分前殿、後殿、東、西、北三閣。北閣最雄偉,是一個四稜柱形重樓式建築。走廊外延,抱柱林立,金磚琉璃瓦蓋頂,頂脊雙吻對稱。正中葫蘆沖天,四角飛檐,檐下銅鈴下垂。脊獸栩栩如生。玉皇爺的坐式銅像就鑄在這里。底樓只鑄到玉皇爺的肩,二樓上是玉皇爺的頭。一個**,若踩著玉皇爺的肩膀伸手向上,只能觸到眉毛。玉皇爺頭戴冕,冕前後垂旒,身穿圓領大袍,兩腿屈,膝下垂,雙手相握,神采奕奕,威嚴肅穆。
三個姑娘在玉皇爺神像前進了香,磕了頭,少不了禱告一番。然後在李二嫂的帶領下,到廟門外一家茶樓里歇息。
四人一邊喝著茶,一邊透過茶樓的格子窗觀看外面熙熙攘攘游廟進香的人們。梅蘭花很想知道有關于皇廟的故事,對李二嫂說︰
「干娘,玉皇廟這麼雄偉壯觀,一定有不少傳說吧。」
李二嫂樂得賣弄才華,見「才女」向她提問,高興地說︰「那敢情,關于這廟,老人們的說法可多哩。」李二嫂清了清嗓子,娓娓道出了這麼一個傳說︰
傳說,明朝初期,永樂皇帝朱棣與師爺劉伯溫北上尋找修建國都地址時,最初尋找到這里。看到果村一片龍脈,風水甚好。但是,掘了一杴土,再放進去卻盛不下。看出這一代富有,人群中七分坐轎的,三分抬轎的。怕在此建都後坐轎的更多了,沒有抬轎的怎麼行?便又向北尋去。北行七十里,走到了烏由縣東北角上的崇教寺上,看到那里比這里更富,光有坐轎的沒有抬轎的。就想返回到果村。這時,果村的龍脈已被玉皇爺佔了。只得又北行七百里,建了現在的北京城。
據說,在劉伯溫選都城選到這里時,玉皇爺選廟址也正好選到這里。待劉伯溫走後,玉皇爺就把那一派龍脈用神光罩住,然後托夢給當時的烏由縣知縣,命他在果村這一帶給他修一座廟。並囑咐說,修廟的銀子向「叫街的」要;木料向「辣臉的」要;圖樣向「賣玩具的要飯的」要。知縣醒來,覺得夢蹊蹺。何況修廟建寺是行好的事,就尊了夢中玉皇爺所言,立即出榜,招募名師巧匠修建玉皇廟。
要興土木,必須有銀子。縣庫里的銀子又都有用項,知縣就命張監工帶領衙役們到集市上向「叫街的」去要。
這「叫街的」本是乞丐,但這類乞丐不是伸手討要,而是「爺爺女乃女乃」的狂喊,聲嘶力竭,擄人神經。客商們怕他的狂喊影響買賣,只好施舍些打走。
張監工帶領衙役來到集市上,正好遇見一個「叫街的」正在沿街狂喊。他們就把他拉到一個僻靜處,向他要錢。「叫街的」哭喪著臉說︰「我要有錢,就不出來叫街了。」張監工見逼不出錢來,回去交不了差,就命衙役們打那「叫街的」。打得「叫街的」沒法了,指著身下的土地說︰「這地下有銀子,你們刨吧。」衙役們拿起鎬來一刨,真的刨出兩大甕銀子來。
知縣見真應了那夢。十分高興。就又命張監工帶領衙役去向「剌臉地」要木料。
這「剌臉地」也是乞丐。這類乞丐是手持一把利刃。對著客商狂喊。客商如不出錢。就朝自己臉上下刀。弄得滿臉血污。慘不忍睹。在自己地貨攤前出了這類事。客商也覺臉面上不光彩。只好早早地施舍些打走了了事。
張監工帶衙役又來到集市上。把一個「剌臉地」拉到一個井台旁。向他要木料。「剌臉地」怒目圓睜。倒向他們要起填肚子地東西來。張監工就令衙役給他買了吃食兒。「剌臉地」吃飽喝足。心里想︰「他們向一個要飯地要木料。真乃天下之大滑稽。我何不就以滑稽對滑稽。」于是。就指了指身邊地井說︰「這井里就有木頭。你們往外撈吧。撈夠了就言一聲。」誰知。話音兒剛落。那井里就冒起了白霧。滾起了水花。那成梁成檁一根接一根地從井里漂上來。眾衙役們抬地抬。扛地扛。不一會兒就撈了小山似地一大堆。一個衙役累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就對張監工說︰「不少了。再撈就用不了了。」話音兒剛落。那井中一幅上來地木頭就一下子不見了。氣得張監工搧了那個多嘴地衙役兩巴掌。
有了銀子和木料。知縣又命張監工去向「賣玩具地要飯地」要圖樣。
這「賣玩具地要飯地」也是乞丐。這類乞丐就是拿了一些小玩具。一邊賣些小錢。一邊用玩具換飯吃。
張監工帶著衙役。走了九九八十一鄉。趕了七七四十九個集。抓了八八六十四個「賣玩具地要飯地」。也沒要出圖樣來。
知縣氣極了,對張監工說︰「眼下工匠來得這麼多,只等圖樣了。再寬限你三天,到時還找不到,決不輕饒你。」
張監工嚇得冷汗直淋,只好帶領衙役二次出門去找。眼看日落西山,三天期限已到,圖樣仍無著落。張監工心里一著急,那眼淚就跟滾黃豆粒兒似的一個接一個地滾了下來。
正在這時,一個穿戴很破的老頭手里拿著要飯碗,肩上扛著青竹竿,青竹竿上拴著一串蟈蟈籠子,拖拖拉拉地向這邊走來。一邊走還一邊嘟囔著︰「蟈蟈籠,好式樣,多花錢,不上當。」
張監工閃淚眼一看,那蟈蟈籠子編制得十分精致,尤其那上邊最大的一個,是四柱形重樓式樣。四角飛檐,正中圓葫蘆沖天。心想︰反正旗限已到,且買回這最大的一個交差,權當一時。于是,就喊住賣蟈蟈籠子的。要買那最大的一個。
賣蟈蟈籠子的老頭看了他一眼,說︰「我這蟈蟈籠子是成套的,要買你就買一套,單個不賣。」說完繼續往前走。
張監工沒法,急忙追上,說︰「一套就一套,單憑老者開個價。」
那老頭回過頭看了看他,笑眯眯地說︰「我這蟈蟈籠子是閑來無事編著玩兒的,你要真喜歡,就送給你吧,什麼錢呀、價的!」說完把竹竿給了張監工,頭也不回地走了。
張監工接蟈蟈籠子在手,暗想︰「這老頭,買一個倒不賣,全要了又不收錢,真是個怪人。」回頭再看時,哪里還有那老頭的影子?知是遇上了神仙。忙回縣衙,向知縣報告了此事。
知縣叫來工程總管,參看那籠子。工程總管一擺布,殿堂、閣樓、廟宇、亭台……共七七四十九座。整個圖樣,宏偉壯觀,為這一帶所罕見。知縣十分滿意,就下令動工,按照蟈蟈籠子的樣式修建起了玉皇廟,煉銅水鑄起了玉皇爺聖像。
玉皇大殿是二層樓,高十數丈。底樓只鑄到玉皇爺的肩,二樓上的頭,怎麼也鑄不上去了。正在著急,一個賣玩具的老頭手舉著一頂花花綠綠的帽子走了過來,一再要修廟的人們買他的帽子。張監工沒好氣地說︰「頭還安不上哩,還買哪門子帽子?」賣帽子的老人「哈哈」笑道︰「過了這個村,在沒這個店,今天不買,過後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張監工見話蹊蹺,抬頭仔細一看,見這個賣帽子的有些和那個賣蟈蟈籠子的相似。再看那帽子,前後垂旒,酷似皇冕,給玉皇爺佩戴再合適不過了。就換了一副笑臉,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帽子我們買下拉。您老人家見多識廣,請您費神幫幫我們,用什麼法子才能把頭鑄上去?」
賣帽子的老頭說︰「我都土埋到脖子的人了,還能幫你們什麼忙呢?」說完,放下帽子,錢也沒收就走了。
張監工頓時領悟,忙叫人在玉皇爺的坐身像周圍屯起土來,直屯到脖子上。工匠們再在土堆上安模具、化銅水,鑄成了頭像。又按賣帽子老人留下的帽樣,給玉皇爺加上了前後垂旒的皇冕。
玉皇廟終于修起來了。每年五月十五廟會。客商游人多達數十萬人。因此廟是「叫街的」給的錢,「剌臉的」給的木料,「賣玩具的要飯的」提供的圖樣,人們念其建廟有功,多有施舍。所以,每年廟會上總有達幾百名乞丐,其中「叫街的」、「剌臉的」、「賣玩具的要飯的」不下百名。
故事剛講完,一個「叫街的」狂喊著向這邊走來。三個姑娘忙把手伸向自己的衣袋,各取了些錢物,施舍給了「叫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