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子 第一百七十二節 宅地(上)

作者 ︰ 魔帥

「軍侯大人!你說會不會打起來?」楊淮嘴中餃著馬尾草對他的上官廣陵郡軍司馬張雲問了起來。

「打?」張雲站在山顛上遠遠的眺望了一下山那邊的閩越國長長的舒出一口氣︰‘打自然是要打的若是不打那朝廷就未免有些糊涂了!」

「哦……::討厭戰爭因為戰爭是要死人的而楊淮還不想死他在廣陵的妻子已經懷孕了估模著也就這兩月就要生了吧。

他就要做父親了因此他非常不情願不仗因為他還想看到自己兒子落地。

戰爭?對他有好處嗎?

作為一個平民出身的大漢國中級軍官楊淮現在的官職是大漢國廣陵郡郡兵的一個屯長手底下有著五十人的撅張。他現在一年的俸祿加上賞賜折算成錢不過兩千勉強夠維持家中的開銷他實在難以想象若他戰死了他的老婆孩子誰去照顧。

戰爭對像楊淮這樣的人來說沒有絲毫的好處。

更何況閩越的地方山林密布道路崎嶇大軍根本難以展開即使打下來也很難守住。楊淮實在想不出來天子有什麼理由攻取閩越?

「楊淮!」張雲看了看自己的這個下屬努力挺直了腰桿提了一口丹田中的氣。大聲道︰「此戰乃為大漢而戰!」

「為你我而戰!」

張雲地話說得楊淮這個農民出身大字不識一個的大兵模著腦袋實在想不出閩越的地位什麼時候上升到了關系到大漢社稷前途自己身家未來的地位上?

無論從哪個方面上來說閩越。都不配!

張雲看了一眼楊淮老實說在三天前他也對這場戰爭的定位以及值不值得一打非常疑惑。

這是自然的自周以來華夷之辯深入人心大漢國似乎或許也不應該隨便與藩屬開戰吧?

而且戰爭能夠得到什麼?這還是一個大大的疑惑。

若說為張叔公大人報仇。那也不必搞出這麼大排場實際上假如僅僅只是這樣大漢只須派出一使前往閩越任命一個新的閩越王。就可順利地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三天前。太子殿下的親信李賁將軍召集了駐扎在東甌的所有大漢軍司馬以上級別的軍官開了一個短暫的會議。

在會議中。李賁也是這樣對所有的軍官說的。

「自古中國欲攘外。必先安內……跟他說過地話︰「北疆匈奴其勢日昌。遲早為中國大患北疆戰爭迫在眉睫而南疆三越多騎牆不軌是故為他日計三越必先定之由此大漢方可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狹雷霆之勢一舉定北疆邊患!」

當然這些是打不動普通的像楊淮這樣的軍官的對于絕大多數南方軍人來說北方那實在太遙遠了北方地邊患與他們沒多大關系。沒有似北方七郡那樣地徹骨之痛因此對戰爭也就無所謂了反正匈奴人不可能跨越幾千里來騷擾他們地生活。

因此這些話也就等于一些政治標語說實在的南方人還真想不通為什麼會這樣?

俗話說地好孩子是自己地好老婆是別人的好。北方地戰爭南方自然清楚可是戰爭勝利了對南方人有實際好處嗎?

能多出稻谷多種地嗎?顯然至少現在沒有!

于是在這情況下要像楊淮這樣大字不識一個名字還是當官以後請人改的農民把自己的政治覺悟上升到顧全大局的高度顯然不可能。

「大人……::.子道︰「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意義大了!」張雲笑著看了看自己的這個下屬一臉肅然面向江都方向拱手道︰「太子殿下有令此戰定後每個參戰的軍士人人可得良田二百畝牛一頭新舍三間若有戰功另賞!」

「真的!?」楊淮兩眼放光四肢抖他怎麼也想不到會有這等好事情!

「當然是真的了!」張雲笑呵呵的道︰「不僅如此殿下還準備每人賞賜奴僕一人……

楊淮幸福的快要昏過去了!

張雲沒有撒謊劉榮確實是這樣計劃的。

但是那些土地與屋舍並非在目前的大漢國境內而是在業已內附的東甌境內。

經過調查了解後劉榮現其實東甌很適合農耕只是一直以來越人不懂得如何有效的開墾那些土地所實施的大部分為刀耕火種式的原始耕作方式只在部分地區實施了比較成熟的現代耕作。

再加上東甌地處後代的浙江境內甌江又不是很太平氣候又不如後代那麼好炎熱非常蚊蟲等等缺乏有效的滅殺措施故而一直沒有得到開。

但是大漢不同對于農耕大漢國有著非常先進的技術至少在這個時代

是最先進的加上水車等的出現因此劉榮現上修建幾個水壩並建立健全水利灌溉系統只需要幾年東甌境內就將變成一個新的農業基地。

但是顯然的是原本居住于此的土著越人必須遷往大漢內地所以此地的開也就只能靠大漢國自己了。

而非常顯然的是大漢國不會也不可能有什麼人腦袋熱自願來此開墾。

戀鄉情節在大漢國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

于是唯一地可能就只剩下囚犯與軍人了。對于。囚犯那沒有任何問題歷來中國的統治者都習慣把囚犯流放到南方或者北方某個偏僻的地方任其自生自滅。

至于軍人屯墾一直就是軍人的特點。

大漢國的軍役制度決定了大部分的郡兵屬于半耕半兵一般來說男子十八歲沒有疾病。身體健康的話就會成為正卒正卒是軍隊兵員的來源。

正卒地服役期限為兩年一年在地方做郡兵而另外一年則到北方去戍邊或者到長安當禁衛。

一般來說正卒都是自耕農。佃戶由于其特殊性以及身份是不可能放棄工作去當兵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土地兼並漸漸激烈正卒的來源越來越少了。這對大漢國來說是一個災難。

實際上。正卒來源的日益減少。正是說明了一個問題︰大漢國的自耕農已經快要崩潰了!

于是。扶持自耕農並且保證其利益不受豪強威脅。成了大漢國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最關鍵選擇。

在經濟上來說。自耕農的減少意味著災難。豪強們不斷兼並土地將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更將為將來地農民起義埋下導火索。

而在軍事上自耕農的日益減少導致帝國兵員匱乏不得不采取募兵制度來填補兵員的缺口而事實上募兵制度招募的士兵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戰斗力上都遠不如正卒。

一般來說募兵通常缺乏足夠的營養在身體素質上不如有自己產業地自耕農而在訓練上更是遠遠不如要知道正卒可是從十八歲起就年年要接受訓練直到六十歲退役地那一年——正卒服役結束後就自動成為預備役一有戰事就會接到召喚在這期間他們每年必須接受三個月地軍事訓練那通常在秋收之後。

顯然這種制度下培養出來的正卒是真正地軍人是國家地基石而不是募出來的烏合之眾。

于是乎為了社稷也為了自己地以後過的更好一些劉榮不得不攪盡腦汁來想辦法保證自耕農的利益並擴大他們的群體。

對于任何一個封建制獨裁政權來說一個穩定的有自己資產的群體是最為重要的亦是它存在的基礎屬于封建王朝的核心利益其他的一切都須給它讓路。

于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劉榮覺得或許一個大漢版的宅地法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宅地法在很久以前就在大漢實行過了。

高祖劉邦在當了皇帝後就迫不及待的推出了這一政策他給他的人民土地屋舍農具以及種子。

但是那是建立在當時手里頭掌握有大片大片的荒廢土地的環境上。

而顯然現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帝國已經沒有多少可供分配的開墾好的土地了。

要繼續獲得土地只有兩條道路。

一條是戰爭用大漢的劍為大漢的犁獲得土地但是綜觀南北大漢國沒有出劍獲得土地的地方。

大漢的劍只能為大漢的犁獲得耕牛而不是土地。

至于另外一條路就是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大量修建基礎水利設施從而達到開出大量新開墾土地的目的。

可惜的是這一目標很難實現。

先劉榮悲哀的現在現在在大漢國國家修建基礎水利工程都是征徭役而不是出錢雇工干的也就是說假如現在他要修水利或者說運河唯一的選擇就是大量征民工。

但是楊廣怎麼死的劉榮可是記憶猶新啊心有戚戚然啊!

他可不想成為楊廣的老師。

因此此事就一直耽擱了下來直到今天東甌到手以後劉榮才現新的轉機。

甌江是一條適合搞水利的河流浙江地區水資源也比較豐富。

若有足夠的人力的話那麼就可修建大量水利設施同時把河底以及兩旁沼澤中的淤泥填入甌江流域的兩旁利用灌溉系統以及河中淤泥的養分就可形成至少十萬頃的良田。

更何況由于氣候的關系浙江一帶似乎可以種植兩季?

于是唯一的問題與麻煩就變成了那些水利工程與淤泥的活計誰去干了。而毫無疑問的是閩越似乎非常勝任這個任務。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漢天子最新章節 | 大漢天子全文閱讀 | 大漢天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