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傳奇 第一集:中元節群英砸樊樓 第二十四回 劉知遠河東立國 …

作者 ︰ 秦淮

且說當日回到家中,鳳兒痛定思痛,驚定思驚,越想越害怕,她沒想過生活里會有那麼多的恐怖。那個胡為,原來到金鳳樓吵鬧,這也罷了。如今又招來個妖僧,弄個什麼罩,罩得自己迷迷糊糊人事不知的。幸虧公子他們把自己救了回來,不然的話,如今都不知到被妖僧擄到那兒去了。越想越是後怕。止不住的心驚膽顫,渾身抖戰,如今有公子在身邊就好了,可以把心里的驚恐向他傾訴,有他在身旁,自己也不會那麼恐慌。可是……

……自把鳳兒救回來後,公子就被眾將領和兩個兄弟扯到酒樓喝酒去了。竇總兵也是滿懷高興,備了酒筵,一為眾將慶功祝捷,二為鳳兒壓驚,正派了家丁前來請公子夫妻過府赴宴。听家人回報公子不在府中,鳳兒姑娘因驚恐所致,玉體欠安。連忙偕同夫人一同過府問候。公子听得竇總兵來了家中,趕忙的向各兄弟們告別,回得家中,正好竇總兵向家人詢問鳳兒的病情,公子忙向竇融夫婦道謝,彼此客套幾句後,依舊各各就座。丫環們繼續向竇夫人細細告知小姐病情。

竇夫人听了,對總兵說;「嫂夫人這病,正是驚恐所致。相公可還記得,去年我們家的小兒,也是驚恐致病,相公是從那里請了一位大國手,三幾帖就藥到病除了。」

竇總兵听了,以手拍額笑道;「不是夫人提起,下官倒是忘懷了。趙家兄弟不必煩惱,這位大夫是有真才實學的。去年小兒也是驚恐致病,更是十分危急,正是全賴他治愈的。不過他家居在陽谷,離大名頗有些路程,愚兄這也不打擾了,即刻回去派快馬把他請來,好為嫂夫人診治。」公子听了,減輕了幾分愁懷,忙向竇總兵夫婦道謝。

竇總兵回到府衙,派了一個穩妥的家人,帶領四個兵丁,備了輕車快馬,火登程,前往陽谷而去。

這位大夫姓黃名軒,字藥師,的是杏林高手,齊魯名醫。且又佛手慈心,活人無數。遠近方圓百里,無人不知其名。素敬竇總兵治兵嚴謹,一向保境安民,因而結為知交。今見竇融派了家人書信前來,知他下屬的女眷患病,便忙忙的收拾一下,隨著來人前往。

黃大夫來到大名,竇總兵又忙著親自陪同前往趙府為鳳兒診治。不免是望聞問切,聆音察理,?貌辨色。診過脈理之後,眾人出到前廳,趙公子忙問;「小妾受此驚嚇,終日心神惶恐不安,還請大夫多多費神……」

黃大夫說;「公子盡可放心,如夫人雖大受驚嚇,所幸六脈平和,並無大礙,且待晚生開出處方,煎服之後,將息幾日,自然康復的。」

說著,家人隨即擺出文房四寶,黃大夫開好方子,送與二位過目。

公子看過,又轉送總兵看。不外是參 苓術以固氣護中,辰砂,磁石,龍齒,龍骨以重鎮安神……竇總兵看後,即命家人到市上配藥。正是「藥無分輕重,效者是靈丹。」那鳳兒服藥之後,晚間果然一夜安眠無恙,不再驚慌恐懼。雖然睡醒過來的時候,還有幾分惶恐,也要公子在身旁伴著才較安定。不過,比起昨天也就好了好多了。公子看了,也較寬心。次日一個清早,便親自前往竇府先向黃大夫道謝,又請大夫再行復診。

竇總兵听說鳳兒的病情好轉,自然是高興不已,依舊陪著黃大夫一同前到趙府為鳳兒復診。經細細診察,見鳳兒病體果然已大為康復,竇總兵自是十分高興,黃大夫也就要告辭回陽谷。但因公子仍是放心不下,總兵便懇留黃大夫多延留兩天。黃大夫見是人情難卻,也就留了下來。兩天之後鳳兒玉體便已康復如常,眾人皆大歡喜,黃大夫辭歸之日,竇總兵早準備妥輕車重禮,派兵護送黃大夫返邯鄲而去。大名府之事,暫且擱下不表。

我們再說晉陽那邊的事,雖然下面的兵將們齊齊勸進,可北平王總覺力有不逮,再三猶豫,只是了一道勤王救駕文告,又派史弘肇領兵西出井陘救駕,但朝野上下,依舊是眾議紛紛,人心動蕩。就連史弘肇帶去「勤王」的人馬也都懶懶散散,一步三回頭的,走了三天還未

(114)

過壽陽。至于太原城內也還是這麼亂著。號令出去了,誰也沒認真執行,全亂了套。士兵們都圍著王府,高呼萬歲,要北平王馬上稱帝。

這一日,一群將領們又推舉了王爺的幾位親信來勸進。郭威對北平王說;「……現在天下

大亂,百姓無主,群情動蕩不安,常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民不可一日無主。現在中國地面,也就只有大王能與遼國抗衡的了。遼人亡我晉國之後,耶律德光自己執政,不再另立傀儡皇帝,而大王的北平王的王位是石晉皇帝所封。晉國已亡,大王的爵位名實?亡。大王欲統率諸侯,驅除外寇,還能以何名義去號令天下?古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大王既欲興兵抗遼,正應先正皇位,然後出師,方為名正言順。如今天命之所歸,人心之所向,大勢之所趨,盡歸大王一身。所謂;天予不取,更待何時?只恐時日遷延,人心渙散,更或有那一路諸侯揭竿唱義,得了先機,那時悔之晚矣。」

劉知遠听罷,恍然頓悟,對郭威說;「將軍一席話,使孤茅塞頓開。但我等原是晉臣,如今遼人入寇陷我京師,擄我國主,孤若驟爾棄主另立,恐惹後人非議,」于是立即下令,擇日登基。

經有司報奏;後日辛未,正是吉日良辰。于是劉知遠親帥百僚,郊祭天地,就在晉陽宮行登極大典,接受百官朝拜,自立為皇帝,國號仍稱曰晉。因鄙重貴亡國之恥,遂不用他的「開運」年號,仍繼用石敬瑭的「天福」,是為天福十二年。

乃封皇弟劉崇為太原尹,從弟劉信為侍衛指揮使,皇子劉承訓,劉承?,劉承勛及劉崇之子劉?為將軍。

又封楊?為樞密使,郭威為樞密副使,王章為三司使,蘇逢吉,蘇禹?同平章事,一些早期歸附的各鎮將領,一律都委以節度使之職。

並立即把立國之事詔告四方,傳示天下。次日又再檄文︰除原來出「勤王」兵馬外,大漢皇帝亦將親帥三軍,出兵井陘,截擊契丹。以拯救故主于羅紲……。

前面說過,數日前北平王曾向各州縣出勤王文告,其中一份送到大名府。太守竇融閱後,忙召集部屬商議,並把文告與眾人看。眾人傳閱後,各皆默默思考。

竇總兵說;「近一兩年契丹揮兵南下,爭戰不斷,朝廷先是下旨命北平王他截擊,後又命他出師救汴京之危,他都諸多推搪,未動一兵一卒。如今朝廷已亡,主上被虜,他卻邀各路人馬去搶救,真不知打的什麼主意。」

陳德賢道;「北平王手下不過五七萬人馬,前者契丹南下,有二十萬之眾。杜威雖握重兵堵河北一路。但根本就不是個將才。指揮失當,怯敵畏戰。但他位高權重,北平王若領兵前去,必得受他指揮,這豈不是‘豬羊跑進屠夫家’,自尋死路?那時他不肯出兵,看來是明智的。後來契丹兵臨皇城,杜威,李守貞的十余萬兵馬都已投降契丹,趙延壽的人馬又逡巡于冀中一路,朝廷內的馮玉是盡人皆知的投降派。這個時候不出兵,他就是聰明之舉……」

趙匡胤道;「北平王最樂意看到的,正是這;戎狄?陵,中原無主。這次倡救駕,呼吁諸侯聯手出兵,我看這就是既聰明,又狡猾的行動了。」

眾人听了,盡皆笑。竇總兵忙問;「賢弟請道其詳。」

趙匡胤道;「陳參軍剖析的十分透徹。北平王兩次不出兵,確都似合乎情理,無可非議。但也不能否認,北平王兩次不動兵馬;不耗糧草,不勞士卒,已坐得了漁人之利。各位請看看,自李唐之後,三代交替,那一個不是在前朝瀕危,天下紛亂之際,擁兵自重,擴充實力,到後來收拾殘局而得天下的?不能不說;北平王現在得的正是這一漁人之利。那是他聰明之處。而現在號召諸侯聯手救駕,那又是他狡詐之處……」

眾人都听得入神了。竇融問道;「賢弟真知灼見,愚兄願聞其詳。」

趙匡胤道;「北平王原已受皇上猜疑,他是絕不願這個皇帝再在他頭上坐著的……」

石守信道;「哪我就不明白了,他既是不願意這個皇帝在他頭上坐著,這還去救他干嘛

呢,不就讓契丹人抓去算了。就如大哥你,就是這個皇帝配你充軍的,當然你也不願意去救他。把他救了出來,那你不是還得充軍。」

眾人听了,都笑了起來。石守信也不管他們笑,只管說下去;「剛才你也說了,那北平王的兵少,契丹兵多,就算加上一些雜七雜八的雜牌軍,也沒有多少人,能救得了這個皇帝出來嗎?」

趙匡胤說;「二弟說得好,他這次號召諸侯救駕,必然會是兩種結果,一是救得到,二是救不到。但不管救得到救不到,最後都達到他的一個目的……」

陳德賢問道;「請問如果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那又都能達到他的一個什麼目的?」

趙匡胤笑道;「此次他號召諸侯救駕,不管來了多少路人馬,誰都不及他的多,他當然就是盟主。若是人馬眾多,指揮得當,萬一真能把皇帝救了出來,眾人都只能听他的。他就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中原霸主,可以號令天下。」

眾人听了,俱點頭稱是。

趙匡胤繼續說道;「……救不出皇帝,也無損他的兵馬,既可得一個忠義救主的好名聲,

又趁這個機會聯絡各路英雄好漢,有利于今後擴充力量。他賭這一把是坐贏無輸,不管開那一

寶,他都是贏定了的……」

陳德賢道;「既然這都有利于達到他的目的,哪他的目的就是……」

趙匡胤道;「取代石晉,自立皇朝。」

眾人听到這里,俱各鼓掌稱?,齊說;「說得極是,說得極是。」

竇融道;「據賢弟如此說來,北平王這次名為救駕,實際是為了達到他自己目的,按理說,我們前去,只不過是為他作嫁衣裳罷了,那我們倒不如不去。」說完,以目光征詢各人意見。

王審琦道;「依我之見,竇總兵若是有意歸順契丹,那就不要前去。如果無意歸順契丹,那就以去為好。」

眾人听了,各有所思,石守信仍不明白,問道;「大哥,三弟,你們說來說去,我還是一塌糊涂。倒不如就說一句去或是不去?」

鄧龍說;「石公子別急,一句話是說不清的。待趙公子慢慢說下去。」

趙匡胤道;「三弟說得也很對。竇總兵當然是不會降遼的。假使他若想歸順契丹人的話,如今又去從契丹人手中搶人,那明擺著是跟他們過不去。因此是不能去。而小弟深知竇總兵是不願歸順契丹的,因而,這就是應該去。」

竇融道;「賢弟深知我心。據賢弟剛才所說,此次所謂救駕,都不過是北平王為謀一己之利而**的手段而已,我等若去了,又能得什麼利益呢?」

陳德賢理解了趙公子的思路,耐不住要說出來了他說;「獲利良多呀!如果能救回皇上,北平王必將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得了氣候。如今我大名若出兵參與,那時對大人自當另眼相看,當可從中分得一杯羹。此其一也。救不出皇上,也正如趙公子所說;…于我兵馬無損,既可得個忠義救主的好名聲,又得個機會聯絡各路英雄好漢。也可與北平王共得漁利。此其二也。」回過頭來問趙匡胤;「趙公子,你說在下說的對否?」

趙匡胤笑道;「參軍所見,正與某相合。大名兵馬,就算是前去白跑一趟,總兵大人至少也必會換回一個有心救國,無力救主的美譽……」

眾人听了,齊鼓掌喝彩;「好一個有心救國,無力救主。」

竇融高興地說;「看來諸位都?同趙公子的意見,我大名府是應該派兵前往嘍?」

眾人俱皆興致勃勃,附議出兵。竇總兵忖度了一會,也覺得有利無弊,便對部下三將說;「大名府的家底淺薄,兵微將寡,你們三個是比我更清楚的了。你們好好計算一下,該拉多少人馬去?怎麼個去法?不過有一點是要明白告訴你們;大名這個老窩是萬萬出不得半點差池,是一定要保牢的。

張彪說;「依末將之見,集全部兵馬,務要配備強弓硬弩,旗甲鮮明,不管是打得成打不

成,也別讓其他部隊瞧咱們不起。」

陳德賢沉思了片刻說;「正如大人所說,咱大名兵微將寡,還要先保城池,看來不宜多兵馬。日前與鄧開山抗衡,全賴三位公子鼎力相助取勝,既鼓舞了士氣,又安定了民心…此次既要出兵勤王,又要防城池有失,顧此又防失彼,難免捉襟見肘,除非三位再次助我等一臂之力,人馬方好調遣。」

竇融忙接著說道;「本官正有此意,與參軍不謀而合。」轉對趙匡胤說;「濟弱扶傾,乃壯士所為。日前鄧開山兵犯大名,多蒙三位出手相助,解我厄困。此次出兵勤王,仍請三位再

助我大名……」

那石守信正是個無事找事的大閑人,練了這麼些年的武功,還沒真正一刀一槍上陣交鋒使用過。前次對鄧開山一仗,覺得未過夠癮。今天在這里呆了半天,見他們盡是文縐縐的講來講去都說不清打還是不打,也插不上嘴,他早就不耐煩了,這會听竇總兵說了個「請」字,也不等趙匡胤開口,他就忙搶答過話來說;「行,行,行,您盡管放心,咱兄弟仨反正都閑著沒事干的,你這個忙咱們是幫定了的。」

竇總兵听他這麼一說,大喜,說;「趙家大兄弟與陳參軍對此次出兵勤王都極有見地,那

就請你們計劃計劃,該如何方為周全。」

陳德賢答道;「正如剛才大人所說,大名這個老窩是萬萬出不得半點差池的。所以張將軍

剛才提議派出全兵馬,看來不大穩妥,趙公子對此必有成算,在下倒想听听公子的高見。」

趙匡胤想了片刻,說道;「依某愚見,北平王此次所謂會師勤王,是醉翁之意,不在乎酒

的。契丹人以三萬人馬押送,必定戒備森嚴,到時即使兩軍對陣,北平王諒也不會拼全力去搶救那個皇帝的。我們此去,那里是為了打仗,不過附庸作勢而已,因而無須人多,有三五百騎兵足矣…」

竇融大喜,對趙公子道;「賢弟此論,正合我意。此行就由賢弟與陳參軍,帶領你那兩位弟兄,五百騎人馬前往。本官自與鄧,張二位將軍留守大名。陳參軍與賢弟自去調動人馬,至于何時起程及一切軍務事宜,你們盡可隨機應變,相機行事。」

當堂領了軍令,陳,趙,王,石四將帶了兵馬,不動聲息,偃旗息鼓,悄悄出。走了半天,探子回報,原來今早契丹大軍剛過邯鄲。陳德賢對公子說;「我等快馬輕騎,還是成了馬後炮。如今只有穿過大路,傍著太行山直往井?,才好繞到契丹人前頭,與友軍會合……」

趙匡胤答道;「這一帶的地理道路,惟參軍最熟,一由參軍指揮。」

于是,由參軍引路,五百騎人馬,含枚疾走,直奔娘子關。誰知關前冷落,只在左近駐下三兩處州府來的兵馬,也都不過一千幾百人的,身為盟主的北平王大軍尚未到來……

各處人馬甚無聊賴,正欲班師回家,忽又報道有北平王人馬到來,且還向各路人馬宣告帶了錢糧犒勞各路諸侯將士。

眾人听了,還沒打仗先有獎勞,這是皆大歡喜的事。于是,各路人馬熱熱鬧鬧地領了犒勞,歡天喜地的各自回去了。那趙匡胤卻老大不高興說︰「他這北平王真不是個東西,自己喊勤王,可自己又不來,他這個盟主是乍當的?」

石守信說︰「他是盟主麼,遼兵沒來,石重貴也沒來,他當然就不來了,都犒勞了咱們了,這盟主也算不賴了。」

陳參軍听了,笑道︰「看來大公子還有什麼新點子不成?」

趙匡胤道︰「真不是味道。石重貴還沒來呢?契丹人也還未來呢?讓咱們白跑一趟。依咱說,咱們別走,在這等著,待他們來了,搶他們的東西!」

眾人听了,立時哄然叫好。

正是︰天下紛紛亂,英雄起四方。趁火來打劫,無心去勤王。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趙匡胤傳奇最新章節 | 趙匡胤傳奇全文閱讀 | 趙匡胤傳奇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