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舊事 正文 笑到最後才是笑第六十回(三)

作者 ︰ 水蠆

大員。

俞咨皋功敗垂成李一官此時卻是春風得意。

薛伯泉同孫克的談判經過兩天的討價還價終于敲定了最後的結果。紅毛答應賠銀五十萬兩將船上所有財物及所攜火器刀斧等物全部交歸李家所有。不過孫克也不是任人揉捏的主。他雖被李一官困在灣內他也不知李一官其實也在顧慮李魁奇等人但是他心里明白李一官之所以與他和談主要原因還是南洋的商路。

自述年前科恩建巴達維亞城後東印度公司在東方的力量便飛展。如今不但伊比利亞人被打得抬不起頭來便是英格蘭人也眼瞅著不成了。整個東印度群島都既將為東印度公司所控制李家的船要去南洋豈能不看東印度公司的臉色?何況孫克揣測李一官還有另一層心思。根據東印度公司的態度凡是往來馬尼拉的船只不分青紅皂白東印度公司是一律搶奪不誤。李家同馬尼拉始終有生意往來李一官自然希望東印度公司對他們高抬貴手。孫克雖然沒有同俞咨皋談判的砝碼但是在李一官面前他並非完全沒有依憑。

所以孫克對交出「格羅寧根」號一事堅決不允。當然為了給李一官一個台階下孫克聲稱「格羅寧根」號已經沉沒。此外孫克對三日之內離開大員一事也表示異議。他的船現在千瘡百孔需要一段時間修理才能經受波濤。

要說這個孫克果然要比雷也山明白東方。他對李一官的心思看得也明白許些。李一官開出那麼一批條件本來也是漫天要價等著孫克坐地還錢。其實通過郭鴻泰的口李一官已經知道了邦特庫的事情連領頭的都叫他親手放了他又何必為難幾個兵卒!

所以薛伯泉帶回來孫克的答復李一官便痛快答應了。當然與紅毛的具體交涉又進了了兩天薛伯泉才勉為其難地與孫克達成了協議。

在這期間李魁奇和楊六做賊心虛他們遲遲不見劉香的蹤影害怕李一官對他們下手于是在當天便揚帆而去更不敢同李一官提什麼條件。結果他們離開後第二天劉香的隊伍便到了。

劉香抵達大員的時候因李一官與紅毛的交涉尚未結束所以李一官的船隊仍堵在口外紅毛的船則停在灣內。經過一天的整理大員已不似之前那樣駭人。天氣炎熱水面和岸上的尸體都已焚燒掩埋。水面上僅僅余下一些船只殘骸以及紅毛的四條的帆船。

饒是如此原本一十三條紅毛船轉眼之間只剩下孤零零四條船如此這般也足夠劉香隱隱感到心寒。不過面對如此局面劉香卻不像李魁奇與楊六一般離去。按照早前的說法拿下紅毛後他們幾家是要分好處的。現在李魁奇和楊六自行退去劉香卻是有膽。劉香不但沒有離去反倒派了人來向李一官討要好處。當然這番劉香自己沒有出面連他依仗的丁有年也沒有冒險

同時劉香的隊伍也十分謹慎。李一官同紅毛議定了條件又將紅毛將所有火器卸船運上岸去之後李一官船隊就進入了大員停泊。而劉香的隊伍卻仍然停在外頭。

全文字版小說閱讀更新更快盡在支持文學支持!李一官這回可是大獲全勝。其實紅毛的大部分錢財或者已經運回巴達維亞或者出高價向李魁奇等人買給養了。加上大部分船只已經沉沒所以這四條船上並沒有多少錢財。不過李一官意不在此甚至于紅毛允諾的五十萬兩銀子賠償他也不放在心上。真正讓他動心的其實還是紅毛的火器。紅毛的大船每船約有大小紅夷炮三四十門單桅紅毛船及洋船改制的戰船每船約有炮一二十門。如此算來這一十三條船便有炮三四百門。與那些銀錢相比這紅毛的利器才最是要緊!只要拳頭硬沒有銀子可以搶。若不然便是再多的銀錢也是人家的!

相比而言李一官目前最為擔心的還是俞咨皋以及福建水師的幾百條戰船。劉香雖然在將來可能威脅李家但是就目前而言劉香力量仍然弱小。所以劉香前來討要好處李一官便大方地答允了劉香一筆財物。不過李一官卻不是給他現銀而是立了一份字據將紅毛允諾的五十萬兩賠款分了十萬兩給劉香並且找到孫克簽字畫押。

紅毛允給李一官的這筆銀子是要到紅毛城去取的。對于李一官來說這是水中月對劉香來說也是鏡中花。只是李一官和劉香的真意都不在此。李一官要紅毛賠錢要緊的其實是要紅毛低頭的姿態。劉香來討錢卻是要看看李家的善意。如此紅毛向李一官低了頭所以李一官放他們一條生路。劉香得到了李一官的姿態于是他很快便起錨離去了!

劉香離去之後大員便只剩下李一官和紅毛。紅毛殘存的船只需要修理李一官則要將沉入水里的火器打撈起來。當然李一官還需要與紅毛辦理財物交割並且檢查紅毛有沒有隱匿。

除此之外李一官便要為下一步作準備了。

這日李忠依舊帶著薛伯泉及賬房和水手去同紅毛辦理交割並打撈沉船。李一官則帶著鄔龍兩人將大員繞了一圈。

昨日孫克親自前來拜訪李一官希望他能夠允許東印度公司的船只來大員貿易。李一官知道孫克這是賊心不死實話說他也看得出來紅毛拖拖拉拉不走也是耍賴的意思。

李一官自然是不願紅毛在大員立足的但是紅毛畢竟不是一般的人家。李家在南洋的生意多少要看紅毛得臉色不說紅毛在平戶也是有商館的。李一官的目的本也不是要斷了紅毛的生路只要紅毛全了李家的臉面又能夠按照李家的規矩辦事李一官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國朝舊事最新章節 | 國朝舊事全文閱讀 | 國朝舊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