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之後,國子監外街口的張榜之處,早已是人頭攢動,擁塞不堪.一眾自各地趕來應天會試的士子們,早早的便離開自己暫居的客棧,前來看榜。眼見榜上有名者喜極而泣者有之,名落孫山,捶胸頓足,垂頭喪氣者更是不計其數。
午時時分,距國子監成賢街不遠的一處客棧廳堂中,已然高坐了一桌頭戴四方平定巾的士子。
須發花白的掌櫃眼見這一桌四個喜笑顏開的俱是讀書人打扮,顯見得乃是前來應天趕考的士子,忙不迭接過小二手中的一碗菜肴,親自端到桌前,恭謹言道︰「看各位舉子這般興高采烈,可是已然高中?」
高坐上首,年約二十余歲,衣衫華麗的青年聞言甚喜,手指同桌另外三個年歲相仿,衣衫敝舊的青年朗聲言道︰「小生李麟,和三位同鄉賢弟已然中了貢士。」言談之間頗有意氣風發之態。
掌櫃的聞言不禁身形微微一顫,更是躬得低了兩分,顫聲問道︰「四位貢士老爺居住店中,小老兒倒是看走了眼,若是四位高中一甲,能否為小老兒書寫一匾,以光門楣?」
一甲三人便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李麟聞言不禁哈哈大笑道︰「若是承蒙老丈吉言,高中一甲,定當為貴店書寫牌匾。」
客棧掌櫃忙不迭千恩萬謝,他經營此處客棧久矣,只因相隔國子監不遠,每遇會試之時,都是這般求懇居住自己店中的士子,倒是打得好算盤,便是四人中有人中了探花榜眼,為自己書寫牌匾,那自己小店的名氣只怕也得傳到幾條街外,這生意嘛自然滾滾而來。
李麟左手一個濃眉大眼的青年眼見那老掌櫃遠去,忙即伸手一拉他衣袖,面露苦笑的言道︰「乘風兄,我等不過考過文試,三日後的禮,樂,射等技藝尚未考校,還算不得貢士。如此這般張揚,不合聖賢禮儀之道。」他姓趙名山河,和一旁端坐另外兩個士子秦松,以及王霆皆是江蘇人士,甚為相熟。三人雖說鄉試之時也曾和李麟有數面之緣,但因家世貧富懸殊,本無深交,今日看榜之時驀然發現,四人竟是都考過了文試,這般同鄉,同榜的緣分自不一般,加之年歲相近,實在卻不過李麟盛情相邀,便即同坐一座。
身材略微瘦削的秦松聞言不禁笑道︰「景文兄老成持重,此言雖則有理,但想我等四人鄉試之時,這騎射已然輕易過關,三日後卻又如何會有失手?」
李麟本是富家子弟,雖則難免有些少爺習氣,但心思卻是活絡,心中雖則對趙山河之言頗不以為然,卻還是放低了聲音,略微收束放形骸之態。只因他心中明白會試之後的殿試乃是當今洪武皇帝陛下親考策論,只作排名。萬一自己只得三甲,而眼前三位家世貧寒的同鄉卻是高中一甲,二甲,則他日同朝為官,未必沒有仰仗三位同鄉之處,故此也就努力壓住了性子,不敢故作在家中的少爺之態,以富壓人。這般盛情邀約三位同鄉,卻也是個結交的意思。待得店小二端上酒來,李麟更是頻頻勸酒。
趙山河等三人雖不似李麟般性子張揚,畢竟也是年少氣盛之輩,回想昔日寒窗苦讀,方得今日這般揚眉吐氣,便即推杯換盞,同飲起來,席間說的卻是科考之時自己文章中的得意之句,聲音越發大將起來。
相鄰不遠的一桌邊,卻是端坐了兩個年歲和李麟等人相仿,以及一個年約二十七八歲的青年士子,滿臉落寞之態,眼看李麟那般頗有些不可一世之態,更是愁懷難解,相對無言。
一個略微年少,容貌頗顯俊秀,名為陳勁風的青年實在受不了李麟等三人的吵鬧,忍不住對身側那年歲最長的士子以山東口音言道︰「子陵兄,以小弟愚見,歷屆科考會試,皆是南方之人主考,我等北方士子的文風與他們那等江南文風不甚相合,吃虧不少。」
陳勁風身側的那字子陵的士子名為王觀潮,只因年歲較長幾歲,生性較為沉穩,雖則科考失意之下,卻還不敢貿然質疑朝廷的科舉公允與否,默然片刻後卻是以筷子夾起盤中青菜,放入口中細細咀嚼,並不說話。
另一個年歲和陳勁風相仿的青年聞言卻是忍不住長嘆一聲,愁眉苦臉的言道︰「昔日名頭甚大的浙東四才子,吳征、劉基、章溢、宋濂四位俱都是南方人。听聞咱們大明的科考之制便是由劉基,宋濂以及此次主考劉三吾大人共同擬出,凌雲兄所言未始沒有兩分道理。」言談之間,卻也是山東口音。原來他姓劉名江,和同桌的陳勁風,王觀潮同是山東曲阜人,鄉試同中舉人後便即結為好友,只因趕考之路千里迢迢,便即結伴前來應考,雖則和李麟等人同住一處客棧之中,卻因南北差異,平日里也只是頷首示意,素無交情。
王觀潮正要說話之際,卻听一個男子的聲音冷冷說道︰「技不如人便來胡謅什麼科考不甚公平?試卷糊名,考官認得你是是南是北?當真豈有此理。」
三人轉頭看去,卻見說話的正是那衣衫華麗的李麟,正自手端酒杯,轉頭冷冷注視自己這邊。
王觀潮本待出言勸解兩位好友,此時眼見李麟言辭之間甚是咄咄逼人,不禁也是怒氣漸起,要知他們雖則平日里知書識禮,畢竟也是血氣方剛之輩,忍不住怒道︰「科考之制乃是南人所定,禮部科考官員自上而下皆是南方之人,自皇帝陛下開科舉以來,六個狀元皆出自南方。對我等北方士子難道能說絕對公允?」他所說六次科舉狀元皆南方之事,卻是從國子監中書寫狀元姓名籍貫的狀元碑上所知。
李麟聞言不禁譏笑道︰「那是因為你等北方之人和蠻夷胡虜雜居數百年,粗鄙不文之故。」他本是富家子弟,平日里在家中頗有些頤指氣使,此時多飲了兩杯,已然是有些口不擇言。
陳勁風听得李麟口說「雜居」二字極是刺耳,不禁額頭青筋凸起,憤然拍桌怒斥道︰「我等三人俱是山東曲阜人士,孔子,孟子二位先賢俱是仙鄉此處,可稱中原文化興盛之地,無知狂徒竟敢呼我等為粗鄙不文之輩,當真可恨可惱。」他三人也是鄉試中舉,論文才絕非泛泛之輩,加之內心之中深以和儒家兩位大賢是同鄉之人為傲,自然而然的便即月兌口而出。
李麟萬萬料不到此三個北方士子居然乃是山東曲阜之人,听得對方言及孔孟,一窒下卻是啞然無語。
正在此時,卻見李麟一桌前一個瘦削人影搖搖晃晃的站起身來,仰首喝干杯中酒後抹了抹嘴唇,勉強學著陳勁風山東口音,一字一頓的說道︰「我等三人俱是山東曲阜人士,孔子,孟子二位先賢俱都是仙鄉此處,可稱中原文化興盛之地,大賢同鄉之人竟是無一人會試過關,當真可恥可笑。」說話之人正是李麟的同鄉秦松。
和李麟同桌而坐的的趙山河本是生性沉穩之輩,此時酒意上涌,眼見這秦松怪腔怪調的學著陳勁風山東口音,已然忍俊不禁,待得他說出可恥可笑之詞,和對方言中「可恨可惱」頗為對仗押韻,更是將口中酒也噴將出來,同桌四人俱都是笑不可仰。
陳勁風眼見秦松裝模作樣的捉弄自己,更是滿臉漲得通紅,怒斥道︰「南蠻好生無禮。」
趙山河等四人聞得對方居然口出「南蠻」之言,不禁個個勃然變色,要知這南蠻乃是昔日金元之時蠻夷對于南方漢人的蔑稱,可謂觸及了所有南方人的逆鱗,由不得他們不勃然大怒。
李麟按耐不住怒火沖天,伸手抄起桌上湯盆中的豬蹄膀,也顧不得汁水淋灕,便即劈頭蓋臉的砸將過去。
王觀潮听得好友陳勁風言辭太過不堪,本待出言勸解幾句,大家就此作罷,豈料卻給那夾頭夾腦飛來的豬蹄膀砸得頭暈眼花,眼見李麟勢若猛虎般狠狠撲擊而來,便即伸手招架。
趙山河等三人疾步上前,本待拉開李麟,豈料卻給陳勁風揮拳猛毆,打得眼冒金星,當即按耐不住,一擁而上和對方三人廝打做了一處。
南北兩桌士子本來唇槍舌劍下還謹守個君子動口不動手的規矩,此時各吃老拳後性子也給撩撥起來,當即伸足亂踢,揮拳亂毆,在客棧廳堂中混戰開來。一時間桌椅齊倒,碗碟同飛,紛亂中夾雜著發自各人嗓中的呼痛與嘶吼,怎一個亂字得了。
王觀潮等三人畢竟人少力弱,和對方互毆一場後便即寡不敵眾,各自攙扶著一瘸一拐的逃出了客棧廳堂,鑽進不遠處一條僻靜的小巷。
陳勁風一面以衣袖拭去臉上菜汁湯水的污穢之處,一面狠狠怒道︰「這幫南人當真可惡,竟是這般以眾凌寡,仗勢欺人。」
王觀潮揉著臉頰上青腫之處,默然片刻後,突然淡淡說道︰「六次科舉狀元皆是南方人,今科會試所取皆是南人,此中不公顯而易見,為兄要去禮部告狀。」
劉江本自斜倚著牆角大口喘息,聞言不禁訝然問道︰「子陵兄卻是狀告何人?」
「愚兄便是要去狀告今科主考劉三吾,副主考紀善,白信。」王觀潮一字一頓的緩緩說道。
陳,劉二人聞言不禁一呆,半晌說不出話來。
陳勁風默然片刻後狠狠跺足怒道︰「今科會試合格五十一人,皆是南方士子,此中若無營私舞弊,實難令人信服,我等此時便去寫下狀子,邀約山東士子一同前往禮部告狀。」
第二日深夜,紫禁城御書房中,洪武皇帝朱元璋正自翻閱奏折。一個身穿飛魚官服的漢子肅立一丈開外,卻是默不作聲,正是目下官居錦衣衛指揮使的蔣賢。
平日里深夜,若無密情稟奏,蔣賢都是候命于武英殿外,待得自己召見之時方才入內,今日主動要求御書房總管薛京通傳,顯見得是有事奏稟。朱元璋心中明了,便即放下手中奏折,淡淡問道︰「何事?」
「啟奏陛下,昨日十余個山東士子前往禮部告狀,狀告此次科考主考劉三吾,副主考紀善,白信以及禮部一應官員科舉營私舞弊,偏頗南方士子,使得朝廷科舉失信于天下。」蔣賢微微一頓下沉聲接道︰「今日更有山東,河南,河北等數十個北方士子前往禮部告狀,目下應天城中街頭巷尾,已然謠言漸起,有說禮部官員歧視北方士子,更有甚者說劉三吾,紀善,白信等收了某某數百兩銀子。」
朱元璋聞言不禁冷笑道︰「這些個老學究自惜羽翼,顧惜清流之名勝于身家性命,什麼收了數百兩銀子,荒誕不經。」說到這里,凝視蔣賢淡淡說道︰「將日間告狀之士子盡數拘押錦衣衛詔獄,不可用刑,待明日早朝再議。」
蔣賢見朱元璋緩緩起身後邁步窗邊,不再理會自己,便即凜然道︰「微臣遵旨。」言罷倒退著離開御書房,自去指揮使衙門安排。他昨日自手下密報中得知王觀潮等人前往禮部告狀,便已猜知此事非同小可,之所以今日深夜才來稟報,也是希望此事大將起來,也好收拾一番那些在廟堂之上,將自己視作眼中釘,肉中刺般的文官清流。日間早已安排下精明屬下,暗自跟蹤那些告狀的北方士子,探明各人居所客棧,此時錦衣衛指揮使的衙門中早已有數百屬下肅然待命。
駐足窗邊的朱元璋仰望黑夜天際中那一輪皎潔的明月,也是不禁皺起了眉頭,听聞此次科考竟有數十人狀告主考官員,且全是北方士子,在他的內心之中也是不禁略起不安之意。據蔣賢所說,應天城中已然謠言漸起,只怕那些巡城御史,科道言官已然是蠢蠢欲動。風生于地,起于青隻之末,明日的早朝之上,大明王朝又會迎來如何的驚濤駭呢?回想起年戎馬征戰歲月,朱元璋心中又不禁如釋重負,轉身來到書桌後緩緩落座,翻閱奏折。既然是須得明日早朝才會面對的驚濤駭,不妨暫且擱置一邊。自己這一生,曾經面對無數的險死還生,內心之中早已深信不疑,縱然是江河倒轉,自己也能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