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仙簿 正文 三世佛

作者 ︰ 上古七木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于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藥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于月復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岩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于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峰,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岩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峰,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澱,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跡;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瑯、……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峰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群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征,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峰,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南台岩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游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泓一大師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岩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築材料取材于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岩,經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築特色,塔內頂部為蜘蛛結網的藻井仿木斗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的空間效果;正面壁上,瓖嵌的輝綠岩雕刻"弘一律師遺像",系豐子愷先生悲泓一大師舍利塔

切時所作的「淚墨畫」。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莊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弘一大師舍利塔左側摩崖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的石刻。右側為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廣淨法師舍利塔。由于弘一大師在美術、金石、書法、音樂、佛學等方面的高深造詣,因此與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傳在泉州的墨寶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後遺墨。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周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歷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百丈坪坦平寬廣,臨風遠眺,近山遠水,無限空闊。晉水、洛江匯注東海,如雙龍入海,氣勢非凡,每每紅日東升,霞光萬丈,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明《閩書》載︰遵岩,在左岩峰頂偏東,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亙,周數百武,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焉。可遵,俗姓徐,南安人,微髭碧眼,狀如胡僧,而精修無憊,得施利,則縷經懺,繕橋道,構殿藏。朝散黃元功母病,夢人告曰︰「得岩主供之功延可遵,母愈也。明《八閩通志》載︰上有百丈石。山陰有梵剎四區,峻峰迭獻,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游焉。《泉州府志》載︰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其地周數百武,巨石偃亙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今圯。中有巨人跡,明王慎中讀書岩中。《泉州府志》慎蒙記︰山在棠陰里,一名齊雲山,廣四十里,郡之鎮山也。……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純陽,在山之巔,……。下洞一名紫澤,……。上有巨石,方百余丈,有梵剎四區,適當其陰,而峻峰疊獻,寓目登眺,若置身青雲之上。外則大海環繞,一望茫然。天氣清明,則所謂日本、琉球皆可指見。真天下奇觀也。《清源山古詩集》清代蘇大山吟遵岩詩一首:高坪百丈晚來登,古木西風感不勝。大乘佛參唐賈島,瓣香人式宋廬陵。科名早歲驚先達,文字當年許中興。寂寞岩光山色里,頹垣遠在白雲層。

編輯本段清源天湖

為再現泉山的歷史風韻,增添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水景資源景觀,1993年市政府決定在主景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清源山上第一名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澤洞天谷地建設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清源天湖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總庫容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舉行的中國中國旅游交易會,市政府撥出專款,完善湖區的旅游娛樂,休閑設施,其中環湖步游道,虎乳茶莊,垂釣台,喜雨軒及配套設施已于2000年1月竣工。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游人在此品茗觀景,垂釣休閑,自得其樂。

瑞像岩明代石室瑞像岩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創建于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為木構,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為仿木石構建築。石室內的宋代石雕釋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鑿而成米,寬2米,作立狀。佛像莊嚴大方,端莊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佛教石雕藝術的瑞像岩明代石室

重要實物資料。石室左側有明威將軍泉州衛指揮僉事李瀚所書的「重興瑞像岩記」石刻碑文一方,記載了宋,明修建設和重修像岩的經過。與天柱對峙的羅漢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猶如一尊尊威武的羅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構成"五百羅漢"朝釋迦的神奇景觀。穿過石室左側的崖洞,豁然開闊,只見三塊巨石恰似三條大蟒蛇,伸頭出洞,故謂「三蟒出洞」。古時在山崖的平台處,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勝景。崖璧上顯眼的「忘歸」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人流連忘返。G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錄仙簿最新章節 | 錄仙簿全文閱讀 | 錄仙簿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