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舅夢 第四十一章 我繼續繼續胡扯

作者 ︰

五台山。

漢唐以來,五台山一直是中國的佛教中心,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余座,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舉世稱絕,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禪寺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羅寺。

五台山四峰。

五台分別為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台之中北台葉斗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清涼山志》中記︰「左鄰恆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長流一帶;北凌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護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開。曲盡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他山莫比。」

又因山中盛夏氣候涼爽宜人,故別名「清涼山」。

文殊菩薩的應化道場。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浙江舟山群島,觀音菩薩道場。

普陀山的名稱,出自佛教《華嚴經》等六十八卷,全稱為︰「補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語的譯音,意為「美麗的小白花」,由于中國歷代帝王多建都在北方,所以自元朝以來,慣稱此山為「南海普陀」。

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譽。

雖有海風怒號,濁浪排空,卻並無荒涼。

普陀山南海觀音不使人有驚濤駭浪之感,只覺得這些異景奇觀使人振奮。

普陀山作為佛教勝地,最盛時有82座寺庵,128處茅篷,僧尼達4000余人。

普陀山既以海天壯闊取勝,又以山深邃見長。登山攬勝,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島浮在海面上,點點白帆行駛其間,景色極為動人。

前人對普陀山作了這樣高的評價︰「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

把普陀與人間天堂西湖相比,應該說,這個評語是客觀的。

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

慧濟禪寺建于佛頂山上,又名佛頂山寺。

奇岩怪石。

著名的有盤陀石、二龜听法石、海天佛國石等二十余處。

在山海相接之處有許多石洞勝景,最著名的是潮音洞和梵音洞。

沙灘。

島的四周有許多沙灘,但主要的是百步沙和千步沙。

千步沙是一個弧形沙灘,長約3里,沙細坡緩,沙面寬坦柔軟,是一個優良的海水浴場。

夏天去游覽,可帶上游泳衣在這里暢游。

樹木。

島上樹木蔥郁,林幽壑美,有樟樹、羅漢松、銀杏、合歡等樹,大樟樹尚有1000余株。

其中有一千年古樟,樹圍達6米,蔭覆數畝。

還有一株「普陀鵝耳櫪」,為中國特有珍稀植物,現僅存一株母本,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物種。

普陀山留傳著許多有關佛教的民間故事。

今存的古寺名剎中有許多是建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如甘露寺、靈隱寺、雲岡石窟、少林寺、寒山寺等等。

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八萬二千七百餘人,僅建康一地就有大寺七百餘座。

這麼多的古寺名剎、石窟摩崖,充分證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況。

南朝歷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尤其篤信,曾四次舍身入寺。

東晉名僧慧遠與許多權要都有來往。

相傳曹植曾為月氏人支謙詳定所譯《太子瑞應本起經》。

又游東阿魚山,忽聞岩岫里有誦經聲,清通深亮,即效而則之。

「今之梵唱,皆植依擬所造」,世稱魚山梵唄(《異苑》卷五)。

謝安「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晉書•謝安傳》)。

支遁(字道林)也是一位詩人,今存詩18首。

他與許詢、孫綽、王羲之等都有交往。

慧遠在廬山與謝靈運、劉遺民、宗炳等許多文人有很深的交往。

謝靈運是一位篤信佛教並懂梵文的文學家,他受竺道生影響著《辨宗論》,應慧遠之請撰《佛影銘》,又撰《慧遠法師誄》、《曇隆法師誄》、《維摩詰經中十譬贊》。

(梁)慧皎《高僧傳》卷七《慧睿傳》載︰「陳郡謝靈運篤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達解,乃咨睿以經中諸字並眾音異旨,于是著《十四音訓敘》,條列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據焉。」《十四音訓敘》是他參加佛經的「改治」,向慧睿請教後所撰。

張野也是「學兼華梵」(《蓮社高賢傳•張野傳》)。齊竟陵王蕭子良于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討論佛儒,吟詩作文,並造經唄新聲。

這件事對沈約等人開創永明體詩歌無疑起了催化的作用,而沈約本人也是篤信佛教、精通內典的。

著名的文學理論論著作《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曾「依沙門僧佑,與之居處,積十餘年」(《梁書•劉勰傳》)。

編撰《玉台新詠》的徐陵與智者大師交往密切。

江總曾從法則受菩薩戒,後又曾棲止龍華寺。楊炫之所撰《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洛陽佛寺,是這個時期重要的散文作品。

佛教傳入以前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無前世也無來世。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莊子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莊子•大宗師》)

佛教帶來了三世(前世、今世、來世)的觀念,因果、輪回的觀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觀念。

這樣就把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都擴大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人的想象世界也擴大了。

人活著不但要考慮今世,還要考慮前世尤其是來世,今世的善惡是因,種下了來世的幸與不幸是果。

南北朝時期,記載因果報應之類故事的小說大量出現,顯然與佛教有關。

用因果報應的觀念解釋人世間的許多現象,遂有了《幽明錄》(劉義慶)、《冥祥記》(王琰)、《冤魂志》(顏之推)等筆記小說。

它們反映了善良群眾的痛苦願望,在魏晉以後中國化了。

正所謂,佛海無邊,因果報應……

秦王啊,你還是听我一句勸吧!為何你要執迷不悟?為何你不肯放過他呢?

作者無良︰本文不是強攻強受!不是強攻強受!!

不游泳的魚——帶你重溫舊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溫舅夢最新章節 | 重溫舅夢全文閱讀 | 重溫舅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