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天道聖典——日月星辰論的頒發,和隨後引起的一系列風潮,是李哲處心積慮已久的東西,結果整個計劃完成的完美無缺,其效果甚至是比李哲原先想象的還要好,讓李哲大感滿意。
人類社會的變化過程,龐大而又笨重,而某些時候的反作用力又極其具有毀滅性。身處漩渦中心,每一步都要行的小心謹慎,動輒就有可能對歷史造成反影響,甚至禍及到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
這,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所必須擁有的自覺。
從五月份到六月份,李哲一系列的手段使出之後,朝局開始漸漸穩定,朝政也走入了正規,即使是反對者仍然是層出不窮,但已經是形不成大的風浪,天師道的逐漸深入人心和民兵制度的擴張,會取代長時間流行的士族代表的社會輿論,逐漸的將這些時代的雜音逐漸淹沒,從而變成歷史背景中永遠消失的音符,再也沒有任何的回音。
必須說明,李哲的朝政運行,是建立在大量耗費的基礎上的,不管是天師道的大規模宣傳,軍餉制度和民兵制度以及趨于復雜化的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規模化集群化生產的基礎之上。糧食食鹽等基礎生產資料的耗費,在同樣的社會人口和自然條件下,李哲政權是曹操政權的兩到三倍有余,而且隨著一日三餐制度從軍政體系向民間的自然擴散,整個社會的生活條件在迅速的改善。逐漸的時日長久的深入人心。
但是與此同時,通訊、交通以及官僚制度的改善,卻又使得李哲政權的效率大大增加,紙筆等文具的使用,標點符號等有助于表達的文字方面的進步,又進一步的增加了大大增加了李哲的朝政的效率。
總之,這是一個和舊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體系。不管是官吏和民眾都需要長時間來適應。
……
習慣了大視覺,有些時候也要有些小菜來開開口味。
七月初,剛剛登上王位的明王李哲駕臨襄城。視察了襄城特區,查看此處的工業建設進展。此時的襄城特區,已經經歷了近三個月的建設。開發出良田無數,道路縱橫,工業區和居住區的建築涇渭分明,一排排整整齊齊的的豎在平原之上,顯示出工業社會的典型特色。
在工業區中,豎起了一排排的高爐,無數的失敗試驗之後,第一批架設起來的煉焦爐和玻璃爐成功了一部分,已經開始試生產。生產出的合格產品已經能夠滿足使用。這樣的效率無疑是大大超出了正常工業進展的可能。
但是細想一下,其實也可以理解。那就是三國時空的所有工業進展,本質上,只是在照葫蘆畫瓢而已,都是現代時空的縮水版和拙劣版,並沒有真正實質上的科技進步。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對現代科技的探討,對天道的管中窺豹,經驗的積累、工序的標準化以及培養出了大批的山寨工匠和產業工人也算是真正的收獲。
但是煉焦爐和玻璃出來了,煉鐵高爐卻還沒有搞定,這個過程其中所經歷的挫折就是讓工業區之內的這些山寨之神們叫苦不堪了。雖然有起重機等輔助工具,但是關鍵性的工藝問題卻沒那麼容易解決。從視頻上和設計圖上看出來的東西到了實際的搭建中就錯漏百出,工匠們先期搭建起來的十幾個高爐無一成功,盡皆報廢。這個問題,工匠們也只有不斷的實驗和深入領悟,用最大耗費的人力物力去堆積,以求獲得成功的經驗。
除了這些以外,真正比較好的情況是竟然是坩堝煉鋼,這個真是讓李哲大為費解。後來深入一想才明白,原來此時的工匠們手工藝水平其實很高,甚至超過現代的老工人們。
古代的工業歷史說白了就是手工業發展的歷史,而早期的百煉鋼技術其實根本就是長期的數十年如一日的手工錘煉過程,這些手工業工匠們,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耐力和意志簡直能讓世人為之驚嘆。就是從這種拙劣的煉鋼工藝中他們錘煉出了過硬的手藝,其制造出的東西就連後世也自嘆弗如。這種長期的手工作坊經驗讓他們對坩堝煉鋼這種小規模的經驗型過程領悟飛快,但是對原理就是不甚了了了。
這時候的坩堝煉鋼當然是從別處收集來的生鐵原料進行生產,雖然量很小,但是鋼質還是相當不錯。已經能夠基本滿足兵器質量提升的需要。李哲開始構思某些預謀已久的注意。
在汝南的時候,其實灌鋼法出產的鋼鐵就已經開始試著生產兵器,所生產的東西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重型陌刀,長達兩米六,光刃長就有一米多,因為鋼質比較拙劣的原因,重量達到三十斤,但是依舊鋒利無比。這種東西,煉鋼工藝達不到的話是根本沒可能的,對鋼質的要求很高,耗費也很厲害,是真正的鋼鐵工業才能出現的產品。在汝南的時候,過程就很不成功,成品率很低,如今有了坩堝煉鋼,就可以考慮真正擴大規模了。
與之配套的還有全復式重甲和馬甲——具裝甲騎的出現在所難免,這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戰力,是冷兵器戰術中最有效的重錘,砸開堅陣精兵毫不費力,拿來用以開拓西方北方,是李哲的構想中預謀對付四方蠻夷輕騎兵的主要戰力。
只是這東西的量卻不可能很大,因為對馬匹和人的要求都太高,而且戰術應用很受限制,只能是小規模裝備。
陌刀加重騎,弩陣配上追擊的輕騎兵,就是李哲下一段時間的主要戰術。
敵騎來襲,先用箭陣射之。然後是具裝甲騎沖擊敵人騎兵,打亂陣型,遲滯沖勢。陌刀手跟進劈砍,給予重大殺傷。敵退後,輕騎兵追擊,完成整個戰役。這一套戰術,在大唐能夠縱橫天下無敵手。不能不說是有很強的生命力。
所有的這些都已經開始小規模的列裝和進行試驗性的訓練演習,未雨綢繆,什麼事都有計劃性和預見性。這是李哲從現代時空帶來的經驗。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得不提的是,在李哲軍的所有和馬匹有關的騎乘中。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高橋馬鞍、雙馬鐙和馬蹄鐵都已經開始大規模的生產裝備,這是劃時代意義的革命,將馬匹的作用發展到了極致。沒有這個,重騎兵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很多騎兵戰術也不可能成功。
之前,李哲之所以一直捂著不裝備,其實是因為缺馬,裝備了之後擴散開了只能是造成敵人的強大,而對己方卻沒有太大實質性的進步。無形中相當于幫了倒忙。但是如今進了許都,吞並了曹操的地盤,擁有了黑山軍,這情況就已經改變。
曹操手下還是有一些馬匹的,軍用存欄馬匹有兩萬匹之多。只有這樣,他才能支撐的起虎豹騎這樣的精銳騎兵的消耗。而黑山軍就更是了不得,這個時候的黑山軍中有相當多的匈奴人騎兵在其中,其中甚至是有一個小帥于氏根則根本就是南匈奴的王,因為在南匈奴的王權爭奪失敗無處可去才投奔了黑山軍。
總之這個時期的南匈奴根本就是大漢朝廷募養的打手,早已經和大漢密不可分。大漢的北校五軍就專門有全匈奴人建制的軍隊。指揮權還是在漢人手上。
有了這些作為基礎,李哲才可以考慮進行騎兵革命,這些東西,就算是擴散開也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時期,而那個時候,李哲的勢力就早已經席卷大河南北了。
以上的這一些,就是李哲的下一階段的軍事工業計劃,足以造成整個軍事系統的全面進步,也會讓李哲的敵人們叫苦不堪。
只是這些還都沒有完結,到了襄城工業時代,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大和進步,就使得之前的很多限制都已經自動破除了,李哲預期中更加具有毀滅性的東西要登場了。
火炮,就是李哲的下一步想法,也是李哲第三次軍事工業革命的內容。
不得不說,這個技術躍進乍听起來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但是細細想想,以李哲現在的工業基礎,下一步高爐煉鐵和坩堝鋼形成規模以後,卻又是必然的結果。
鋼鐵工業大規模開展之後,以重弩為主要輸出火力的西班牙大方陣,其自然進化方向只能是火槍火炮這樣的結果。而以李哲的工業化社會快速跳躍性進化的結果,也只能是走人海戰術和火力覆蓋這樣的現代時空的火器發展方向。
從此以後,戰場戰術的發展方向也是一定向著李哲所主導的方向轉變。那些兢兢業業的勤學苦練者,那些數十年如一日的精銳冷兵器兵種則只能被悲哀的淘汰。勇氣、武功、謀略等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要素,則會被逐漸演變的秩序、後勤和大規模工業生產能力所取代。而可愛的威武的陌刀和具裝甲騎,只能和李哲說拜拜了!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技術儲備,卻要從很早就已經開始。
發展火炮,許多人認為是很難,實際上對于漢代時候的冶金工業來說沒有任何的難度,火炮發展歷史上最早期的青銅火炮,其實以秦朝時期的冶金工業就足以對付。畢竟秦朝時期就有能夠鑄造數十噸重的大型器具的經驗,比如十二金人,比如那些大型的青銅編鐘。其對于鑄造工藝的渴求甚至要超過早期的青銅火炮,否則鑄成後其音質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以至于破壞,最早的聲波探測驗傷用于冶金工業的記錄就出現了華夏古代的編鐘鑄造之上。
對于此時的李哲來說,唯一欠缺的就是黑火藥的發明和工業化生產了。而如今這個技術壁壘,在汝南郡幾個月時間的模索中,已經被李哲手下的方士們很輕易的突破了。
黑火藥這個東西,可以承擔發射藥,爆破藥,延期引信藥等多種用途,在李哲的作弊器和方士們的煉丹經驗之下,突破起來毫不費力,現成的最佳配方比,現成的工藝經驗,唯一需要的只是規範化操作過程,更加專業和細密的分工,更有效率的大規模工業生產,但是有了經歷過工業化訓練的工匠和民兵們,這個也成功的解決。
提純、分離、碾碎,研磨,重新干結,整個火藥生產過程高度的流水線化機械化,各種原始的機械也運用到其中,由于其巨大的威力,中間出了很多次事故,從而也導致了三國時空工業生產歷史上第一種系統性的安全生產條例的出台。最終生產出來的是不同用途的黑火藥顆粒和粉末,已經接近歐洲近代十七世紀的軍事火藥標準。
緊接著,就是火炮的鑄造問題。
李哲要發展的,可不是原歷史上早期的青銅火炮,那種火炮體積巨大,重量夸張,移動起來異常的麻煩,根本難以適應李哲的戰術需求。他所需要的是,直接躍進到鐵質火炮,也就是現代時空歷史上最早期的前裝滑膛炮。
相對來說,這樣的火炮對于鋼鐵工藝的要求相對較低,李哲的鋼鐵工業進化完成之後,就足以完成這個目標。甚至坩堝鋼的工藝還會超過其的需求。
這樣,大量的前裝滑膛炮進入軍中,就將徹底改變戰斗的模式,笨重的配重式投石機將完成他的使命,推出歷史舞台,更加輕便,威力更強大的火炮將成為戰場上的統治級利器,從而沿著火力覆蓋的方向上延展下去,一直到新的武器產生。
從今之後,火炮、重弩、輕步兵和輕騎兵,就將成為李哲軍隊的基本構成,火力輸出的主要任務將從重弩轉到火炮身上,繼而成為所有敵軍的噩夢,開闢轟轟烈烈的拿破侖式火炮騎兵時代,為未來的大明帝國開闢新的戰場和無限的疆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