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在大唐愛 第352章 富窟

作者 ︰

看眼江采隻,皇甫淑儀蹙眉一笑︰「早年那半仙兒倒不止一回來過長安,陛下亦曾于宮中召見過,因其精通服氣,又自稱是位修煉內丹的道士,還曾授以光祿大夫,並賜號‘通玄先生’,至于其高名上姓,嬪妾還真不曾聞于耳。」

听皇甫淑儀這般一說,江采隻心下一緊,凝眉又追問道︰「此人可是個倒騎毛驢的老丈?」

皇甫淑儀看似一愣,展顏蹙了蹙眉︰「莫不是江梅妃也見過其人?嬪妾倒曾听人說過,那半仙兒每每現身在宮門前時,確是常倒騎在一頭白驢上,可一眨眼兒,那白驢卻又尋不見蹤影。」略頓,又像是想起什麼似地笑道,「嬪妾記得,陛下亦曾問及過此事,那半仙兒卻從巾箱之中拿出一張折疊的紙驢,還自夸可日行數萬里。陛下只當是其酒後醉話,不過,其獻與陛下的金丹,卻著實是為靈丹妙藥,開元中未少保得陛下龍體安康。」

听著皇甫淑儀煞有介事的說述,江采隻未再答語,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以倒騎毛驢的形象顯形在世人眼前的,《新唐書》有載,張果者,晦鄉里世系以自神,隱中條山,往來汾、晉間,世傳數百歲人。而張果老的那頭白驢,更是日行千里,不用吃也不用喝,閑時折疊,待要乘坐時只需對它吹口仙氣,即可變成一頭活生生的驢子,後世也有張果見明皇的畫像,至于皇甫淑儀口中所說的金丹,十有九成即為張果老所煉制的九轉大還丹。相傳九轉大還丹有九要,依此而行,可以得道,此說與司馬承禎的坐忘相通。野史雖不足取信。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神話傳說在後世卻富于種種色彩。現下又傳得如此有鼻子有眼兒,當真令人不信都不行。

見江采隻不語,皇甫淑儀環目四下,又壓低聲說道︰「其實早在開元中,陛下還曾屬意于那半仙兒,差點將玉真公主下嫁與其。不成想那半仙兒從此卻杳無蹤跡,至今已有十余載不曾露過面。且不知,江梅妃何時見過其仙蹤?」

江采隻本正有些晃神,一听皇甫淑儀作此一問。忙斂神兒付與一笑︰「吾何其有幸,得見仙人,不過是早些年在珍珠村。時听人傳,故才略知一二罷了。適才听姊一說,便隨口一問而已。」說著,頷首輕蹙了下蛾眉,「玉真公主可是金枝玉葉,那半仙兒何故逃之夭夭了呢?豈不知,京都有多少名門世家巴渴著攀上這門親事……難不成玉真公主請為女道士,訪道求仙,煉丹磕藥,是為……」

見江采隻話鋒一轉。卻又欲言又止,皇甫淑儀自是會意江采隻弦外之音,遂笑顏以對道︰「玉真公主與金仙公主,自小便有學道習性,當年是為竇太後薦福。才造兩觀。至于這個中隱情,吾等也不便多作議。」

「姊所言甚是。端的是吾一時失口了。有欠斟量,不過,吾也只與姊才這般直爽。」江采隻莞爾笑曰,信手拈了一朵白牡丹簪于皇甫淑儀發髻之上,方又頷首啟唇道,「美人簪花,舞笑鏡台,吾瞧著,這宮中的景玉最是與姊相稱。」

「江梅妃又打趣嬪妾了,嬪妾早是年老色衰,何敢與這牡丹相媲美?」皇甫淑儀撫一撫髻上花王,不由赧笑了笑,自古以來春蘭秋菊夏荷冬梅可謂四時名花,各領風騷,在大唐,牡丹更為艷壓群芳,被譽為花中之王,「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一首《賞牡丹》,可見唐時無人不愛牡丹花。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相傳早在則天女皇掌朝時,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壯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經此一事,反卻使洛陽壯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為文人墨客吟詠不懼婬威,不畏權貴,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不論氣節亦或品性皆堪稱花王。牡丹雖為世人所敬仰,百花之王之于宮中卻有著另一層深意,後.宮的女人正如這百花園中的花,唯有中宮之主才堪配頭簪這「花王」,是以皇甫淑儀又怎會自招閑話,萬一被哪個嘴碎的亂嚼舌根,只怕宮中又要有一陣子不得安寧了。

江采隻卻並未上心于此,這會兒心中只在琢磨著那半仙兒是否就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連玉真公主一事,實也真僅是隨口一問,至于玉真公主、金仙公主二人的道觀,倒委實是璇台玉榭寶象珍龕,想當年為造玉真觀,斷未少燒瓦運木,載土填沙,道路流言,皆雲用錢百萬,儼然的一座華麗麗的女子宮殿。且不說玉真公主,今下一說提起玉真觀來,江采隻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楊玉環來,算時日,楊玉環奉旨跟隨玉真公主前往玉真觀修行也已有大半年,一直未從宮外傳來甚麼消息,連帶李瑁這幾次入宮亦未提及楊氏,表象上看上去倒是極為相安無事,只不知這和樂的假象到底還能維持多久。

眼下宮中同是個多事之秋,單是今個金花落的事,已然叫人捏了一把汗,倘若正如武賢儀先時被驅逐出賢儀宮時所言,其根本就是遭人陷害,那麼整樁事兒無疑是曹野那姬一手謀劃,且正是沖武賢儀而來。武賢儀打不著狐狸反而惹了一身騷,被褫奪了正二品六儀的位分,連降三級降為才人,而李隆基的敕令一下,令下必行,但凡有曹野那姬在宮中霸佔著聖寵一日,往後里武賢儀再想翻身,意欲處心積慮的往高處爬已是難上加難。

今日之事,對于宮中的其她妃嬪來說,更是十為警醒,如今武賢儀就好比那前車之鑒,尤其是常才人、鄭才人、杜美人等人,更為人人自危,無敢有人在御前妄言只字片語。唯恐被遷怒及身而因人獲罪,看來,不待曹野那姬誕下月復中皇兒,這宮中也就甚難再有安平可言了。

轉眼已至夏至。暑熱蒸人。三伏天里滴雨未下,時逢旱季,由北向南四處大旱成災,田地龜裂。

久逢大旱,各州府接連遞上奏本,請奏為民做主,施以救濟。趁著早朝,李隆基遂與滿朝文武百官商議,如何減輕民苦。賑濟蒼生。

鑒于今年旱災嚴急,大江南北又是曠旱又是蝗災,民眾苦不堪言。秋後恐將顆粒無收,國庫中縱有存糧,即便解得了燃眉之急,又怎能一下子救得了那般多的民生。況且庫糧原就有其備用之處,哪里又是用于此處的,一旦邊塞軍糧吃緊,屆時又當從何處征集救糧。為此朝臣商酌了足足三個時辰之久,顧忌種種之下,也未能商議出個決意。

這日,江采隻正坐于庭院里的秋千上納涼。彩兒、月兒正在一旁晾曬日前才切洗淨的唐梨子干,遠遠地卻見聖駕正從梅林間的小道上行來,彩兒不禁連聲悅喚向江采隻面前︰「娘子,娘子快些看!」

「作甚這般一驚一乍?」眼見彩兒突然一蹦而起,江采隻手搖白扇嗔聲。尚未來得及順著彩兒手指的方向看去。耳邊卻傳來高力士的一聲通傳︰

「聖人至!」

聞聲,江采隻心下微微一怔。未期聖駕今兒個竟會移駕梅閣。這兩個月將至曹野那姬臨盆的時日,近月李隆基多擺駕金花落,一來看顧曹野那姬,二者也便照拂快要出世的皇兒,畢竟是老來得子,曹野那姬在長安又無親朋,而月前皮羅閣又剛派人進獻了價值不菲的南詔土特產上貢,並順便捎來書信一封問候曹野那姬,身為大唐的一國之君,時下自當以大局為重。

「嬪妾參見陛下。」江采隻步下秋千,就地行了禮。彩兒、月兒顯示歡悅之余,也一並在旁屈了屈膝。

李隆基執了江采隻的玉手,伸手扶了江采隻起見,凝目江采隻,長眉微皺︰「愛妃一貫蘭心蕙質,可知朕今日來是為何事?」

「嬪妾愚拙,陛下可是為連日來的旱災而憂系黎民?」隨駕向前踱了幾步,江采隻淺勾唇際抽回了手。

李隆基既開門見山,江采隻也便無所謂在意是否干政了。何況這些日子,京都就一直燥熱得很,就差護城河的水險些也快要被淘干,十來年少見的大旱早已成為宮里宮外最熱門的話題,若佯裝不知情,反倒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步至閣階下,李隆基負手止步,仰天長嘆息了聲︰「朕,去年才改元天寶,不曾想今年便時逢大旱,天公不作美。趁早朕與群臣商議,如何才可渡此災年,滿殿百官竟無一人能為朕分憂解愁,都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朕養之何用!」

靜听李隆基怨天尤人畢,江采隻才聞聲接話道︰「陛下,天上明月尚有陰晴圓缺,這旱澇本非人力所能左右之事,風調雨順自是再好不過,但不知疾苦,又何來惜福?古人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凡盡人事便也足矣。」

龍言頓悅,李隆基又立時執過江采隻的素手,雙目濯濯有光道︰「听愛妃言下之意,莫非已有何妙策,可解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面面相對著近在咫尺的天顏,江采隻心頭兀自泛上一股絞疼,足有月八未見駕,今刻聖駕駕臨,盡管也算意料之中的事,但面對著李隆基的就事論事,全無半句關問之話,身為一個女人,怎不心酸。

近幾年,李隆基多是無事不登梅閣的門,往往一攤上何難關迫在眉睫時候,才會親臨,甚至有時還是遣人來傳召江采隻去南燻殿。對此江采隻雖說不無習以為常,也不想與之一般見識,然而今時今日,做為一代帝皇背後的女人,卻易使人心神憔悴,四目相對著眼前的這個男人,這個昔年曾與己同床共枕了四五年之久的枕邊人,江采隻忽然萌生出一種想要棄之不管的沖動。(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夢在大唐愛最新章節 | 夢在大唐愛全文閱讀 | 夢在大唐愛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