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文化的發展也是這個樣,宋代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有人也說有幾句話就可以治理天下,如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說已經成為現代國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人類社會發展到二十一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文化的主流開始從西方向東方回移。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海灣戰爭前夕。美國官兵閑暇時都在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而且此書為陸戰部隊官兵的必讀書。德國的汽車很有名,是因為德國人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當我們都以德國人為學習的榜樣的時候,其實德國的老師確實在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思想出現了反思的熱潮,他們把目光轉向了東方,當時中國的《老子》、《莊子》非常流行,後來又增加了禪宗、中醫、《易經》,還有印度的大乘佛教。
現在大家都向三國取智慧、學管理,那麼《西游記》中唐僧為什麼能夠克服千險萬阻取得真經,首先應該說出家人的顧慮少,不論真實版的玄奘還是其他高僧,一旦他們認準目標就會思想專一,毅力堅定地去付諸實施。再次就是成功是需要條件的,有人說成功需要勤奮,其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成功需要一個人正確的選擇和持之以恆的努力,首先不能強求,每個人的資質不一樣,興趣愛好不一樣,所以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確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是成功的第一步,例如玄奘自幼聰明異常,有很強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在家族和哥哥的影響下,8歲多就開始誦讀佛經,並且在父親的影響下,養成了廣泛研究各種學問的興趣。除佛學外,他對儒家經典也頗有研究。可以說他的確能稱之為很高造詣的大德高僧。
還有就是唐僧品格高尚,除了妖魔鬼怪都想吃他的「長生肉」,他自幼就放生憐憫生命,所以他真正的敵人很少,這就為他以後人生的成長減少了陷阱和禍端出現的機會,他對待三位徒弟只有對與錯,善與惡之分,從來不去偏袒與那一徒弟。有人說成功還需要關系,我想自助者天助,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夏至黎民百姓,上指蒼穹都會來幫他,這就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還有方法上得當,其實在三個徒弟中,本領最高的是孫悟空,觀音菩薩教給他緊箍咒,于是大家都遵守紀律,目標一致去向西天取經的征途,當然八戒愛吃又懶,目光短淺,這只需要二當家的悟空去教育就行了,沙和尚是吃苦耐勞型,主意不多,但是都能按照原則和操守行事,對待這樣的「員工」聰明的領導就是不要太去過問,一般出不了大的差錯。
唐僧目標一致,始終不渝,加之天時地利與人和,所以最終為唐王所得真經回國。這對現代的人們生活也確實能夠領悟到一些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