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大會戰1937 第六章 銘記忻口,銘記那些傷痛(七)

作者 ︰ 陶純

王銘章的第122師作為集團軍的先頭部隊率先開拔。他們身著單衣草履,背負竹席斗笠,徒步出劍門,翻越秦嶺和大巴山,以每日行軍60里的速度,跋涉在漫漫征程上。然而,他們滿腔的愛國熱忱無法掩飾近乎原始的裝備帶來的隱憂,川軍將士的手中,盡是一些川造步槍,甚至還有一些手工制品,打幾槍就拉不開栓,手榴彈每人只有2顆;一個團或一個旅僅有三五挺機槍;每師除數門迫擊炮外,山炮、野炮一門也沒有。幾乎沒有任何通信設備,缺醫少藥,傷員無法救護。冬季將臨,北方已是寒風蕭瑟,每個士兵僅有兩套粗布單衣,腳上是赤足草鞋。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電請蔣介石予以補充,蔣復電說︰「俟到西安照辦。」消息傳到部隊上,大家喜氣洋洋,委員長開了口,當然是打了保票啦。

10月中旬,第122師到達寶雞,然後從寶雞乘火車抵西安。部隊尚未下車,國民黨西安行營主任蔣鼎文卻派人手持蔣介石的手諭來到車站——「限令川軍原車東開,迅速渡河。」與此同時,緊隨在前衛部隊後面的王銘章接到南京軍事委員會急電︰「晉北忻口戰況甚急,41軍先頭部隊,應不待全軍集結及換發裝備,即向山西開拔,受第二戰區閻司令長官指揮。」

第41軍高參章雨初代表鄧錫侯面見蔣鼎文,說︰「川軍武器窳劣,作戰配備全無,蔣委員長有電,允在西安補充。現在官兵還是單衣草鞋,如何上雪地打仗?」

蔣鼎文說︰「蔣委員長剛發來急電,第22集團軍劃入第二戰區序列,當然應由二戰區直接補充。」

蔣鼎文推得一干二淨。

鄧錫侯偕同他的副總司令孫震飛赴西安與蔣鼎文面商,仍無結果。

部隊卻不能停頓,繼續前進。

10月15日,第122師渡過黃河。在渡河後舉行的臨戰誓師大會上,同普通士兵一樣身著單衣腳踏草鞋的師長王銘章號召官兵︰「受命不辱,臨難不苟,負傷不退,被俘不屈。」

10月19日深夜,第122師先頭第364旅到達太原。部隊尚未吃上一口熱飯,便傳來了閻錫山的命令︰「娘子關戰況甚烈,飭364旅,不待全師集結,即轉運晉東,受黃副長官指揮……後續部隊,不必再運太原,即由榆次轉車,陸續至晉東參加作戰。」戰令下達,急如星火,而作戰必要的配備,卻一概不予考慮,甚至連作戰地圖,也不發一張。

鄧錫侯令孫震立即飛往太原面見閻錫山,要求解決武器、棉衣、醫藥、地圖等作戰要務。閻錫山兩手一攤,一副很為難的樣子︰「抱歉得很,仗打到現在,戰區內已無武器裝備補充。」

閻錫山答應代為電呈中央解決。

就這樣,遠道而來的第22集團軍未得到一槍一彈的補充,便緊急開赴娘子關。

風陵渡。年輕的上海《大公報》記者陸詒站在黃河岸邊了望。這時,詩人李白的詩句在他的腦海里涌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陸詒是一個月前離開上海的。那天,當報社決定派他到山西戰場當戰地記者時,大名鼎鼎的範長江對他說︰「我始終認為山西是華北的根本,我們決不能放棄山西,山西不守則華北永遠不得翻身,而敵騎蹂躪又決不僅止于黃河。眼前,我們雖然調集了幾十萬軍隊在淞滬一帶作戰,但論到戰略意義的重大,遠不能與山西戰場相比。」範長江勸陸詒要從遠大處看戰局的發展,下決心到山西戰場作深入采訪。

當時日軍的炮火已經封鎖了上海北站,鐵路交通在白天受敵機的威脅,只能在晚上從上海西站坐火車先到嘉興,轉乘由嘉興至蘇州的火車再轉滬寧路到南京,然後渡江北上,由津浦路轉隴海路到達潼關。

河防司令部安排陸詒隨川軍第22集團軍的後續部隊一起渡河。陸詒注意到,川軍軍紀良好,秩序井然。在同蒲路車站候車時,他遇到了第22集團軍總司令鄧錫侯。3年前,陸詒曾在成都見過鄧錫侯。交談中,鄧錫侯說︰「我們四川軍隊連年打內戰,名聲不好,人民厭惡我們,痛恨我們。這次奉命出川抗戰,徒步行軍,翻越秦嶺到陝西,沿途群眾熱烈歡送,對我們刮目相看,家鄉父老也對我們寄以厚望。我們決心與戰區友軍團結戰斗,密切配合,爭取抗戰的勝利。」

(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太原大會戰1937最新章節 | 太原大會戰1937全文閱讀 | 太原大會戰1937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