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秘 第二十二章 張府學堂

作者 ︰

更新時間︰2013-01-08

張府。

張昭,字子布,是東漢末年有名的名士。曾多次被各方元首舉薦為官,但是他遲遲不肯接受,老是以才疏學淺為借口拒不為官。

直到孫策劍指江東。

孫策的用人政策一直奉行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對張昭極度信任,不僅任命他為吳侯府文官之首長史之職,更在軍事上提拔為撫軍中郎將的官職。要知道當時戰功赫赫,早年就跟隨他父親孫堅南征北戰、在軍隊中威望甚高的程普此時也只是一個都尉而已。可以說張昭在孫策手下完全做到了人盡其能,大小文武之事,皆可插手管轄。

孫翊迫不及待的要拜張昭為師,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畢竟身處亂世,有一個好的人際關系,是生存的良好保障。

這座府邸是新建的。本來孫策佔領會稽後,想要把太守府,也就是現在的吳侯府讓給張昭來表示對其的重用。張昭當然千恩萬謝不敢接受,孫策沒有辦法,又不想委屈了張昭,于是便尋了一處四通八達的風水寶地,建造了一處新府邸。

孫翊上課的這個學堂空曠敞亮,本是張昭的書房臨時改造的,所以布局顯得不是很協調。但是這里書多墨香,給人一種寧靜、沉穩的感覺。屋內的陳設規劃,甚至是桌椅書架的色調材質,都有著雅靜的特征,和濃厚的文化氣息。

但是張昭講學時候的一個習慣卻讓人大跌眼鏡。他每日講學必設絳帳,讓孫翊坐在前面用功,後面陳列著五六個聲妓,侍女也環列左右。孫翊也知道這是在考驗自己,心里常常暗暗發笑,幾個女子雖然也是頗有姿色,但是他閱讀過大喬的絕色容貌之後,正所謂「除卻巫山不是雲」,對這幾人就只能是興致索然。

所以搞笑的一面就出現了,每日那邊一老一少兢兢業業的勤奮刻苦,之乎者也的大論經道典籍,各家言論;這邊女子各個妙齡,身材婀娜多姿,聲音婉轉動听,舞姿妖冶動人。更有時不時的媚眼向那邊飄去。不過那邊的兩個男人就好像一老一少兩個太監一般置若罔聞,視而不見,都在專心忙著自己相應的事情。而那些歌妓侍女也不惱火,自顧自的翩翩起舞,唱歌奏琴,媚眼橫飛。

「……恩,看來你對儒家道理了解頗深,各個經典也能背誦入流,想來是大費工夫的,老夫很是滿意。」張昭的神態自若,如老僧入定一般面無表情的說道。

孫翊心中歡喜,又听張昭繼續道︰「自我朝先祖武皇帝尊從儒學大家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便成了治國平天下的根基思想。」

張昭瞄了孫翊一眼,問道︰「那你可知為何當今大漢戰亂不斷,各路諸侯群起,戰爭頻頻爆發,而內部天子更是被曹操所挾持,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又該如何處理呢?」

張昭今日心情不錯。將近兩個月的講學,孫翊竟沒有一次被後面的歌妓歡唱所打擾,這本就讓他對孫翊大加贊賞,刮目相看。再加上剛剛考校了他一番古籍言路,他都能對答如流,更是滿意。于是就想再增加幾分難度,看看這三將軍孫翊心中真正的韜略到底有多少,也好在孫策面前有個更好的交代。當然這個問題很大,張昭也沒有希望孫翊能提出什麼富有新意和實踐性很強的想法,只是一番考量而已。

孫翊哪知他是怎麼想的,心中暗叫不好,他後世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種治國平天下的大政理念他哪里懂得許多。要是忘乎所以,把後世那一套新鮮玩意挑個幾處講出來,在張昭這種治國強人面前無疑是找悶棍的作法。

好在穿越以來的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他讀書很多,諸子百家各路思想都有了解,各路典籍也幾乎都有涉獵。在古代就只能依靠古人的思想了。他強自鎮定的站立起來,朗聲道︰「所謂在其位謀其政,孫翊無官無職,妄加談論國事治國,未免顯得夜郎自大,坐井觀天。」

兩人本是席地而坐的談經論道。此時孫翊忽然站起,娟娟而談,竟隱隱有些睥睨天下的味道。就連後面唱歌玩耍的歌妓侍女們都停了下來,好奇的打量著前面這個還略顯青澀的少年。

孫翊話鋒一轉,繼續道︰「不過,小子雖然魯莽無知,也跟先生學習了一段時間,也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

听到這八個字,張昭明顯眼楮一亮,露出了些許贊賞之意。孫翊覺得心頭的自信更濃,他語言天賦的優勢彰顯的更加淋灕盡致。

「天下之亂始于人心之亂,欲治世必先治人心。而法制不明導致了十常侍橫行,官宦相斗,戰亂頻起。治人心就像以王道教化小火煮湯不可著急,也根本急不了。但是後者的處理辦法必須要效法法家快刀斬亂麻以霸道之術快速肅清朝綱。」

張昭眉頭皺起,毫無掩飾。

孫翊明白他不滿的原因,也不氣餒,繼續按照心中的盤算侃侃而談︰「正如老子所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張弛有道的恰到好處,才能成功。所以欲治世,當明白世亂的關鍵,人心喪亂也好,法制不明也罷,歸根結底還是執政者自身出現了問題。導致上行下效,舉國蒙難。所以說……」

「所以說如果出現一個卓越的執政者就可以天下安定?!」張昭神采奕奕,全無剛才不滿的樣子,嘴角也露出了一個笑容。

最開始孫翊以整個國家為根基,立足漢朝皇室的角度分析天下,雖然所言沒錯,但是太過正統,如今孫策畢竟算是割據一方的諸侯軍閥,手下將領哪個希望重復漢室,而不是爭奪天下。而後來孫翊論點逐漸偏離皇室,終究歸結到了一個優秀執政者的核心,張昭也就開懷。誰是優秀的執政者?比試比試不就知道了。他不是因為什麼奇策妙想而高興,而是孫翊的態度,對向吳不向漢的態度而欣喜。

其實孫翊姓孫怎麼可能去向著劉家漢室了。但是古人的思想有時候太過迂腐,常常是先「君」後「父」,也難怪張昭會有此擔憂。

孫翊接話笑道︰「正是!不過這還不夠。我大哥文韜武略,莫有不及,可以說絕對是一個卓越的領袖。但是真正欲治亂世,還需明賞罰,量情法,重綱紀,所謂‘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若要重綱紀,唯有自上而下一視同仁,對那些胸中毫無韜略,只懂竊據百姓糧財的官員要加以整肅。同時在軍隊中更是重要,明賞罰,量情法。賞罰乃是重中之重,應當充分的重視而加以利用,讓功者得賞,錯者受罰。如此一來不至于如法家一般刻薄寡恩,卻也不至于玩忽懈怠。

誠然,儒學中追捧的‘禮治’、‘德治’、‘人治’的確能夠確保國家的穩定發展,維護統治者的切實利益,但是儒學以‘仁’為宗旨的思想卻或多或少顯得孺弱了一些。所以北邊蠻夷之族百年來侵擾不斷。更有甚者,如今朝廷早已名存實亡,國家的威嚴早已不復存在。再談什麼‘禮治’、‘德治’、‘人治’,就顯得過于兒戲。‘法制’必須施行!而且上至吳侯,下至平頭百姓都必須遵守!唯有如此,我軍才能士氣如虹,真正打造一支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鐵軍!」

孫翊大抒胸臆,引經論典,一氣呵成。而且見到當世有名的智者張昭正細心的听著自己的發言,心頭自豪感油然而生。本來一而再再而三的克制,想要用古人的觀點治古人的社會,最後還是有點興奮過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都傾瀉而出。

不過張昭明顯對他最後的只言片語沒怎麼在意,還是沉浸在他的主流觀點上面,心中的震驚溢于言表。

孫翊的這番言論和他的平日所想,竟有七分相似,而且有理有據,提出了具體的施政方針,明顯是思考的比自己還要深邃許多。他飽讀詩書數十載,之所以遲遲不肯入世為官,就是一直判讀天下大勢,尋求一個絕佳的機會。跟著孫策為官,他一直恪盡職守,想要提出一個完整妥善的執政方略,有助于江東基業的發展。

此時倉促之間,孫翊提出的觀點竟比自己苦思多年的提案要完善許多。此時讓他驚訝十足,這……這種觀點真的是出自一個十五歲的少年?

看著張昭陰晴不定的神色,孫翊心中也泛起了嘀咕,莫不是張揚過了頭?應該謙虛謹慎,收斂低調一點?他小心問道︰「先生,小子忘言,還勿見怪。」

張昭這才從剛才的震驚中清醒過來,示意他坐下,拍了拍他的肩膀,贊許道︰「年紀輕輕便有此想法,不錯,不錯。」

見張昭竟是贊同了自己,而且還大加表揚,孫翊大呼了一口氣,忐忑的心才放了下來。

張昭問道︰「你這番言論可跟吳侯說過?」

孫翊搖頭。

「恩……」張昭點了點頭,陷入了沉思。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秘最新章節 | 三國之秘全文閱讀 | 三國之秘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