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清 第八章 紅衣大炮

作者 ︰

更新時間︰2013-05-07

紅夷大炮是歐洲在十六世紀初制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紅夷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

具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魯克所說的紅衣大炮也正是指的是英國人軍艦上的加農炮,和真正的紅衣大炮比起來還是差距很大的。

大明那時候已經在一些方面落後于西方了,就連洋人以次充好也看不出來,或者說就算是看出來了也沒地方說理去,將就著用就行。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

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較高(銅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只是真正的紅衣大炮實在太過笨重,根本就不適合野戰,故而大明拿紅衣大炮在野戰中來炮擊八旗騎兵這種事兒是基本不可能出現。若是真的腦子壞到拿紅衣大炮打野戰,那就如同將火炮雙手送給韃子。

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十里相當于現代五公里多,相當遠了。

(小龍曾經對這個數據產生過懷疑,但是西方的同類型火炮的性能證明了這個數據是準確的(當時西歐各國已有領海這一概念,當時的領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來定的,十六世紀末期的領海是三海里,約合五點五公里)。

遠射程的紅夷大炮結合開花彈,成了明朝末期對抗後金攻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為︰將後金的騎兵誘入城頭紅夷大炮射程,然後用開花彈集火射擊,效果顯著。

寧遠城堡里面的要塞炮是從澳門外海遭遇風暴擱淺的英國巡洋艦上打撈的十八磅艦炮。全中國只有兩個地方部署(北京二十門和寧遠十門)。

紅夷大炮在實戰中表現優異,引起了明朝的重視,除了進口以外還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國力不濟,無法鑄造和進口更多造價昂貴的紅夷大炮。但是紅夷大炮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

當初天命汗努爾哈赤似乎就這這樣被袁崇煥不明不白地打中了,可見就算是縱橫一生鮮有敗績的老奴壓根兒就沒想到炮彈居然可以打得這麼遠!老奴觀察地形自然不會去城牆根下,可能也是站在他自以為安全區域吧,不過這種安全區域還是在督師炮程之下。

所以說了,落後就要挨打啊!

皇太極清楚知道自己的父汗就是吃了這種紅衣大炮的虧,故而滿清在他手中大力發展火器,鉚足了勁兒在火器發展上進行「大躍•進」,終于,皇太極成功了。

1639一1642年,明清雙方展開松錦大戰,雙方均使用了紅夷大炮,明軍在關內加緊造炮,清軍把紅夷炮用于大規模的野戰和攻堅。清軍僅松山一役,就調運了炮彈萬顆,紅夷炮三十七門,炸藥萬斤,到陣前備用。松錦戰前,清軍由于火炮量有限,質量低劣,攻城時,每每不下,因而攻堅戰往往被視為畏途。松錦一降,清軍再攻堅城,往往炸毀城牆近百米,這在以前明清戰爭史上是絕無先例的。

明軍對清軍火炮的長足進展十分驚訝。如1639年明將樊成功口報:「達賊將松山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六百余個,俱重十余斤,目下南牆所裝紅夷炮三十七門。」

松錦戰後,明軍關外火炮大多落人清軍之手,只有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門紅夷大炮,而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擁有近百門紅夷大炮。清人曾揚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派,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

當時尚為明朝服務的著名西洋傳教士兼軍火專家湯若望驚呼道:「彼(指清軍)之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既已勝我多矣,且近來火器又足與我相當?孰意我之奇技,悉為彼有。」

「目前火器所貴西洋大銑,則敵不但有,而今且廣有之矣。這段話反映了湯若望的震驚,也說明了一個難以逆轉的嚴酷的真情實況。

公元1642年,皇太極命漢八旗諸頭領率所部炮匠到錦州鑄神威大將軍炮,1643年又派人赴錦州督造紅夷炮,像這樣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說明當時的錦州已成為清軍火器的制造基地。當時所鑄成的三十五門鐵心銅體的「神威大將軍」火炮,其品質已達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長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藥2.5公斤、鐵子5公斤,安裝在四輪炮車上,具有身管長、彈藥量大的優點,是攻摧堅城的利器。

清軍于1644年入關後,農民軍雖還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規模的火炮和新制火炮與精于騎射、擅長野戰和炮戰的清軍抗衡,但他們再也無法阻擋以先進的紅夷炮群裝備為主的清軍。清順治年間,出于鎮壓農民軍和消滅南明抵抗政權的需要,火器生產的勢頭有增無減。清廷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由兵仗局統一管理,由此導致了清代第二次火器生產的高潮。

龍辰知道,眼下還是崇禎元年,此時的女真韃子還是基本靠最原始的騎射功夫作戰,但再過十年的發展,韃子也將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火器力量,就連大明在火器方面也無法再壓制住韃子。

眼下雖然朝鮮全境還沒獲得,但龍辰已經開始思量起來如何快速獲得火器的發展,比起朝鮮人或者漢人的火器技術,西洋人現在無疑是佔著絕對優勢。

若是能夠以朝鮮全羅道之地換取葡萄牙人全力幫助,龍辰也認為是劃算的。

畢竟,就算給葡萄牙人整個全羅道,他們又能駐留多少兵力?要知道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整個台灣島也就只有數千何蘭兵罷了。畢竟東西方世界相隔太遙遠,往返都需要以年來計,在歐洲強大無比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坐擁數萬船只,但能投送到東方的戰艦和兵力也少得可憐。更別提如今還在荷蘭人的威壓下如履薄冰的葡萄牙人了。

全羅道給你,可以,畢竟這是朝鮮人的土地,龍辰也不會特別上心,但真要收回來似乎也是一句話的事兒。

會見完了弗朗機人,回去的路上方仲才詢問起龍辰談話內容。

「弗朗機人答應幫咱們建兵工廠。」

「這……」方仲大吃一驚,販賣火器和建造兵工廠可是兩個概念,等于送母雞和送雞蛋的道理一樣。

「本將答應他們將全羅道劃給他們。」

「將軍此話當真?」

龍辰收起腳步,面露嚴肅,「這朝鮮雖然自成一國,但在我心里,他就是我漢家疆土,割讓土地這事兒,可是要遺臭萬年的。」似乎覺得自己有點太過嚴肅,龍辰笑了笑,「不過,割出去,再搶回來,那就不算什麼了。」

其實,眼下西方人的侵略性是非常強的,尤其現在是大殖民浪潮中,魯克等人也是窺覷東方疆土。他們也計劃著借全羅道一地為跳板,日後也可以瞭望其余地域。

但西方人同樣對強者十分敬畏,也是十分有自知之明,當他們看見龍辰的強勢崛起後,也不得不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安心替龍辰打工。直到後來,中國這個巨人再次崛起,所有在東方的洋人都只能匍匐在他的腳下,甚至是歐洲方面也害怕中國軍隊進行長征,重現蒙古人當初掀起的「黃•禍」。

隆重推薦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葬清最新章節 | 葬清全文閱讀 | 葬清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