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女重生 崇禎皇帝

作者 ︰

一個國家的滅亡,往往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其最主要的無外乎內憂外患的反政府力量的疊加作用,這在歷代王朝均是如此。

閻崇年在《明亡清興六十年》里第二講開篇就說︰「明之亡,不亡于崇禎之失德,而亡于萬歷之怠惰。」(《清仁宗實錄》嘉慶九年三月壬寅)「怠政」二字是萬歷皇帝最主要的特點。

萬歷帝朱翊(yi)鈞,10歲登極,58歲病死,做了48年皇帝。這48年可以分作三個時期︰萬歷元年∼十二年為初政時期,因為年齡小,不掌實權;十二年∼二十八年為親政時期;二十八年∼四十八年為怠政時期。萬歷帝怠政,長達20余年,致使中樞癱瘓、黨爭不已、國庫拮據、邊務廢弛,尤其是造成遼事大壞,使遼東努爾哈赤乘機崛起。

而在萬歷帝死後,自己一直不喜歡的長子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不到一月隨因「紅丸案」而暴斃。

技藝高超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長子,朱由校經過「移宮案」的風波,為群臣擁立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病(一說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廟號熹宗。

縱觀天啟帝的一生,固然荒唐昏聵,究竟是一個欠教育的頑童的行徑,不是惡人(雖然他的昏聵對明朝造成的禍害無窮)。歸根結底應歸罪于天啟帝的祖父萬歷皇帝,萬歷不喜長子,不關心他的教育,長子自身難保,自然導致長孫的教育更被忽視,乃至熹宗繼位時據說大字不識幾個,遑論朝政。熹宗終究是「凡事憒憒」(太監王體乾語)而已。病重時,信王入見,熹宗拍著榻說道︰「來!吾弟當為堯舜。」命他繼位,次日,召見內閣大臣黃立極,說︰「昨召見信王,朕心甚悅,體覺稍安。」八月乙卯日,天啟帝駕崩于乾清宮,終其一生。《明史卷二十二.天啟帝本紀》評價說︰熹宗「在位七年,婦寺竊權,濫賞婬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熹宗朱由校駕崩無子,臨終遺詔,以其五弟朱由檢即皇位。朱由檢在18歲即位後,面對著危機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尋求治國良方,勤于政務,事必躬親。與前兩朝相比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天啟七年(1628年)十一月,在鏟除魏忠賢的羽翼崔呈秀(?—1627年)之後,再將其貶至鳳陽,途至直隸阜城,魏忠賢得知大勢已去,遂與一名太監自縊而亡。此後又殺客氏,崔呈秀自盡,其閹黨260余人或處死、或發配、或終身禁錮。

與此同時,*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為剿流寇,崇禎先用楊鶴主撫,後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十三年中頻繁更換圍闖軍的將領。這其中除熊文燦外,其他都表現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皆功虧一簣。

闖王李自成數次大難不死,後往河南聚眾發展。朱由檢一生操勞,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繼日的批閱奏章,節儉自律,不近,天天生活在操勞、恐懼、痛苦、煩躁與焦慮之中。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連忙自我檢討。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發生可怕的旱災,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九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征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燐,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不可得也。

旱災又引起蝗災,使得災情更加擴大,河南于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多從李自成。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陝北驛站,百姓多流離失所,崇禎三年(1630年)陝西又大饑,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饑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月復脹而死,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這時華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崇禎十四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江南在崇禎十三年遭大水,十四年有旱蝗並災,十五年持續發生旱災和流行大疫。

地方社會處在了十分脆弱的狀態,盜匪與流民並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明廷苦于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三餉開支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餉的情況普遍,常導致明軍內部騷亂嘩變。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後期又重用宦官;隨著局勢的日益嚴峻,朱由檢的濫殺也日趨嚴重,總督中被誅者七人,巡撫被戮者十一人。明思宗亦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

但明朝士大夫鑒于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因此明崇禎對于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斗而已!,明思宗只能辨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

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洪承疇降清,崇禎又想和滿清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泄漏議和之事被處死,與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在陳演、光時亨等反對之下未能下決心遷都南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杜勛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大順軍開始包圍北京,太監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三月十六日,昌平失守,十七日,圍攻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大順軍以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守軍或逃、或降。下午,曹化淳開彰儀門(一說是十九日王相堯開宣武門,另張縉彥守正陽門,朱純臣守朝陽門,一時俱開,二臣迎門拜賊,賊登城,殺兵部侍郎王家彥于城樓,刑部侍郎孟兆祥死于城門下),農民軍攻入北京。太監王廉急告皇帝,崇禎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被一劍刺死。

崇禎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勛戚周奎、田弘遇家。又逼周後自殺,手刃袁妃、長平公主、昭仁公主。崇禎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

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只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上吊死前于藍色袍服上大書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三月二十一日尸體被發現,大順軍將崇禎與周皇後的尸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

,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與皇後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發現皇庫扃鑰如故,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悵。

讀者讀到這里,大家都覺得實在是死得有些冤枉,正如他自己說的,崇禎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將自己這個在位十七年的皇帝責任推卸的干淨。

《正說明朝十六帝》這樣說性格,「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復雜的一個。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當然,復雜性格的背後,是復雜的政治形勢。」

歷史自然是公正的,從爺爺開始所欠的債,最終由這位多疑而且剛愎自用,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的末代皇帝一起償還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女重生最新章節 | 帝女重生全文閱讀 | 帝女重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