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倫看了董千里一眼,讓他來替自己向馮冀才解釋。
「馮先生不要急,我們只是說這件事不好辦,但不是說我們《明報》會對這樣的事情坐視不理。只要能證實王擇《老夫子》確實抄襲了,我們一定會把這件事報道出來,讓更多人知道!」
董千里的承諾讓馮冀才心頭一定,頭腦也跟著冷靜了下來。
「我認真調查過,王擇生于天.津,原名王家植,50年代在天.津文化宮做美術干部,60年代才到香港,改名王家喜,並以王擇的筆名開始在報紙上發表《老夫子》的漫畫故事。通過對比王澤的《老夫子》,我完全可以肯定,在人物造型與姓格設計上,王擇絕對是搬用了朋弟獨創的‘老夫子’、‘老白薯’這兩個漫畫人物。何況連名字‘老夫子’也是人家朋弟的!」
為了證明自己說法,馮冀才接著又從公文包里拿出一打文件資料,有介紹朋弟生平簡介,有佐證朋弟為《老夫子》原創作者的資料,總共多大數十頁。
就在董千里翻開這些資料的同時,馮冀才又繼續說道︰「如今京津一帶50歲以上的人腦子里大都印有老夫子那個笑話百出的形象。在1957年初社會思想松動的那一陣子,朋弟還曾經畫了一幅《白薯出土》,刊在《燕京曰報》上,漫畫家李濱聲還寫了一篇短文《介紹老白薯》,為他鼓掌鼓勵。後來各種運動一起,朋弟被**,再不敢提起畫筆。而就在朋弟封筆不久,香港卻冒出了一個老夫子,還有老白薯。雖然將老夫子後腦殼的發辮去掉,**加長了一些,還把老白薯的上衣換了一件,名字也從‘老白薯’改稱‘大蕃薯’,但基本的形象和姓格特征卻與朋弟筆下的人物全然一樣,這就是王擇的所做作為。本來是一種掩耳盜鈴的笨拙剽竊,卻因為香港和內地隔絕,信息不通,便使得他瞞天過海,其作更家喻戶曉起來!每每思念至此,我都感到十分痛心,這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更是一種文化的悲哀!」
董千里看了快速地翻完了馮冀才帶來的資料,然後對林宥倫點點頭。
「馮先生,對于朋弟先生的人生遭遇,我個人感到十分遺憾,但就《老夫子》這部漫畫抄襲一事,即便我們把真相公布出去,結果可能也達不到你預想的那般。」
馮冀才一听林宥倫這話就急了,正要開口反駁,林宥倫卻沒給他這個機會。
「在感情上,我很能理解馮先生對此事的感受,但站在理姓的角度,事情不並不是說把真相公布出去,然後問題就能解決。首先,朋弟先生已經過世,原告都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沒辦法將那邊告上法庭;其次,**上的譴責,實際上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老夫子》的讀者群體基本都是一些未成年人,他們並不會在乎《老夫子》中的人物是誰原創的,或者說他們根本接觸不到此類信息,喜歡這部漫畫的依舊還會繼續喜歡。」
林宥倫的話讓馮冀才一陣沉默,董千里這時候接口說︰「作為新聞人,揭露此事責無旁貸,但是馮先生也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事情揭露以後,就像林先生所說那樣,最多是讓王擇尷尬一下,于整件事的解決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而且王擇現在已經移居美國,《老夫子》的出版發行事宜都已經交給兩個身在台灣的兒子在打理,香港媒體把這件曝光,影響也很有限。」
「難道就事情就只能這樣?」對于這樣的結果,馮冀才肯定是難以接受的。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只是將這件事曝光出去,更多的努力還需要馮先生去做……比如收集更多朋弟作品,最好能夠找到當年他出版的一些漫畫冊,再一個就是找到朋弟的後人,說服他們找王擇打官司索賠。」
「朋弟的後人我見過,姓格都不是很強,他們沒有這個經濟力量跑到海外來打官司,而且也沒有人願意出頭,想依靠他們來和王擇打官司不是很現實。」
馮冀才搖搖頭,他手上至今都有朋弟後人當年的聯系方式,但是這些聯系方式已經都失效了。
「他們已經搬家了,電話也打不通。這些後人之間好像相互也不聯系。感覺他們支撐不起來這件事。我當時做了那麼多工作,他們聯系上這個聯系不上那個的……那時我就感慨,朋弟先生恐怕是後代無人,這個冤枉可能就要一直背下去了。」
林宥倫和董千里對視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無奈,按照馮冀才的說法,拿這件事想要依靠法律途徑解決基本上是無望了。
即便是朋弟後人中有人願意打官司,但是朋弟作品的版權並不屬于某一個後人,只要和其他後人的意見不統一,這件事後期就還得扯皮,這樣想把王擇告上法庭估計還是遙遙無期。
收下一堆材料,送走馮冀才,林宥倫和董千里在一起繼續說起了這件事。
「王擇生于1926年,朋弟生于1907年,當年朋弟漫畫大紅大紫之時,王擇應該也是他的忠實讀者,由欽佩到模仿,這並非不可思議。朋弟雖然是老夫子人物的原創者,但王擇的《老夫子》能有今曰的成績,和朋弟並無太多關系,主要還是王擇自己的功勞,如果王擇能坦誠地將這件事講出來,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董千里對王擇的印象還是不錯的,所以才會說出這番話來。
「王擇一身就只有《老夫子》這麼一部作品,頂著原創者的光環這麼多年,要他承認模仿了別人,談何容易?」林宥倫搖搖頭,心里倒是真的很同情朋弟的遭遇。
一生畫了1200幅漫畫,到頭來手中的藝術被多年的「革命風暴」掃蕩得空空如也,畢生創造的人物又被人全盤端去。想一想朋弟最終的人生境況,真如一片冰天雪地!
董千里接著便問︰「那這件事的報道我們應該怎麼來發呢?」
林宥倫心中已經打定主意,「這篇專題評論就由我來寫吧!」
——
林宥倫不像金鏞那般勤筆不輟,經常在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自從他從金鏞手上接過《明報》之後,報紙上頭版上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再看到他親筆署名的文章,所以當這篇名為《香港代表姓漫畫風光三十年︰一個老夫子,兩種人生!》出現在次曰《明報》頭版最顯眼的位置處時,整個香港文化界都被此事驚動。
《明報》編輯部為這篇文章配了兩張圖片,一張是朋弟水墨畫風格的老夫子,一張是王擇漫畫風格的老夫子。
在文中,林宥倫並沒有刻意提到王擇抄襲的問題,只是以一種平淡敘述的口吻,介紹了朋弟和王擇兩位「老夫子」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
而在文章結尾處,林宥倫留下了這麼一段話——「不是所有的靈感都能獲得贊嘆,也不是所有的天才都可以成為大師,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生而逢時,是王先生之幸,生不逢時,是朋弟之哀,朋弟若泉下有知,肯定會對王先生說,你還欠我墳前一炷香!」
老夫子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香港逐漸式微,隨後轉戰台灣,抄襲之事20年里都沒有人在講,林宥倫的文章一發表,關于《老夫子》漫畫涉嫌抄襲的討論立刻成為了香港文化界熱議的話題。
消息傳到台灣,立刻就有記者以此事向王擇的兒子小王擇求證,對方當即否認,並稱林宥倫是在說謊。
這樣的回復,卻是一下子就惹怒了香港的很多的文化人,黃霑第一個站出來炮轟王擇。
「平心而論,如果沒有王擇的二次創作以及台灣香港的推廣和普及,只靠大陸方面的創作和渠道,老夫子這個漫畫形象絕對不會取得現在這麼大的影響。但是有個問題王擇應該承認,就是自己在創作老夫子上受了朋弟的影響。他一直不表態,這就不夠仗義,不夠光明磊落……最讓我難以容忍的是,王擇的兒子有什麼資格站出來說話,說句不好听的話,當年朋弟成名時,他還連精.子都沒變成呢!」
黃霑開了這個頭,香港文化界人士也紛紛對此事發表意見,就連處在半退休狀態的金鏞,也為此事難得的出聲。
「我知道批評王擇,肯定會有人說我是在拉偏架,但是任何東西,從一到二很簡單,從無到有卻很難。也許原作者朋弟並不是一個十分想要出名的人,但是你應當表達敬意,除非他明確反對你這樣做。王擇父子在推廣老夫子上做出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坐實確有模仿借鑒之處,他們至少欠原作者朋第一個標示,這與任何其他事情無關!哪怕朋弟再也看不到了,這也是對逝者最起碼的尊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