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二章約法三章
奉高王府,盛大的宴會方興未艾。ww
除了鮑家之外,泰山當地的豪強世家幾乎都來了,泰山易主已經勢在必行,他們自然要來表達恭順之意。更重要的是,他們要來看看風色,如果能得到王羽的親口承諾,那就再好不過了。
因為同鄉的緣故,也是因為見過了王羽的軍容,知道難以抗衡,所以,泰山眾豪強對于王羽的抵觸心理不是太強。但王匡在河內的作為,實在很令人擔憂,不來探探口風,他們委實放心不下。
見過這些人,王羽才徹底明白張邈在路上說的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時代,無論誰掌控了一塊地盤,都要向豪強世家搜刮一通,百姓不是當黃巾造反去了,就是依附于這些豪強生存,剩余那些**生存的,也僅僅是勉強維持,搜刮他們沒什麼效率,說不定還會逼出更多的黃巾來。
從豪強身上著手就容易多了,搞掉幾個大戶,比逼死幾萬平民收獲還大,錢糧、人口應有盡有,最關鍵是不用大費周章。
搜刮的重點是,怎麼選擇目標,用什麼方式搜刮。
許官職拉人投靠是最通常的辦法,據王羽所知,劉表在荊州就是這麼干的,荊州的四大世家中,他重點拉攏了其中兩個,跟其他兩個也保持了良好關系。
靠著這幾大世家出錢出人出力,劉表推動了荊州的平定,掌控了大權,或是說是與這幾大世家分享了權力。
劉表只是最典型的一個,其他諸侯或多或少也都是這麼干的,韓馥之所以向袁紹靠攏示好,其實也不是他太傻,看不破對方的用心,可是冀州的世家都不肯支持他,他能怎麼辦?
不過,這個辦法雖好,但卻有不少弊端。最大的麻煩就是,這些世家會不斷侵蝕諸侯手中的權力,到得最後,會變成主弱從強的態勢,歷史上的劉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今天來給王羽接風的豪強,就有不少人存著這種心思。成不成,他們都不會很失望,反正投靠不成,能花些代價買個相安無事也不錯。
他們最怕的,是王羽采取跟他老爹一樣的辦法,不分青紅皂白的一網打盡,那才最要命。
除了這兩種極端的方式外,還有一些對自己的政治手腕有自信的諸侯,會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
據張邈的推測,曹操若是成功入主東郡,很可能會采取這種做法。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諸侯的權力不會被分薄,被拉攏的那一派的忠誠度也比較高,打擊另一派的戰利品,又可以大大充實經濟實力,同時不會遭受太大的詬病。拉一派打一派屬于政治斗爭,和階級無關,並不會引起士族的反感。
但缺點也不小,士族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堪稱盤根錯記,被打壓那一派也不會甘心失敗,而是會呼朋喚友的反抗。如果外部再有張邈這樣的對手覬覦,趁機推波助瀾,那局勢就很可能會失去控制了。
在眾豪強中周旋了一圈,再結合張邈的說辭,王羽對豪強和諸侯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個時代,處理與士族豪強之間的關系,是再重要不過的,千萬疏忽不得。
所以說,攻略青州是最明智的選擇,遍數中原,只有那里的豪強最少。在青州施政,完全不必象在其他地方那樣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至于如何應付泰山的士族,王羽也有了完整的思路,並仿照舊例,提出了一個口號。
「約法三章?」
「不錯,諸君擔心的是什麼,本侯都知道,接手泰山後,變動若太大,只會加深各位的疑慮。所以,羽今天在此定下規矩,泰山郡一切如故,只要照著朝廷的制度納稅,不違反大漢律,不勾結外敵,羽就不對各位加以任何干涉,就是這麼個約法三章。」
「果真如此?」眾豪強皆是驚異不定。
至少在表面上,漢朝的稅賦,從來就沒高過,通常都是十稅一,十五稅一也很常見,最低的時候,甚至有三十稅一這種低到極點的稅率出現。
朝廷的稅率低,百姓的負擔卻很大,因為中間隔著豪強和官宦們。
皇帝身居深宮,未必知道這中間的貓膩,就算知道,他也管不過來。朝廷的官員都是士族,皇帝一個人,怎麼可能擺弄得了這麼多人?不是士族的,也只有宦官了,漢末宦官和士人的激烈沖突,未嘗不是始于此節。
黃巾之亂後,漢廷的威儀不再,各地諸侯開始各行其是,這些諸侯可比皇帝精明多了。他們肯定不會滿足于表面上那點稅率,有點大志的都要跟豪強斗斗法。
王羽的志向如何,路邊小兒都能說上幾句,他擺出了這麼大方的姿態,實在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王羽微微一笑︰「自無戲言。」
「難怪海內皆傳,說王君侯有大仁大勇,今日一見,果不尋常!」
「今日此令一出,泰山人心皆安定矣,大有當年高祖入關中,片言定三輔的氣派呢。」
「那是自然,否則當今天子怎麼會賜君侯討伐海內不臣之榮耀?這等開國四百年未有之殊榮,也只有君侯這等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忠義之人才配擁有啊。」
一時間,眾豪強諛辭如潮,把王羽贊道了天上去,連漢高祖劉邦都拿出來做比擬了,可見他們的心情有多激動,又是多麼著急的想把此事敲定,免得王羽反悔。
豪強們滿意而歸,王府內恢復了平靜。
說是平靜,其實還是很熱鬧的,王羽的老娘看兒子有些陌生,不知道該如何親近,但對兩個待過門的兒媳婦就沒那麼多顧忌了。
自從看到兩個女孩開始,王母眼中的嘴就閑不下來了,一時問身世經歷,她長吁短嘆,感慨兩女的身世;一時說起王羽這段時間的經歷,她又驚呼連連,總之,一直就沒消停過。
見婆媳相處融洽,王羽也放下了心,帶著手下的幾名文武,與王匡、蔡邕一起到了書房。
「鵬舉,你今天的許諾,莫非有什麼深意嗎?」一坐下,王匡便急匆匆的問道。
「沒有深意,就是安定人心而已。」王羽搖搖頭。
王匡憂心忡忡的說道︰「你帶回來的錢財不少,家中也有積蓄余裕,再加上你姑丈家中的資助,維持你這八千兵馬不難,但若要進一步擴軍,恐怕就力有未逮了。泰山不算很富庶,若是維持舊制,十稅一,恐怕……」
王羽不以為意的笑笑︰「兵貴在精而不在多,這八千兵馬都是百里挑一的壯士,文則令君法度森嚴,公明、漢升皆有萬夫不當之勇,待休整過後,這八千人足可以一當十,何須擴軍?」
「你領軍的本領,為夫並不懷疑,只是你既然要為國分憂,平定青州,眼下這些兵馬恐怕遠遠不夠,青州……」王匡長嘆一聲︰「實在太亂了。」
王羽擺擺手道︰「父親,青州的事且押後再議,今日孩兒有事,想和蔡伯父商議。」
「哦?」蔡邕此刻還有些心神不屬,稀里糊涂就被王羽給拉來了,他的心思都在書簡上,哪有什麼精神商議軍務。
「鵬舉,你有事要與老夫商議?」
「正是。」王羽點點頭,正容道︰「羽知伯父一心只想修成後漢書,不想旁騖,不過,小佷還是有個不情之請,想請伯父答允。」
「你且說來。」蔡邕有些模不到頭腦,鵬舉會求自己的事情,莫非是急著辦喜事?可這種場合,好像不太適合說婚事吧?
其他人臉上也有疑惑之色,只有賈詡若有所思。
「小佷想請伯父暫且擱置修史之事,著手建立書院。」
「書院?」蔡邕一愣,「你是說學堂嗎?」
「不僅僅是學堂那麼簡單,小佷設想的書院,性質跟學堂差不多,規模要更大,教學的範圍也比學堂更廣,只要有上門求學的,就接納進來……」
這個設想,是王羽跟賈詡長談過後,就模模糊糊有了的。
從春秋時代開始,士族的制度就已經開始盛行,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強行扭轉的,只能想辦法適應,要不然就會變成天下的公敵。
對此,王羽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會全盤接受這個時代的制度,也不會把那些跨越時代太多的東西照搬過來,他想的辦法是潛移默化的改良。
所以,他跟泰山的豪強約法三章,相安無事,同時,他還要建個書院,將知識從士族的壟斷中解放出來。
「教人以禮儀,這是好事,」听懂了王羽的意思,蔡邕微微頷首,意表贊同,「不過,依照鵬舉你的說法,這個書院無論士庶,有教無類,恐怕規模會很大,老夫一人,恐怕……」
「當然不會只讓蔡伯父一人辛勞,小佷的設想是,以蔡伯父的名氣,和泰山相對安穩和諧的環境,吸引各地逃避戰亂的名士、學者來此,把泰山打造成一個學術聖地……」
王羽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的構想,沒有人才不要緊,自己可以培養。從頭培養的當然很慢,但以蔡邕的名氣,加上天祿閣的藏書,書院一開始,就站在了相當高的位置上,還怕吸引不到人才嗎?
「其他地方的名士,可能不好邀請,但孔北海身邊卻有不少,小子在酸棗與孔北海相談,甚是融洽,想邀請他們前來,應該不難。有蔡伯父居中主持,再加上孔北海的襄助,趁著小佷剛回鄉,正被天下關注的好時機,書院一經成立,名聲就能響遍半個中原……」
蔡邕听得連連點頭,賈詡更是心花怒放,王匡卻突然插話道︰「鵬舉,你這構想是不錯的,但想邀請孔北海,恐怕有點難。」
「哦?」王羽一愣,看向老爹。
王匡嘆口氣道︰「孔北海應該是願意來的,只是他現在恐怕無暇分身,想來也來不了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