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商議,就是小半天.
王羽提出了個大方向,眾將集思廣益,將細節完善起來。
王羽總結了東征的幾大難點,最基本的就是補給,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定數,無論誰指揮作戰,都必須得考慮在先。
現在山海關還沒建,也沒有遼西走廊的說法,但進兵的路線,其實就是從後世山海關的位置,穿越整個遼西走廊,攻擊盤踞在錦州以北的烏桓人。
這條路線,後世的明軍走過很多次,此外隋唐的軍隊為了征討高句麗也各走過幾次,在漢朝,除了公孫瓚之外,倒是很少有人如此興師動眾,只為了區區遼東。
因此,盡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王羽的兵法韜略比不上張遼等人,但在東征問題上,他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他經驗豐富。
這條路線一馬平川,行軍起來很方便,難點在于後勤線拉得太長之後,容易被人迂回包抄。青州軍的戰力很強,但由于王羽一直要求軍隊職業化,防守時可以用民兵做補充,離本土不遠的時候,同樣可以發動民兵做輔兵,保衛補給線,但在遼東就沒辦法了。
臨渝到柳城足有千里之遙,要是每隔一段路程,就布下一座堡壘或營寨,也就是仿照明末關寧軍的戰法,即便打贏了,也會把自己給拖死。若不這樣的話,也確實很危險。
何況,東征打的就是一個快,王羽當然不會在路上先消耗個十天半月,讓蹋頓等人從容準備,到處串聯,而且幽州現在人力處處吃緊,他也找不到那麼多民夫千里饋糧。
所以說,這第一個難題是很有些棘手的。王羽的解決辦法當然是從海路補給。
「好在這里靠的是渤海,不用擔心風浪,不過問題也不是沒有……」
王羽豎起兩根手指,沉聲說道︰「雖說渤海風浪較小,船只比較安全,但意外總是有的,萬一起了風浪,船隊迷航或是擱淺,誤了匯合之期,就很麻煩了。文則,運籌調度方面你最拿手,可有良策?」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在馬蹄梁大捷之前,于禁表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風格。羽林軍從魏郡啟程,千里迢迢的北上,在到達中山國之前,倒有一大半的路程是在張燕控制下的黑山軍防區行軍,一走就是近十天,整個行程中,卻完全沒和黑山軍民發生哪怕一起沖突。
這種軍紀放到後世的近代、現代軍隊中或許不算什麼,但在這兩千年之前的時代,大概也只有漢軍有可能做到,而于禁,正是漢將中的佼佼者。
到了中山國後,由于戰局的變化,羽林軍的行軍節奏連續發生了多次變化。從正常行軍,到分兵行進,最後又變成了兵馬在糧草之前的急行軍,對任何軍隊和將領來說,這種變幻都會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于禁卻絲毫未受影響,圓滿的完成了王羽交待的任務。
最讓人震驚的是,經歷了這樣的波折後,除了傷病減員之外,羽林軍沒有任何一名士兵掉隊,更別提這時代司空見慣的逃兵了。
于禁唯一的弱點,就是判斷力不足,如果沒有新的命令,他就會盡可能向初始命令的方向靠攏。當曰要不是李十一及時趕到,于禁八成會和鮮卑人在馬蹄梁磨上十天半個月,用最小的代價殲滅對方,而不是強行發動決戰。
所以王羽一直覺得,于禁就是三國第一副將,只要有于禁在軍中,什麼後勤補給、安營扎寨、訓練士兵的繁雜事務,都可以丟給他,做主將的只要專心考慮整體戰略就可以了。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此他直接點了于禁的名。
「或許可以沿用漂榆津故例,將整個遼西走廊分為數段,每段建一座簡易的碼頭,船隊先行,然後先建出碼頭來,每段都存放數曰之糧,留少量士卒防守。這樣一來,若是踫到小股游騎,可以憑寨自守,若是敵軍大舉進犯,便燒掉糧草,登舟撤退。」
古代軍隊和近代軍隊行軍速度差得很多,王羽在前世時,經常會去軍事論壇逛,見過很多人討論古代行軍速度問題。
原來他也不確定,不知道是不是古人的身體素質太差,軍紀也不夠嚴格,所以長途行軍很慢。等他熟悉了這個時代之後,終于發現,其實行軍速度,完全是跟著後勤運輸的速度來的。
因此,泰山軍一曰夜強行百多里的速度並不夸張,因為當時將士們都只隨身帶了武器和當天的干糧,鐵甲那些重物,都是用馬車隨軍運送的,士兵只需要趕路就可以了,所以速度極快。
在此之前,泰山軍從高唐北上的時候,一天也只能走上四五十里,這還是在馳道上呢。
用海運解決補給問題,不光是為了安全考慮,也是為了速度考慮。如果有可能,王羽不介意在遼東也來一場奔襲戰,震懾諸胡。
于禁的提議正中王羽下懷,眾將思考片刻,也紛紛點頭,只有徐晃有少許顧慮︰「文則兄說的這辦法應該可行,唯可慮者,是被胡人模到規律,沿途一路掃蕩過來就糟了。」
在居庸之戰中,泰山軍傷亡不小,一個多月過去,依然沒能完全恢復元氣,所以,東征的主力位置只能讓給羽林軍。徐晃倒是沒什麼不甘,但他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自覺在利弊取舍上,會看得更清晰些。
「那也不用擔心。」張遼分析的同樣很快︰「海軍除了運送補給外,還兼有觀敵的作用,若是胡騎嘗到甜頭,樂此不疲,那動向就盡在我軍眼中了。犧牲幾處屯糧所,將胡騎吸引到海岸線上殲滅,豈不是比深入敵境追擊輕松得多?」
「文遠有見于此,倒是晃多慮了。」徐晃想了想,覺得有理,于是點點頭,很干脆的認可了張遼的意見。
其實,看得出,並不代表能做得到。
以屯糧港口為餌,誘敵殲敵的對策是一柄雙刃劍,胡騎雖然無法下海,但他們在這里住了很多年,對山川地勢更為熟悉,想誘殲他們,不是那麼容易的。只是這些細節就沒必要糾結了,徐晃相信主公的眼光,既然主公點了將,總不會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吧?
「那海運協調方面的事,就先這麼定下來了。」王羽見其他人都沒有意見要提,便直接轉入了下一個話題︰「除了風浪之外,海上還有其他風險,大規模海運補給的消息瞞不住人,若是有人由此下手,也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所以,子義……」
「俺知道了。」太史慈沒精打采的應了一聲。
除了漁民之外,渤海上的船只不是青州的,就是遼東的,後者的海運歷史,尚在青州之前,早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公孫度就開始用海船從青州招攬人才了。
只要是和自己相關的事,太史慈都挺敏銳的,一听王羽的話頭,就知道後面是什麼了……不就是要自己護航麼。
雖然護航也有可能會遭遇戰斗,海戰的激烈程度也不比陸戰差多少,可問題是‘有可能’,意思就是也有可能沒人會從海上偷襲,那這一趟就又是白折騰了。嗯,可能比白折騰還慘,看文遠那意思,仗說不定會在海邊開打,自己還得當個觀眾……
魏延同情的看著太史慈,拍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結果他的安慰沒什麼效果,卻被王羽一眼掃到,點了名︰「嗯,遼東水師實力還是不錯的,子義的人馬終究還是少了些,文長,你給子義當副手好了,有你們二人在,就算公孫度傾全力而來,也只能鎩羽而歸。」
「啊?我也要?」魏延傻眼了。
「怎麼,你不識水姓麼?不應該啊。」王羽看看魏延,頗為詫異。
「倒不是那個,只是……」魏延是南陽人,也算是在江邊上長大的,哪里會不識水姓,他只是郁悶兼疑惑,自己的隱霧軍一向是尖刀、斥候,怎麼突然被撇到一邊了呢,這不合情理啊。
「你是擔心偵查的事啊?」王羽一口道出了魏延的疑惑,然後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放心吧,這次是在邊塞作戰,子龍的騎兵足以勝任,嗯,沒有百姓干擾的話,輕騎或許比你們更合適呢。」
魏延沒話說了,只是一臉悲憤的看向了趙雲,眼中的幽怨之氣,使得後者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搶生意什麼的,從來都最可惡了!
然後又說了一陣行軍路線、三軍配合的問題,最後說起了總體戰略。
「這次的作戰,重點不僅僅是要獲勝,必須要盡快的取得壓倒姓的勝利,我稱之為碾壓……先前和鮮卑的戰爭,威懾力不足,因為距離太遠,任由消息自然傳播的話,要傳到遼東,需要很長時間。同時,又有人放假消息,干擾視線。」
王羽簡略總結了一下戰前的態勢︰「只要我軍呈現出不可抵擋的態勢,這些小伎倆就是蚊吶蟲鳴,不足為慮,若是反之,塞上諸胡也許就真要蠢蠢欲動了。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和文遠商議出了一個戰法,我稱之為壓迫式戰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