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北非軍團主要目的是為了石油,但也是進一步要控制蘇伊士運河和地中海。浪客中文網
和後世一營,希特勒派出了隆美爾,而盟軍也派出了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長了一副鷹一樣的面孔,他那高昂並帶有濃重英格蘭鼻音的聲調讓人听起來感到並不十分友善。他在許多方面與隆美爾有相似之處。這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孤僻,在周圍是敵人多于朋友。他倆都很專橫和傲慢,在听命于別人時,都像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而當他們獲得全部指揮權時,卻又都是頭腦清醒和最有獨到見解的優秀指揮官。
這兩個人還都比較注意培養與軍政要人的友誼,就像隆美爾一向對希特勒言听令從和重視同戈培爾的關系一樣,蒙哥馬利也十分注重結交軍政要人。
像隆美爾一直戴著那頂著名的帶有有機玻璃風鏡的帽子一樣,蒙哥馬利也戴著一頂瓖著團隊徽章的怪異的澳大利亞叢林帽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外,這兩個人都喜歡挑選出類拔萃、年輕英俊的軍官組成自己的參謀隊伍。在戰術方面,隆美爾擅長于運動戰,而蒙哥馬利從來就不是什麼橫掃千里的運動戰專家。但在事先精心布置好的陣地戰中,他比隆美爾要技高一籌。
後世中北非戰爭中,在情報的獲取上,隆美爾是無法和蒙哥馬利相比。自從隆美爾失去他的無線電偵听連後,他所能獲得的英軍消息便越來越少了。
英國情報機構知道如何在情報來源上使敵人產生錯覺。大量極易破譯的情報暗示德軍︰意大利人在不斷地泄露情報。
隆美爾對這種欺騙深信不疑,這更大大加深了他對意大利人的鄙視。而英國諜報機構卻源源不斷地向蒙哥馬利輸送了他們所偵破的大量德軍情報。隆美爾對此卻一無所知。
「隆美爾就像被蒙上了雙眼在和蒙哥馬利決斗」,一位德**事評論家戰後如此認為。
但是,蒙哥馬利和隆美爾都同樣清楚地認識到,機械化戰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後勤供應。所以,他倆都強烈地要求自己的統帥部盡最大可能向非洲戰場運送更多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
顯然在後世中,蒙哥馬利在這方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英、美的戰爭機器開足了馬力,大批船隊涌過地中海,為英軍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
這點在隆美爾那里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後續支援力量根本比不上盟軍。軍事實力嚴重的不平衡起來,這才是導致後世德國北非戰場失敗的主要原因。
而在現在,因為德國後面有中華武器的支援,加上由意大利控制了地中海,盟軍的武器裝備只能通過其他地方進入非洲,而且數量和質量上,根本不佔優勢。這也是當初德國和盟軍進行大海戰的時候。希特勒還是堅持讓意大利海軍待在地中海,主要還是為了控制地中海。
這場戰爭並不是由德國發起的,而是由意大利率先發起的。並且很早就開始了,而德國參戰還是從去年日本進攻太平洋的時候,才開始的。
原本,盟軍以埃及為基地的英軍被命令承擔防御行動。但盡可能的不進行挑釁。然而,他們開始了一系列對意大利在利比亞的陣地的襲擊。隨著法國戰敗,在的黎波里塔尼亞本來被用來和突尼斯的法軍對峙的意軍,被調動至昔蘭尼加以增援意大利第10軍團。
意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里尼命令第10軍團入侵埃及。兩天後,入侵沒有開始。墨索里尼指令格拉齊亞尼元帥,當時德國的海獅計劃馬上就要開始。歐洲的空軍在持續著。
意大利以為德國快要進行海獅計劃,便開始攻擊。
受到運輸缺乏、軍官訓練水平低和支援武器不足所帶來的力量虛弱影響下的意大利軍隊被命令開始入侵埃及,這場戰役計劃是當有限的裝甲軍隊在沙漠的側翼行動時沿著海岸公路前進。
相對于意軍的進攻,盟軍防衛部隊襲擾前進中的意大利軍隊,隨後退往從邁爾薩-馬特魯,那里駐有英軍地面主力部隊。第7裝甲師被安置在沙漠的側面,使其可以突擊意軍側翼。
一個月後,意大利軍隊前進至邁爾薩-馬特魯以西大約80英里(130公里),並因為供給問題停留于該地。盡管墨索里尼催促繼續前進,格拉齊亞尼仍命令他的軍隊在西迪巴拉尼周圍挖掘戰壕,並加強已建好的前線營地,其他的軍隊也被安置在主力部隊後方。
針對分散的意大利營地,盟軍非洲司令蒙哥馬利計劃了一個為期五天的有限攻勢,羅盤行動,一個接一個的攻擊這些防御營地。總共四萬人的盟軍軍隊攻擊了意大利軍隊的前方單位。隨著剛開始的成功,參加羅盤行動的軍隊追擊退卻的意軍。
在北非戰爭打響後的大半年中,設防城鎮巴迪亞和托布魯克被佔領,逃跑的意大利軍隊在比達夫門被穿越了西部沙漠的第七裝甲師截住。在比達夫門戰役中,殘余的意大利軍隊投降,在十個星期之內,盟軍推進到了阿格海拉並摧毀了意大利第十軍團,在戰斗中俘獲了十三萬俘虜。
等到了日本開始進攻太平洋時,意大利軍隊在北非已經損失慘重。而此時德國也由于石油的關系,正式決定派遣軍隊進入北非。
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1個坦克師、1個輕步兵師,司令為隆美爾中將)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並且通過地中海,大量的德國士兵和僕從國士兵登陸利比亞,組成非洲軍團。
隨後,隆美爾率領德意軍非洲集團軍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御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10個師和意軍12個師(意大利師水分很多),總兵力約26萬人,坦克1540輛,火炮3219門,飛機1850架。鉗制左翼盟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盟軍軍隊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
盟軍由蒙哥馬利率領,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轄10個師和4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盟軍戰役企圖規定,采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托支撐點式環形防御與大面積布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
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20分鐘的炮火準備,盟軍于突然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盟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斗,僅楔入敵人防御陣地。但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的「蠶食」德軍防御陣地的行動。
對于蒙哥馬利的突然進攻,隆美爾也給予堅決的反擊。德意軍隊發起新的進攻。
經炮火準備後,德軍第151、第152步兵師和第9裝甲師發起沖擊,遭盟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斗,次日夜從盟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
第二天凌晨,第10、第7裝甲師和意大利一個步兵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
盟軍第15、第21裝甲師余部實施反擊,但由于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盟軍第164師余部,亦被意大利第9師殲滅。
蒙哥馬利無奈,命令盟軍全線撤退。由于地中海被意大利封鎖,物資無法快速抵達,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
德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盟軍以重大殺傷。
到了第四天,因雨停止追擊,致使盟軍的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組成的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
此戰役之後,德意聯軍已經完全控制了利比亞和埃及,蘇伊士運河也在軸心國的控制下。盟軍除非繞路好望角,否則英屬印度和盟軍各國在中東地區已經印度洋上的殖民地,相互間的聯系被切斷。
一邊是日本控制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一邊是軸心國控制的地中海,而且德國的潛艇始終在威脅大西洋上的交通航道。同盟國的局面變得越來越小,原本美國加入戰爭獲得的援助,期望增長的優勢,被軸心國的北非攻勢打得面目全非。
中華的武器裝備現如今很多都不用直接運到歐洲,也不用走海路。直接用鐵路把武裝運送到海灣地區,再經過沙特,就直接可以送到德國手上。不過這個方法中華並沒有使用而已。還是一直用海運,源源不斷的軍用物資被送往非洲。
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德國購買的都是武器裝備,槍炮子彈。而意大利也有購買這些東西,只不過更多的是買吃的,特別是紅酒,買的數量比炮彈還多。不得不感慨一句,意大利人到非洲是去打仗?還是去旅游?
不過盟軍在非洲並非沒有一戰之力,美國已經開始向歐洲個太平洋派遣陸軍,第一目標就是非洲和英屬澳大利亞。一方面是要打破軸心國在非洲的優勢,另一方面又要把日軍從澳大利亞趕出去。(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13800100.)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