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今天是中秋團圓夜,華麗在這里祝大家中秋愉快!合家歡樂!
陸地方面的軍令對比是一回事,而另一方面,海軍才是真正的看家實力。中華雖然是一個大陸大國,但從當初陳紹建立起工業的時候,海軍就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雖說現在中華的主力艦方面,數量遠遠落後于美國。但海軍是一個科技含量極高的兵種,和陸軍一樣,數量根本說明不了問題。中華的三十艘主力航母,每一艘都可以組成**的航母戰斗群。也可以多艘編成聯合航母戰斗群。而且不管是從戰術戰法,還是艦載機的質量,都不是美國可以比擬的。
在制定國家發展戰略之時,陳紹就指出,未來的博弈點,就是海洋。所以,中華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遠洋海軍。
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著整個人類文明。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活動離不開海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也必然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海洋。走向海洋是世界所有強國共同的國家戰略。
在奴隸制時代和封建社會早中期,擴大陸地版圖是各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沿海地區的一些大帝國,則開始爭奪海上通道及其周邊海洋的控制權。在這個時期,古埃及、古希臘、波斯王國、古羅馬、拜佔庭、迦太基等國逐步形成了控制海洋的意識,陸續成為當時的強國。
古埃及最早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權,它憑借先進的造船能力,建立了海上貿易船隊,並組建了海軍。圖特摩斯一世時期(公元前1525~公元前1512年),埃及北進佔據了敘利亞北部地區。圖特摩斯三世率軍沿地中海東岸北上,經過畢布羅斯,征服了北部城鎮烏拉扎和阿爾達塔,把地中海東岸被佔區各個港口變成了軍需庫。之後,又大規模入侵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不斷出征努比亞,把埃及帝國的南界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通過在南方、東方和北方開拓疆土,地中海和紅海變成了埃及的內湖。憑借著造船、貿易和海軍三個優勢,埃及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軍事強國。
古希臘通過先進的風帆船建造技術,開通了色雷斯、赫勒斯澇(今達達尼爾海峽)和黑海方向的貿易,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海港。公元前5世紀商業興旺時,僅拜里厄斯港貿易總額就在2500~3000塔蘭特(古希臘貨幣)之間。公元前12世紀初。西方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遠征——特洛伊戰爭,就是為了控制黑海貿易而進行的一場爭奪海上貿易通道的戰爭,也是人類建立海軍之後的第一次遠征。古希臘依靠其強大海軍稱霸克里特島,控制愛琴海諸島,建立海外殖民地,使本國商船自由地航行于地中海和黑海。成為該地區著名的海洋強國。
古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興起于伊朗高原。公元前550年,波斯國王居魯士率兵趕走了亞述人,統一了伊朗高原,建立了波斯帝國。之後東征西伐,先後攻佔了小亞細亞的呂底亞、新巴比倫、中亞、埃及,控制了巴勒斯坦和腓尼基。接著又進軍歐洲,佔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截斷了希臘與黑海的交通,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古羅馬是延續千年的地中海強國。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初,它依靠裝備精良的軍隊,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到公元前2世紀後期,羅馬已擴張成為東起小亞細亞、西抵大西洋岸的地中海地區霸主。安敦尼王朝時期(96~192年)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代」,它的版圖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不列顛島、北至達西亞、南達北非地區,所有海岸和海軍基地都為羅馬帝國所管轄,整個地中海和周圍的附屬水域都成了羅馬人的內湖。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公元5世紀。
395年東西羅馬帝國正式分立,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以原希臘殖民城市拜佔庭為首都,故稱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帝國在7~11世紀期間完成了封建化過程,它以復興羅馬帝國、恢復昔日帝國版圖為目標,建立了強大的海上力量,經過長期征戰。其疆域範圍已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兩河流域及埃及等地,成為中世紀地中海地區的大國。
迦太基位于西部地中海的主要海路上,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地中海的商業樞紐。當地居民素以航海和經商著稱。其對外貿易範圍之廣,經營商品種類之多,所獲利益之大,在古代世界極為罕見,其殖民城市和商業點幾乎遍布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區。公元前5世紀末到4世紀初,迦太基商人從米卡爾特石柱沿非洲海岸向西南推進,開拓殖民地,在非洲西北海岸建造城市,甚至到達了佛得角以南熱帶非洲的海岸。到公元前510年左右,迦太基人的貿易已向西擴張到北海和西非洲,並在幾個世紀中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海上霸權。
15世紀到17世紀中期,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時期,這個時期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英國成為典型的海洋強國。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歐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和法國成為世界強國,其中英國成為海上霸權國家。19世紀末,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一批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英國、法國、俄國、日本、美國、德國先後成為世界強國和海洋強國。
葡萄牙是歐洲大陸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憑著愛冒險的天性,葡萄牙人沿著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基本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到16世紀初,已建立了一個從直布羅陀經好望角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至遠東的龐大帝國,這個帝國東西橫跨140個經度,從里斯本出發要經歷70個緯度才能到達好望角,從好望角到波斯灣,航程達4000英里,從波斯灣經科摩林角、孟加拉灣、馬六甲、爪哇到德那第又有15000英里。16世紀中期。葡萄牙又開始進軍巴西,在巴西300年的殖民統治中,運走了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和3億美元的鑽石。大量的財富和強大的海軍,使葡萄牙成為當時的海上強國。
雄心勃勃的伊莎貝爾女王統一西班牙後,決定資助哥倫布探險、麥哲倫環球航行。由于遠征探險需要大量船只,所以造船工業發展迅速,使西班牙建立了世界一流的船隊。到16世紀初。西班牙已擁有商船1000艘。為了保護商船隊,西班牙又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16世紀初,西班牙侵佔了西印度群島等地,佔領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各地,征服了南美洲的廣大地區。至1550年,西班牙已統治了北美的大片地區、中美及除巴西以外的整個南美洲。1571年西班牙艦隊在勒潘陀附近海戰中大敗土耳其艦隊。贏得「無敵艦隊」的稱號。1581年,西班牙吞並葡萄牙,實力更加強大,成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在進入拉丁美洲的300年中,共運走黃金250萬公斤,白銀1億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3%被西班牙佔有。巨額的金銀使它得以長期控制國際金融市場。
荷蘭充分發揮造船業的優勢,設計出了一種造價更加低廉的船只,使其在貨運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到17世紀中期,已建立了一支擁有萬艘船舶的龐大商隊,其總噸位相當于英、法、葡、西四國的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為了保護龐大的商船隊,荷蘭開始在太平洋攻擊葡萄牙艦隊,逐步將葡萄牙人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馬六甲趕走。後來又在大西洋與西班牙展開角逐,最終在當斯港擊敗西班牙艦隊。荷蘭還利用英國國內的動亂局面,奪取了北海和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並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排擠英國人,壟斷了歐洲的海運貿易。荷蘭利用海上優勢和商業霸權,于17世紀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全盛期,成為了歐洲經濟的中心。
英國的海洋戰略經歷了發展海外貿易戰略、稱霸海洋戰略、維持海上霸主地位戰略、區域海洋戰略幾個階段。在15世紀末的英西大海戰中。英國艦隊利用靈活機動的優勢,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17世紀中期,英國與荷蘭發生了一系列海戰,最終荷蘭艦隊被擊敗,英國的海上霸權初步確立。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中。英國又戰勝法國,真正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1870年,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已佔到25%,幾乎相當于法、德、美三國的總和。與此同時,英國海軍的規模也越來越大,1890年,其裝甲艦和非裝甲艦達254艘,總噸達89萬多噸。到1899年,已達472艘,126萬多噸。
美國**之後,通過購買、兼並、武力佔領等方式,把版圖從230萬平方千米擴展到920余萬平方千米。後來,又根據馬漢建立優勢海軍的思想,大力擴充了海軍。到19世紀末,美國海軍已擁有9艘一級戰列艦,2艘二級戰列艦,2艘重裝甲巡洋艦,十幾艘裝甲巡洋艦,海軍力量由世界第12位躍居第5位,一戰爆發時,其海軍實力已僅次于英國和德國。
後世二戰期間,盡管美國艦隊受到日軍重創,但在1944年時其海軍仍擁有10個作戰艦隊,擁有各類航空母艦125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67艘、驅逐艦和護衛艦879艘、獵潛艇近900艘、潛艇351艘,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戰爭結束時,美國的軍事人員達1250萬,其中海外駐軍就有750萬。而且擁有世界制造業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成為最大的商品出口國。
俄國在彼得大帝執政後,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從此迅速崛起。經過長期擴張,俄國成為橫亙歐亞大陸、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870年以後,俄國海軍的艦船數量不斷增加,到1900年達到191艘。但日俄戰爭後,其海軍從世界第3位跌至第6位,被美、德、日三國超過。1905~1914年俄國除建成4艘裝甲艦、4艘裝甲巡洋艦、4艘炮艦、2艘潛艇、2艘布雷艦外。還建造了8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10艘輕巡洋艦、57艘驅逐艦和35艘潛艇,使海軍實力大幅提升。二戰中,蘇聯兼並了愛沙尼亞、拉月兌維亞、立陶宛,從芬蘭、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取得了部分領土,擴大了自己的版圖,並幫助東歐一些國家獲得解放,使社會主義形成了一個陣營。變成了一種世界體系。
德國在1867年創建了海軍,到19世紀末,其艦隊已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年,德國建成了「拿騷」級「無畏」艦,標準排水量達18873噸,主炮口徑280毫米。航速達一戰爆發時,德國已成為僅次于英國的第二海軍強國。這期間,其海軍雖然遭到重創,但並未被徹底打敗,直到後世二戰戰敗,德國龐大的海軍艦隊才灰飛煙滅。
日本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16世紀以後,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日本喪失了經濟政治主權。1868年,明治天皇上台後開始建立海。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邁開了海外擴張的第一步。甲午海戰之後,日本成為東亞海軍強國。經過日俄戰爭,日本獨霸了東亞海權,成為世界海軍強國。一戰爆發後,日本對德宣戰。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據點青島,接著又佔領了南洋群島,並把驅逐艦派到了地中海。
後世二戰中,日本的海上力量發展到了極致。其聯合艦隊擁有主要作戰艦艇230余艘,其中航空母艦、戰列艦10艘、巡洋艦38艘、驅逐艦112艘、潛艇65艘,擁有飛機100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之戰,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太平洋上的海軍優勢迅速落入日本人手中。接著又在馬來海面全殲英國東方艦隊主力。攻下了香港、馬尼拉、新加坡,佔領了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緬甸的廣大地區,並入侵印度。
後世二戰以後,世界上雖然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海上戰爭。但爭奪海洋控制權的角逐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到冷戰結束前,這種角逐主要表現為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海上博弈。
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民族,中華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在歷史上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春秋戰國時期,中華人就曾到達朝鮮沿海許多地方,並遠航到了日本。秦漢時期,中日之間出現了大規模的海上交往。北宋時期發明的指南針,極大地促進了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元朝時期,國家大規模建造戰船、組建水軍,其水軍規模達7萬人,擁有戰船500艘。明朝初期,國家改變海禁政策,組建了遠洋艦隊,派鄭和七下西洋遠航,通好亞非諸國,最先開闢了由中華到非洲東岸的航路,比達?伽馬發現由歐洲到印度的航線早79年。
兩次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華的大門,也使朝廷中的有識之士猛醒,開始認識海權的意義,于是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軍工,籌備船政,培養海軍人才,組建北洋、南洋、廣東、福建4支艦隊。到甲午戰爭前夕,歷時26年,共建造各類艦船55艘,這在中華的造船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由于諸多因素,這個空前的舉動,葬送在日本的手中。直到陳紹異軍突起,戰敗日本,統一中華大地後,籠罩在中華大地上的陰霾才逐漸散去。
至此在陳紹諸多的努力下,結合紅警基地帶來的各種科技便利,中華才真正意義上有了一支強國海軍,一支藍水海軍。
如今中華的艦艇總噸位,已經是居于世界首位。盡管數量少于美國,但是質量卻高出了美國很多。
其實真正算起來,中華的主力艦一點也不比美國的少。向中華最新一級的兩棲攻擊艦,其實比中華自己的始皇大帝級航母還要大,但因為不是制空奪取制海權的軍艦,並沒有被規劃在中華的主力艦行列中。
而且中華的軍艦也普遍排水量很大,向最新的省級防空巡洋艦,排水量都基本上達到了兩萬噸以上。這已經比第一代的無謂級戰列艦排水量還大。就是城市級驅逐艦,其排水量也達到了6000~7000噸,比許多國家的大型巡洋艦還大。最後一級海面作戰艦艇,護衛艦,其排水量也一點也不比一般的驅逐艦小。
加上大量的綜合補給艦,專業醫療艦,潛艇,海軍艦艇總噸位已經高出了美國甚多。
當然要是美日聯合起來,中華的總噸位也沒有辦法和美國相比。畢竟到現在,日本的聯合艦隊只是損失了三艘主力艦,聯合聯隊的主力艦群還在。總排水量還是超過了兩百萬噸。
盡管比起美國的近千萬噸的海軍總噸位,和中華超過千萬噸的海軍總噸位,這樣的兩百萬噸排水量不算什麼。但一旦加入了其中一方,就可以嚴重雙方的實力。
別看中華的工業實力比美國強大,其實真正看起來這樣的工業差距,根本不算什麼。對戰爭的大局,影響也不是太大。而當日美聯合起來,其實力嚴格算起來,已經完全超過了此時的中華。
但是實力只是戰爭的一部分,美日聯合起來,近兩千萬的戰斗部隊,一千多艘艦艇,的確是十分的強大。在數量上,中華怎麼也比不上。
可是論上質量,這可就說不準了。
後世的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的大量地面部隊,還不是被美軍像趕鴨子一樣。毫無用武之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