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一場席卷全世界的經濟危機爆發。浪客中文網
經濟衰退是從紐約股市開始,1929年9月3日,美國股市達到頂點,其後開始緩慢回落,這在當時根本沒有引起美國政府和金融界的重視,認為這不過是股市正常和短暫的調整現象。政府公開發言以及金融專家們紛紛預測,向人們保證這並不需要大驚小怪。
但現實卻十分殘酷,10月24日,被歷史上稱為「黑色的星期四」這天,紐約股市瘋狂下跌,為了減少損失,人們瘋狂地拋售手中的股票。
股市的崩盤首先波及到金融業,隨之而來數百家私人銀行破產,人們的生活積蓄在這場破產風潮中化為烏有。而股市的暴跌和金融業的破產只是這次經濟危機的開端,接下來,美國人由于金融危機大量抽回對德國和奧地利的投資,使得嚴重依賴美國的德奧兩國經濟跟著全面崩潰。隨後英國證券市場應聲倒地,英國經濟也陷入危機之中。法國經濟的**性相對高一些,但也擺月兌不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而且此前法國經濟本身的也早已出現投資過熱,就這樣,一場席卷全球的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日本的情形與德國頗為相似。雖然日本是戰勝國,但是日本工業能力很弱,完全經不住美歐各國工業的打擊。一戰剛結束時,英、法、德等國的經濟尚未恢復,日本得到了美國工業的大量訂單。絲織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國,經濟一度繁榮。但隨後,歐美各國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亞洲市場,日本貨節節敗退,導致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
作為經濟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成了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最大受害者,到最底谷的1932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從危機前的1040億美元下降到559億美元,約有14萬家工業企業在這場大危機中倒閉,失業率高達28%。由于黃金外流,存款被擠兌,到1933年3月整個美國銀行系統陷入癱瘓。
1500萬人失業,依靠政府救濟生活,300多萬人無家可歸,流落街頭,曾經的資本主義天堂現在淪落成為地獄。
1929年這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歐美各國的政治格局。英法受困于財政而在工業、軍事方面采取保守策略,德國人選擇了希特勒,而日本人也想通過國民經濟軍事化道路擺月兌了危機,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戰爭變得無可避免。
中國和蘇維埃俄國成為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中唯一的兩個贏家。
早在經濟大危機前,中國政f就已經一推出一個旨在改善國內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提高國家工業規模及技術水平的規模宏大的國家投資計劃,國內投資的擴大加之工業品的相對短缺,使得中國經濟在這次大危機中依舊保持著增長,雖然美國的大危機對中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由于實行了金本位,加上國內嚴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和影響減到很小。
俄國人的情況和中國相似,由于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計劃,世界經濟大危機中俄國人反而得到了原來根本不可能從西方得到的各種機器設備、工業技術,甚至是大筆的銀行貸款。
工業產品相對短缺的蘇維埃俄國根本不可能體會到什麼是「生產過剩」。
數年的時間內,俄國人從西方得到了價值近十億美元的貸款和急需的工業設備,這些資金和設備為俄國人實現工業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對美國人的那些舊設備不感興趣,而且共和國也無意幫助美國人淘汰那些多余的落後產能,以減輕美國的危機。他們看重的是美國大資本家手上積累的數百億美元的剩余資本和強大的科學技術力量。
僅1930-1936年六年的時間內,中國政f共以政f間借款、銀行間借貸、實業投資貸款和合資、合辦工廠、礦山、鐵路、公路和港口碼頭的形式從西方引進高達16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投資規模的持續擴大一直在帶動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
持續發展的中國經濟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中成了一個特例。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學者、工程師和高級技師來到中國,科學家們可以在這得到他們急需的政府資助,而工程技術人員則是因為在這里能得到比自己國家中高出一倍的工資,況且西方國家中能找到一份工作現在都很困難。
美國總統候選人羅斯福憑借著「向中國人學習,提高國家對宏觀經濟的干預和管理,提高公共投資來保障就業」從而贏得了美國人的歡心,當選為新一屆美國總統,開始其「新經濟政策」。
持續性的經濟危機使得各國都在高築貿易壁壘,國際貿易的減少更使得市場萎縮,加重了危機的程度。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策劃了「東北事變」,「東北王」張作霖在乘火車前往山海關時,專列在經過大淩河鐵橋時,列車被日本滿鐵警備隊預先埋設的**炸毀,張作霖當場被炸身亡。
張作霖此行正要去山海關與中央簽訂「易幟」協議,老張判斷形勢,果斷決定準備放棄東北的地盤和軍隊以換取全家今後的平安富貴。
當晚,日軍借口「維持治安」向駐守奉天的東北軍發起攻擊,趕往大凌河出事現場的張學良判斷錯誤,認為日本人只是在找借口挑起紛爭,向奉天的守備部隊下達了「不準抵抗」的命令,關東軍僅用一個旅團加上兩個鐵道守備隊就輕易佔領了整個奉天。
其後日軍開始源源不斷地開進東北,東北境內只有自發的義勇軍在進行頑強的抵抗。
總統林鑠在得知「東北事變」,日軍入侵的消息後,嚴令張學良組織反擊,並立即調動共和軍四個集團軍星夜從呼倫貝爾及黑龍江、內蒙和熱河分三路進軍東北。
「東北事變」是關東軍與日本軍部一幫少壯派軍人搞出來的,事先並沒有嚴密的作戰計劃,直到關東軍連續佔領奉天和長春等主要城市後,軍部這才被牽著鼻子陸續把軍隊陸續開進中國。
進佔東北的日軍兵力只有不到三個師團7萬多人,在共和軍四個集團軍三十多萬兵力的強大壓力下,日軍只得放棄長春,退守遼河一線和吉林、黑龍江東部山區。共的軍在收復長春後卻奉令原地駐防,與日軍隔山相持,不再繼續進攻。
共和軍與日軍在東三省各佔了一半的地盤。
外交總長王寵惠奉令與日本政f交涉,並投訴到國聯,要求日軍撤出被佔中國領土。
日本人對國聯通過要求其撤軍的決議置之不理,並扶持原東北軍將領滿族人熙洽在奉天成立了一個「偽滿洲國」,中日關系急劇惡化,卻沒有引起全面戰爭。
日本人對戰爭的準備不足,而共和政f方面主要是因為蘇俄紅軍的異常調動,另外也想再贏得幾年發展的時間,盡管口水滿天飛,照會一個接一個,但在東北前線雙方軍隊卻默契地拉開了一段緩沖區。
東北地區反而呈現一種詭異的安寧。
張學良由于輕易放棄奉天而飽受國人唾罵,不得已只得辭去東北邊防督辦兼東北軍總司令一職,「出國留學」,近十萬奉軍隨後開始接受共和軍的整編。
雖然「東北事變」中雙方交戰不算激烈,日軍和共和軍各傷亡一萬多人,但兩**方高層都以意識到兩國最終難免一戰,除非日軍現在肯退出東北並交還旅順軍港。雙方磨刀霍霍,都在加緊軍事準備。
共和政f擔心蘇俄紅軍趁機向並不太穩定的西伯利亞和中亞進攻,此時爆發全面戰爭而影響到自己的工業發展計劃,從而采取了克制的態度,這也助長了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發展,畢竟關東軍在東北的冒險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佔領了近三分之一的「滿洲」。而在國內,包括總統林鑠在內,國務總理陸徵祥、外交部長王寵惠成為三大「賣國賊」。
外交部長王寵惠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被學生圍攻,受到毒打,其後憤而辭職,林鑠挽留無效,只能重新任命施肇基出任外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