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第二更到。
如果只是咽喉被卡,那麼東線軍也不會有什麼危險,東部地區雖然只是依靠西里古里地區連接著本土,但但東部連帶著他們佔領的華夏領土,也有近三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也是有一定的縱深的,物資儲備也不少。
可隨著西里古里被佔領之後,阿三當局就和整個東部地區失去了聯系,東部地區不光有糧倉,也有兵工廠和彈藥庫,只要東部還在他們手中,咽喉地段完全有可能奪回來。
現在,失去了聯系也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東部地區,而網絡上,不少東部地區的居民已經紛紛的在臉書或者推特等社交網站上爆料了,這個說在古瓦哈蒂看到了叛軍的士兵在街道上戒嚴,那個說在因帕爾市政大廳的樓上高高飄揚著華夏的旗幟,街上到處都是華夏的士兵。
西里古里淪陷後,西部本土和東部之間的電話通訊就被切段了,就連無線聯系也被切斷了,只有東部和孟加國的電話聯系和網絡聯系還保持著,這就使得西部本土要知道東部的消息,就只能從國際網上獲得消息,因此當從國際網絡上獲得這些消息的時候,阿三三軍頭腦全都是臉色慘白一片。
整個東部淪陷,也就意味著東部那二十多萬的兵是有去無回了,沒了補給,你靠什麼和華夏打?
這時候,從阿三正式出兵開始算起,也不過只有六天的時間,只有六天,阿三方面就已經損失了四十多萬兵,如果這四十多萬兵力能換來華夏十幾二十多萬的兵力損失,阿三還能好受一點,至少自己拖出了華夏幾十萬的兵力,那麼華夏用來對付老毛子的兵力就不會有那麼充足,等到最後老毛子他們把華夏打得求和了的時候,論功行賞。自己還能爭取一點利益。
但是華夏方面宣布的結果是,他們只在中部戰區投入了一個師的兵力,以傷亡不過百的驕人戰績掐斷了阿三東西部的聯系;而在西部戰區,他們投入的兵力也不過是一個特戰團和一個裝甲團;至于在東部地區,華夏投入相對多一些。
但這個相對多是指的和華夏在中部戰線和西部戰線而言。要是和阿三投入的兵力相比。那就要少得多了,僅僅五個師的兵力!
而這五個師也沒有在一開始就和深入卡南地區的阿三軍隊對上,他們在中線部隊擊潰了阿三的部隊之後,就沿著錫金幫的山區鐵路到了西里古里。在當地叛軍向導的帶領下,兵分三路,一路搶佔西里古里,另兩路則沿著鐵路西進,攻佔了古瓦哈蒂之後。一路向北搶佔了丁蘇和迪布,徹底的切斷阿三軍隊的補給線,另一路則向南,將阿三的整個東部的所有重鎮全都攻克了下來。
阿三的東線部隊全都集中在他們佔領的華夏卡南部分地區,在東部本身就沒什麼戰力,哪里會想得到華夏竟然放他們進去,然後繞到了他們的後面關起門來打狗?
從華夏公布的戰損來看,殲滅阿三幾萬人並且順利的掐斷了他們的補給線,他們只損失了不到千人。而這其中大部分還是傷員。而那些被掐斷補給的師,已經不可避免的要走向滅亡的道路,不是因為彈盡被滅了,就是在華夏軍隊的包圍下投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也就是說,華夏把阿三的總數達到四十萬的兵全都掐斷了補給,他們只損失了千人,如果把後期的兵力損失算上。最多也就是一萬的損失,沒見人家一個團就滅了三個旅嗎?也就是說。雙方的站損比是一比四十,這讓阿三情何已堪?五十多年前和華夏那場戰爭的戰損比也遠沒達到這麼高啊?
阿三並沒有得償所願的拖住了華夏的幾十萬兵力,早在阿三下了狠力氣對付東部的叛軍的時候,華夏方面就已經洞悉了阿三的意圖。
對于阿三的東部叛軍,華夏方面以前一直抱著不支援,不接觸的做法的,這也就是東北部的叛軍一直無法形成氣候的主要原因,但華夏官方不接觸不等于民間不接觸,多年以來,一直都有民間的愛國人士,在私底下偷頭的給叛軍一些援助。
而這些叛軍和緬北地區的割據勢力都是同屬于當年的遠征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緬北軍閥也會暗中支援叛軍,阿三剿得狠了,叛軍就退到緬北去,等阿三軍隊退了,他們又從緬北西進,卷土重來。
既然看穿了阿三想要圖謀華夏卡南的意圖,華夏軍方也就不再對阿三東部叛軍不理不睬了,而是通過緬北地區給叛軍提供了不少的援助,正好華夏軍新款的槍械列裝後淘汰下來不少的老式槍支,正愁著沒地方處理,就全給他們了,就連彈藥也是充足得很。
其他因為列裝新式裝備而換下來的老式坦克,裝甲運兵車等等,也一概的給叛軍送了過去,這讓叛軍的裝備水平一下就提高了許多檔次,和阿三的正規軍也沒什麼差別,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阿三的正規軍還要好。
叛軍自詡為華夏的游子,而且是曾經的遠征軍,他們對游擊戰那也是得心應手的,當他們接手了華夏送來的裝備之後,就很自覺的接受了華夏方面的領導,阿三軍隊來,先用舊武器跟阿三周旋了好幾個月,邊打邊丟掉舊武器,又一點一點的退到緬北地區或者是在深山老林里躲藏了起來。
有那麼多的物資,叛軍們根本不再如同以往一樣的隔一段時間就要出山來騷擾一下正規軍隊,奪一些物資來過日子,而阿三依舊還是根據以前的經驗來判斷,根據戰場上繳獲的叛軍武器判斷叛軍已經沒有武器了,基本被殲滅了,所剩下的幾十個人成不了什麼氣候。
卻不料這些叛軍早就化整為零的或是躲藏了起來,或是退到了緬北地區,等到華夏軍隊從中部戰線上突破下來的時候,他們就紛紛的出現,配合著華夏軍隊,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把整個阿三的東部地球佔領了。
至此,阿三的失敗已經沒有挽回的余地。他們的主力大多都被困在了華夏的卡南地區,在本土上最強的戰里部署在和烏爾都交界處,也被華夏和烏爾都聯軍殲滅了,剩下的都是裝備差,訓練程度差的部隊。海軍動不了。空軍的飛機一起飛就掉下來或者爆炸,等于整個阿三就成為了待宰的羔羊。
而且在阿三內部,因為宗教沖突,本身就分了幾個派別。尤其是阿三教一直壓著波斯教派的人打,這下見到和自己同個宗教信仰的烏爾都軍隊到來,波斯教派的人自然是高興無比,他們不光是歡迎烏爾都軍隊,甚至主動的帶路。送物資,還有不少信徒干脆加入了烏爾都軍,發誓要把哈里發的榮光照耀在整個阿三半島!
烏爾都在百年前和阿三是同屬一個國家,就連孟國原來也是屬于阿三的,英倫帝國在承認阿三**的同時,把阿三一分為三,成了現在的三個國家,而且在分的時候,又做了些手腳。使得烏爾都和孟國自成立之初就和阿三為了領土問題而爭執不斷。
這兩個國家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孟國沒什麼實力和阿三爭,因此一直忍氣吞聲的忍了幾十年,現在見到阿三被華夏教訓得如此的慘不忍睹。就也和華夏密議,以他們的東南部分作為交換條件,把東南部分和印度洋接壤的地方劃給了華夏,以獲得他們向西擴張的權利。
他們也知道。如果他們擅自出兵,華夏當然不會反對。但他們打下來的地方未必就是他們的,因為作為首先入侵華夏的阿三,在失敗了之後,處置權肯定是歸華夏的,就算不歸華夏,以孟國的實力,跟華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如果華夏要求他們退兵,他們敢不退兵嗎?
所以,他們只能用割地來獲得向西擴張的權利,東南角的一塊地,對華夏來說很重要,對孟國來說,就沒什麼重要了,只要能換到比東南角割出去的地方更大的地盤,都是劃算的,就算是一換一,他們也劃算。
因為對他們來說,那個地方年年洪水泛濫成災,別看土壤是非常的肥沃,可因為洪水泛濫,反而物產不豐,居民不多,既然如此,還不如換到西部同樣面積,但沒有洪水的地方呢。
華夏也干脆,既然你這麼大方,讓我在印度洋擁有了一個出海口,那你就跑馬圈地吧,你能佔領多少,就都是你的,如果啃不動阿三的骨,華夏也願意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支援,至少可以保證他們佔領的地方不會被阿三重新奪回去。
有了華夏的這個保證,又有他們除了阿三之外的唯一鄰國緬國明確表態不給孟國背後捅刀子的保證,緬國和華夏的關系向來還算密切的,這次阿三出兵,緬國是擺出了一副兩不相幫的態度,但現在戰事已經明朗,阿三的失敗是板上釘釘了,緬國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華夏添亂。
否則華夏只需要宣布支持緬北的軍閥,承認他們的地位,緬國就有得吃上幾壺的。從血脈關系上來講,緬北和華夏的血脈可遠比他們和緬國要緊密得多,而且緬北地區也是一直靠著華夏吃飯的,他們的子女都是到華夏去上學,接受的是華夏的教育。
這讓孟國是大為放心,將全國的兵力全都征調到了西部,兵分六路,一路快速推進,對農村地區是看都不看一眼,他們圖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在華夏打到阿三的最南部之前,盡快的把戰線西移,只要戰線西移,和華夏軍隊及烏爾都部隊會師,那麼戰線以西的地方就是他們的了。
耄當年打敗蔣公用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法子,孟國這次則采用的是以城市為中心,遍地開花的策略。但就是如此,他們的推進速度也遠沒有華夏和烏爾都軍隊快。
華夏部隊的裝備之精良是他們望塵莫及的,烏爾都則因為阿三的海軍徹底廢了,而采用海陸並進的辦法,佔領的地方不比華夏佔領的地方多。
但饒是如此,孟國竟然也圈到了他們原來國土的兩倍的面積,這讓他們驚喜交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