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狗曰的撥灼啊。」
李治得到確切消息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下旬了。
多彌可汗新官上任三把火,最近三四年突厥大地風調雨順,牲畜多不勝數,滿山遍野都是牛羊。**月正是秋高馬肥的時候,精力充沛的薛延拓突厥眼看部落里家家戶戶又新添了三四名人口,基因里的戰意便熊熊燃燒起來。殺完自己哥哥,劇集各個部落的頭人,多彌可汗立刻集結了四十萬戰士,南渡黃河,以尋求掠奪人口,攻擊唐軍。
唐初論軍力,突厥實屬第一,「控弦之士百萬」,小意思!而唐軍幾乎沒有打過30萬人以上的大戰,以少打多都不足以形容,應該是要用「面對兩倍,五倍還是八倍的敵人」來形容。
第一期趕到的突厥戰士,便約有四十萬。
9月20日,多彌帶著四十萬突厥人在烏蘭素海以東南渡黃河,很快就在夏州以北四百里發現了唐軍的蹤跡。
多彌立刻命令全軍壓上,唐軍的數量約莫只有八千騎兵,看到滿山遍野的突厥兵,立刻不要命的往南逃。多彌哪里肯放過到嘴的肉,下令奮起直追。
不到七十里地,眼看唐軍停下準備戰斗,多彌很興奮,也下令休息備戰。
第二日一早,多彌可汗興沖沖的帶兵殺過去,可是唐軍遠遠的射了幾箭,便又爭先恐後的南逃,連營帳鍋灶都扔了一地。可是這點東西哪里管夠,突厥人一路直追,終于在夏州城北再次看到了那股唐軍。
出乎意料的,這不只是八千輕騎,而是另有兩萬步卒,排成槍盾陣等待自己。多彌大怒,立刻下令強攻。突厥士兵一擁而上,幾波射箭毫無成效。有幾股騎兵前去試圖近戰,又立刻被長槍給逼了回來。四十萬突厥騎兵數量太多,在這片地帶排列不開,只有前方五萬輕騎,圍著兩萬多槍盾陣,如啃刺蝟一樣,沒法下嘴。戰斗持續到中午,開戰四個小時後仍然沒有什麼進展。唐軍堅守陣型,並沒有潰敗的跡象。多彌看先頭部隊累了,便讓他們退下,用車輪戰消耗唐軍步卒的體力。
他們沒有意識到,另外一股唐軍正在趕來的路上。
右將軍思力在派兵前往黃河南岸搜索突厥前鋒的時候,便已聯絡中郎將田仁會從靈州派出三萬騎兵援軍。靈州也是抗擊突厥的前線,位于今銀川南部的永寧縣,夏州西三百六十里。這里是北地最好的農田綠洲,有塞上江南之城。糧食的充足供應讓這里成為唐軍主要的駐地之一。
當多彌帶著突厥人一路南下五百多里抵達夏州城下的時候,田仁會已經潛伏在城西多時了。他耐心等待,估計突厥人消耗大量的戰意之後,便同思力的一萬五千騎兵從夏州西殺出,四萬人馬朝盤桓多時的突厥人的軍隊沖鋒。
在封建時代,打仗是一件相當很頭疼的事情。
第一,敵人的數量是很難準確估算的,像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軍隊,數量總是很多,但是戰意差別卻很大,戰斗力的誤差不是一點半點。第二,你自己的士兵,他們都是滿月復怨氣,意志堅定的戰士,少之又少。士氣,氣勢的起伏,對軍隊戰斗力的影響,和後來的經過妥善洗腦,信念堅定職業軍隊相比,影響力大了千百倍。第三,除了守城戰,當遭遇戰的戰斗人數超過五萬,這戰場的調度指揮,就變得相當困難。稍微不慎,就會因為自己的混亂不堪,而輸掉一場絕對優勢的大戰。
因此,封建時代的大將,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戰略戰術的思想,而是局勢,人心的把握。
比如說戰國時期長平之戰是一場參戰人數超過一百八十萬人的戰斗。為什麼統一全國的唐朝反而不能組織起百萬大軍呢?因為唐人不會覺得,有一個必須組織百萬大軍去戰斗的對手。反觀秦趙,則必然有彼此滅國之戰。這樣戰斗意志便會相差很多。
第二,則是由于軍事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多是步兵方陣,騎兵從來都不是主戰兵力。而唐代,騎兵的機動性和戰斗力提高以後,將領都會避免打上十萬上百萬的戰役。因為這樣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另一方面,機動性的提高,使很多據點不再能作為據點,無險可守,戰略縱深這種東西,變得沒有那麼重要。
所以游牧民族,鮮有「戰役」,「防線」和「關隘」這種戰術思想。他們的戰斗,就是拉上所有的騎兵,一路狂奔,要麼對攻,要麼圍城。對一天能突擊五百里的騎兵而言,所謂的防線有什麼意義呢?
除了戰斗機動力的改變,戰場信息傳遞和戰略情報的改變,也是決定戰場態勢的重要因素。對步兵為主的戰斗而言,節奏是比較緩慢的,因此一個指揮中心,足矣調度百萬人的大軍團在百里內的戰斗。
可是如果騎兵形成主要戰力,那麼情報和命令的傳遞速度幾乎和行軍速度一樣快,那麼直接意味著,大軍團調度的失效。戰役指揮可以決定騎兵將領的出擊時間,但騎兵將領之後的決策單獨便足矣決定戰役的勝敗。
比如此時,多彌卡汗的戰術,和狼群沒有什麼兩樣。面對專心防御的對手,狼群會采取輪流騷擾來消耗大型草食動物的體力;而突厥騎兵也是這樣,他們輪流上陣,讓敵人的步兵方陣得不到休息。最後他們派出勇士前去試探,一旦沖破步兵方陣的防御,瓦解他們的陣型,那就是步兵崩潰,騎兵進行大屠殺的時刻。
一名名唐軍步卒立著盾牌,把長槍架在盾牌上節約體力,如果有敵軍接近,便伸出長槍去攻擊。突厥人也不是傻子,看到佔不到便宜,自然會立刻躲開。他們唯一的騷擾方式便是時不時的射出冷箭。可是唐軍的盾陣嚴密,射出的弓箭多是無功而返。而唐軍也會有弓箭的還擊。突厥人也不惱,甚至故意不做攻擊,只是縱馬踏出大量的煙塵來惡心唐軍。面對這樣的惡心,步兵也毫無辦法。
日漸西斜,突厥人意識到今天恐怕不會等到唐軍的崩潰,逐漸有了退卻的意思。為了震懾敵軍,他們打算做最後一次突擊。多彌可汗的信使四散而開,尋找各部落的頭人,他們要集合一次沖鋒。
可是他們還沒有找到各個部落,遠處的山脊,突然冒出一大片黑壓壓的人影來。正是思力和田仁會的士氣高昂的騎兵。突然出現的騎兵讓突厥措手不及,剛剛得到命令的部落頭人看到援兵的到來,頓時意識到大事不妙。
這樣的場合,人對敵人的數量是難以估計,對自己的同伴更是難以信任。而多彌可汗的傳令兵在短時間內,又無法把命令傳達到整個隊伍。唐軍的騎兵已經從兩公里外發起了沖刺,唐馬本來就不輸于突厥馬,而沖刺能力上尤其還能勝出。借助下坡地形,唐軍的騎兵很快加速到60碼,兩公里的距離2分鐘就到了。
突厥人對新任可汗的不合時宜的強攻命令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疑惑,而可汗的命令在2分鐘內是無法傳達到的。所以突厥人的部隊立刻陷入了指揮混亂,士氣正在低谷的突厥人戰意全無,紛紛退卻,往北方撤出戰場。
相反,唐軍的騎兵則組織嚴密,遇到落單和小股突厥隊伍,便毫不留情的上前圍殺收割。見到此情此景,突厥人除了盡量形成大股隊伍以外,更是喪失了抵抗的勇氣。
史書記載,唐軍追殺出去六百余里,在沙漠北部耀武揚威而還。
只是這樣的戰斗,除了能把突厥人攆的和狗一樣,不能帶來更多實際的殺傷。唐軍斬首數甚至沒有上千,對四十萬突厥人而言,真的只是九牛一毛一樣。而且這樣的潰敗,對突厥人根本不算失敗,情勢不妙立即撒腿就跑,這本來就是他們戰術中特別基本的一部分。
多彌可汗的戰意引起了唐王朝的警覺。李世民立刻下令征發北方十五個州,超過三十個軍府的士兵,構築靈州-夏州-勝州防線。
迫于戰事,江南王李道宗休息不過一個月,就不得不征發陝北東部的十州兵馬四萬和自己的親衛騎兵,前往勝州(今榆林到準格爾一帶)。李治寫信給李世民,主動要求去北方和突厥交手一番,李世民同意了,讓他跟著李道宗一同駐守勝州。從太原出發,走去雲州的驛道三百里,然後往西走兩百里,便是勝州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