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理工天下 第五十一節 生財大計

作者 ︰ 話糙理不糙

「殿下,你是怎麼知道隕國公家有500義子的?」張太廣不解的問道。

李治沒法解釋自己是看史書知道的吧……他只能謊稱某日听見張亮的養子慎己在酒樓吹牛逼,說自己有兄弟五百人才知道的。

「那玩意是他自己吹牛呢?」

「無論是不是,想整死張亮,這個傳言就足夠了。禮制規定國公家養僕從是有數的,張亮養了那麼五百門客,難道安了什麼好心嗎?」

「殿下你怎麼知道就是五百的,難道數過?」

「那需要數嗎?你等著看吧,明天朝會就有大動作了。」

「那我們要做什麼?」

「放心吧。這事不歸我管。有人願意當惡人的。」

「那隕國公豈不是死定了?」

李治眼里射出寒芒︰「哼,這幫人只能讓他倒台。要不要他死,也就是聖人一句話而已。」

「那殿下的意思是……」張太廣似乎很有興趣打探這個消息。

「知道的越少,越安全。不談這個,現在東宮的財政情況如何?」李治打住話頭,問起他的財政狀況。

「殿下,鐘表銷售已經積攢了八百多貫,玻璃制品的收入更是達到了五千貫。很多胡商也采購了一些不易破碎的販賣到西方。善水教依舊是貼錢,一共支出了三千多貫在新修教堂,水利和購田的款項。小店村煤礦基本沒有賺多少錢,去年賺了10貫錢而已。定州制作所現在沒有軍方的火藥訂單,解散了大部分手雷的裝填工,只是燒了大概幾百噸水泥。水泥基本沒什麼市場,都是自己用了。然後澆鑄了五百多套水錘泵,給」

善水教買的都是灌溉不利的半荒的田地,河北不缺地,地價每畝只要二三十文,可以說相當便宜。善水教去年在河北發展的很迅速,教眾增加到了三千戶,教會新購田產兩千四百頃(50畝為一頃),這一筆支出成為主要的花費,共計三千貫。

如果說,唐初多次禁止土地買賣,這樣做真的沒問題嗎?

開元二十二年戶數不過八百萬戶,查出的逃亡農戶就高達八十萬戶,田地八十多萬畝(八百頃)。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是逃戶。

均田制破壞成這樣,那下行政命令還有什麼意義呢?

安史之亂以後,國家的土地大多歸皇帝私有的皇莊,國家所有的官莊,官僚地主所有的私莊和寺院所有的田莊等。普通貧民有地的,百人中沒有四五個。

均田制的一個固有死結,除了它的土地數量和人口數量無法協調以外,另一個就是它讓土地的所有制不明。

它既承認土地的私有制——均田制中的永業田屬于私有田產。它又規定土地是屬于國家的公有制——口分田銷戶是要退田的。

為什麼中國越來越重男輕女?這除了與男女的勞動能力有關,更與社會的對女性的地位承認有關。

一個戶,不管是那個朝代,都是要交租,服役的。如果一個戶里沒有成年男人,那婦女怎麼可能完成這些賦稅勞役呢?因此,女人沒有辦法成為**的納稅人。

所以如果一個家人沒有生出兒子,那麼這家人就算「絕戶」。他之前的口分田就是要收回的。這對一個家族來說,就是毀滅性的打擊。如果是小戶貧民,20畝田還能養活5口人。但對于稍微大一點的家庭,算上奴僕牲畜,20畝田的出產,連口糧都無法滿足。

為了國家的穩定,必然要限制土地兼並,這是共識!不僅土地兼並,什麼房產兼並,資本兼並也是一樣,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反壟斷法的共識!

唐代可以開發的耕地,也就是六百二十萬頃。如果想讓善水教佔據人口的百分之十,那就要佔六十二萬頃土地,均價20文的話,就是價值六十二萬貫。所以,善水教的發展,還是任重而道遠。按照現在的速度,還要258年才能完成。李治等得起嗎?

「不行!太慢了!太慢了!」李治一聲大吼,嚇得張太廣一哆嗦就跪下了。

「奴有罪,有罪∼」張太廣把頭磕的啪啪響。

「起來吧,不是說你。」李治把脆弱的太廣給救了回來。還要指望他跑腿呢。

怎麼才能快速提高收入呢?首先,現在官田大片沒人種是肯定的。畢竟貞觀年不過三百萬戶多一點,五十年後就增長了一倍,因此,至少有一小半也就是兩百多萬頃田肯定沒人種。

等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改掉均田制和稅法以後,這些田中撥出一部分,就可以順利出售給善水教會。

如果要從商業方面賺錢,那麼要從什麼商品上賺錢呢?什麼商品才是唐代最大宗的商品呢?

馬匹!唐朝在最高峰的年份,一次要從回鶻人哪里買十萬匹馬!每匹馬要花費四十匹絹!一匹絹折價五百文,那也是20貫錢,大大超出了馬匹在市場上的實際價格(10貫左右)。考慮到絹的價格曾經到過3000文,那這筆買賣就更沒法算了。

絹就是絲綢制品中比較好的一種。絲綢之路正是因為商路上最大宗的商品是絲綢才得名的。唐代吐蕃人佔據河西走廊以後,唐代出口絲綢進口馬匹的對象,就不得不變成了回鶻人。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回鶻人才得以坐地起價,雙重剝削唐朝。自己卻賺的盆滿缽滿。

「太廣,你知道最近大宗馬匹是哪里來的嗎?」李治決心從這里再撈一點錢。

「殿下,你忘記了嗎?」張太廣卻用驚訝的眼神看著他。

「我忘記?忘記什麼?」

「殿下你大勝突厥,掠奪回來人口五六萬,馬匹十多萬。這些馬都是撥給了皇家,由少府統一管理啊!」

李治一口鮮血悶在胸口,差點沒有昏倒過去。

廢了那麼大力氣打仗,結果便宜了自己老子!

「額,太廣啊。沒,沒別的事了。你讓軍器監在東宮給我整個鐵匠鋪,我要打鐵。」

李治沒轍了,他自己把自己的財路斷掉了,因此只能老老實實搞制造了。

李治對軍器監的人詳細解釋他要的東西,一個汽缸缸體和活塞。

生鐵熟鐵鑄造都可以,主要是氣缸內壁要打磨光滑。軍器監的黃大匠一听,就說︰「那就用熟鐵了,生鐵毛躁,做出來可不中用。」

「也罷,你先給我弄兩個出來,花費算在內庫。」

既然打仗的好處享受不到,報銷科研經費總沒問題吧。

黃大匠帶著李治給他的模具就回去了。

漢族在秦朝時,還是主要使用青銅劍。但在漢代,就換成鐵制的環首刀了。因為在漢代煉鋼技術還不成熟,環首刀為了保證硬度,就需要很厚重的刀身。因為刀身太重,影響刀的靈活性,就不得不在刀柄處加一個鐵環配重。

在魏晉南北朝,更是進一步發明了炒鋼和揉鋼的技術,使鐵器的生產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唐代,煉鋼的水平進一步發展,因此橫刀不再需要厚重的刀身來保證強度。也因此可以制造出更長的陌刀。

說道炒鋼技術,鐵礦石在高爐內被煤炭或者木炭還原出來之後,首先形成的是生鐵熔融物。

在這生鐵熔液中加入石灰石,除去雜質和硫以後,再不斷的攪拌,通以空氣,將鐵水里多余的碳燒去,就制得了熟鐵。

熟鐵首先鑄造成劍坯。但是熟鐵含碳量很低,非常柔軟,不適合做刃。于是工匠就把熟鐵劍坯放在新鮮的生鐵熔液中,讓生鐵水里的高碳環境在熟鐵表面形成一層鋼火。這樣的鋼刀,刀刃鋒利,刀身富有彈性,劈砍的性能相當不錯。

只不過這樣的鋼刀,只是表面硬度高,因此在劈砍堅硬物體時,內部的熟鐵還是不足以承受沖擊力。而且鋼刃在磨光以後,這把刀只剩下熟鐵坯,整把刀就壞掉了。

當時的最好的刀,並不是用這種技術制造而成的。比如大馬士革鋼和日本鋼,都不是直接高爐煉的鐵水月兌碳形成的鋼。它們屬于直接還原鐵經過反復鍛打滲碳制造的鋼。

(現在流傳下來日本刀的制作工藝是從唐傳入的。它獨有的是用泥包裹後的退火硬化技術。除此之外,它的直接還原鐵和包鋼技術都是和唐刀一致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節 |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閱讀 |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集閱讀